现阶段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兼论全面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的关系_共同富裕论文

现阶段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兼论全面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的关系_共同富裕论文

现阶段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兼论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富裕论文,现阶段论文,全面小康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4)03-0020-04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的初步实现是时间上 前后相互衔接、内容上低高相互对应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并统一于这一过程之中。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与共同富裕的实践结合起来,共同富裕规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共同富裕的内容。这就要逐 步构建起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机制。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

自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之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就把摆脱贫穷、实现民富国强作为自己的 目标,并一直在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共同 富裕作为一个不断实践过程,其初步实现与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应是一致的。这样说的基 本依据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构 想。根据这一构想,目前我国已经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即总体进入小康发展阶段 ,正在进行全面小康建设,并朝第三步——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在我 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就应当初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这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实现过程就规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我国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

“小康”这一概念古已有之,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邓小平借用“小康”概念, 原意是要改个口,“把标准放低一点”[1](P194),以取代当时使用的口气很大的“在2 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 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2](P54)邓小 平提出的小康目标包含有经济发展的指标,还包含着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公平要求。在邓 小平看来,实现小康目标,除了要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坚持共同 富裕的方向,对物质财富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如果经济总量发展了,但主要是少数人 受益,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没有根本改善,也不能说实现了小康目标。按照他的说法, 所谓小康,就是20世纪末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到时候中国有12亿人口, 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10000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 脱不了贫困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2](P64)“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 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2](P216)“如果我们达到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四千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到那时就能够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 义制度”[2](P195)。这是邓小平首次把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放在一起进行论述,并明 确指出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在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样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表明,在邓小平那里,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之 间在发展上存在着时间顺序的先后、内容层次的高低这样的内在联系。由此也说明,坚 持共同富裕的方向,保证财富的公平分配,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题中应有之义。到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形成了较完善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 略的构想。1987年4月底,他首次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在八十年 代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在下个 世纪的五十年内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他强调,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 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如果搞资本 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 的问题[2](P226-229)。邓小平在这里把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与解决大多数人的贫困、 实现共同富裕统一起来进行论述,进一步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党的十三大接受 了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并提出:“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3](P16)也就是说,到21世纪中 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就应当实现人民比较富裕——可以叫做“共同富裕的初步实 现”。这样,初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为衔接小康水平的现代化建设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但实现共同 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 性地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共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 “大政策”。他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 均发展是不可能的。”[2](P155)“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 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2](P373-374)这里邓小平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共同富裕是一个 逐步实现的实践过程。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 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2](P110-111)“共同致 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 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 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 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2](P364)针对 日益突出起来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邓小平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 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 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2](P374)邓小平设想把突出解决 地区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的时间放在达到小康水平之时,再一次证明了他所说的小 康水平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邓小平的这些 论断不仅是理论思考的结果,更是对中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事 实上,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了第一、二步战 略目标。很明显,邓小平上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中心任务和目标就是向共同富裕前 进。

在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如何实现第三步目标?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作了 解答。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就是围绕后一个任务,“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 历史阶段”。我国在新世纪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000年翻一 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 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 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4](P2,16,4)。进 入新世纪,十六大更明确地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 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 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5](P17)这就 清楚地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我们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 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性目标,是为 初步实现共同富裕准备必要的物质的、文化的和制度的等基础和条件;不断实践共同富 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初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 结果。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初步实现共同富裕,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 略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它们其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间顺序上一前一后相互衔接、内容 层次上一低一高相互对应的阶段性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之中。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便是初步实现共同富裕之日。这不仅是一种理论设计,更重要的是 对实践规律的总结,符合中国国情。

二、建设全面小康要体现共同富裕的内容

我国已总体进入了小康发展阶段,但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表述,“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 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5](P16-18)。可见,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活的发展等各方面具体内容。 按照十六大的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就是由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 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建设成较高水平、较全面、发展基本平衡的富裕小康社会即全面 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的初步实现准备必要的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继 续实行部分先富的“大政策”,这一阶段贫富分化问题将日益突出,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也成为该阶段的重要任务。如上所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以初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朝共同富裕目标前进是建设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 应有之义。因此,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体现共同富裕的内容,它包含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的、协调的、高度的发展,人和社会的持续 、全面发展和进步。

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真 正走上了人民共同致富、国家繁荣昌盛之路。另一方面,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居民 贫富出现分化。可以说,贫富分化之势已然形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这当然不能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十六大提出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全中国人民都能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也就是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并朝这一目标 稳步前进。按照这一要求,我国要继续实行部分先富的“大政策”,努力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把“蛋糕”继续做大。同时,要着力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考虑逐步适时地 增加宏观政策的公平含量,尝试把共同富裕作为某种意义的“大政策”,突出抓好“先 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及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的问题——当前极重要的一点是抓 好西部大开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要求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放 在尽量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上。正如江泽民所说:“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 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 具有决定性的因素。”[6](P161-162)“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 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 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2](P15)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广 大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利益要求,他们始终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 根本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最重要的是使他们也富裕起来。

