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界人工化价值的哲学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工化论文,自然界论文,哲学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9-0024-03
一、自然界人工化的表现形式
自然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我们所讲的自然界是指狭义的自然界,即不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天然自然界。由于天然