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保证最大 多数人从经济发展中受益,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 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 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 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2](P64)当前我国实行劳动、资本 、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会使非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所占的 比重有所扩大,但不会影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因为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管理水平、劳动技能乃至技术本身都包含着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的脑力劳动或复杂劳动。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作为脑力劳动结晶的知识亦已开始显现出超越和替代资本而成为第一稀缺资源的作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含义就在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必须通过劳动(工作)来获取收入,并且劳动收入在社会总分配中占主体,它可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事实也是这样。据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在人均全部年收入中,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1995年为19 .4%,2001年上升到26.2%,各种劳动收入比重相应下降6.8个百分点,但仍达73.8%[5]( P210)。可以预计,未来我国收入分配将继续呈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格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从另一角度看,就是要扩大中等 收入者比重。即十六大说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 收入水平”[5](P25)。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之在社会人口中逐步占多数,是世界各 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它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先进文化发展、有 利于社会稳定,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客观要求[7]。扩 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意味着要壮大收入水平居中间层次的人群,减少低收入者的比重。在 我国,由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过小,贫富出现分化,因而中等收入 者比重是否扩大,就成为衡量收入分配是否趋于公平合理,是否在朝共同富裕方向前进 的重要标准。所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当然地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 标。而实际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地区发展趋于均衡,贫富差距缩小,人们朝 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必然要倚重于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可以说,扩大中等 收入者比重既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成果,又是衡量全面小康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准。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构建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机制

近年来,我国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日渐激烈,特别是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贫富分化的 问题,不仅使广大城乡普通居民反映强烈,也引起决策层的密切关注。应该说,这些年 我国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如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西 部大开发战略、再就业工程等,但总体上看,这些政策措施的力度还不够,效果还不显 著。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党 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纲领。建设全面小康,就是要将 这一纲领政策化、系统化、具体化并加以实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不断实现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优越性,加快建 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的各种利益协调机制和实现机制,并逐步构建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机 制,加大调节贫富分化的力度,把贫富差距控制在较合理的范围内。

这一利益协调和实现机制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是市场分配机制,主要是解决生产经营 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其二是政府分配机制,主要是解决宏观政策资源的配置效 率与公平问题。其三是社会保障与救助机制,主要是带动和帮助低收入者、贫困者摆脱 贫困,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市场分配机制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机制,指市场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起着基础 性的作用,简称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分配机制的目标,一方面是实现市场机制在 生产经营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配置既有效率又是公平的,另一方面,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就要求必须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以市场全面替代非市场因素 (比如行政权力)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使投入产出关系市场 化、公平化,使各种利益群体在利益分配上机会均等。

政府分配机制是指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制度、出台政策)对国民收入进行再次分配,政 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简称政府机制。改革和完善政府分配机制的目的是要解 决宏观政策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使之既是公平的,又具有效率。合理有效的政府分 配机制除了包括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还包括健全的公共利益实现机制、有效的利益整 合机制、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等利益协调机制。而实际上,这一 合理有效的政府分配机制主要是通过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及社会的政策来实现其对 利益分配的调节和整合功能的。首先,切实保护合法收入,保障低收入者、贫困者的基 本生活。要依法保护人们的合法收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并落 实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其次,合理调节悬殊的收入差距。要通 过法律的和经济的特别是税收、财政等手段,严格税收制度,如修改个人所得税法,按 累进制计征个人所得税,开征遗产税、赠予税,发行社会保障彩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的力度,等等,实现对社会收入的再分配,使居民个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趋于合理。第三,大力整顿不合理的分配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致富 及不正当致富,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理灰色收入。完善各种经济法规,规范利益主体 的经济行为,对侵吞国有财产、偷逃骗漏税、行贿受贿、走私贩私、权钱交易等非法牟 利行为,要依法坚决惩处。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立法,规范政府分配行为,通过改 革堵住各种体制漏洞,坚决制止政府部门的设租寻租行为,杜绝权力参与收入分配。要 逐步改革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打破城乡壁垒和地区壁垒,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合理 流动,限制垄断产生,严格控制垄断利益归于行业或部门之内。第四,建立健全畅通的 利益表达渠道。政府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积极与政协沟通,以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 利益表达功能;完善政治立法,规范组织、个人的政治活动;加强组织和领导,譬如在 各种利益群体中建立工会等组织。此外,政府还要负责为最大多数人提供平等的接受教 育和培训的机会、就业的机会以及参与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机会,也就是创造条件以利 于最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最大多数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一句话, 政府机制要有效地促进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我国朝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前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保障与救助机制主要是指针对贫富分化、全国仍有数千万贫困人口的严峻事实, 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及公民有责任、有义务在政治、经济、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等 各个方面营造一种社会道义的力量,形成为全社会所认同的全面小康道德观乃至共同富 裕道德观,构筑社会保障、社会救济与社会扶持机制,帮助低收入者、贫困者逐步走上 致富之路(事实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它在客观上起到了提高 低收入者实际收入的作用,具有收入均等化和反贫困的性质[8])。要大力倡导全社会对 贫困者的救助和扶持,进一步强化各项扶贫济困政策措施,以最大的努力帮助贫困地区 、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更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在兴办社会 公用公益事业及扶贫济困上起到先富者的作用。

在上述实现机制中,既包含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要求,也包含了其根本的政 治利益要求,同时还包含了根本的文化利益要求。其根本的经济利益要求在生产力不断 发展的基础上,最大多数人普遍地共同地富裕起来,贫富差距不大,日益增长的物质生 活需要能不断得到满足;根本的政治利益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基础和保障;根本的文化利益要求为最广大人民提供充 分受教育受培训的机会、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的机会,满足其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本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 推进,这三种利益要求应逐步统一于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过程之中。当前,我们必须按 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种利益协调机制和实现机制,不断满足最大 多数人的利益要求,逐步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标签:;  ;  ;  ;  ;  ;  ;  ;  ;  ;  ;  ;  

现阶段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兼论全面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的关系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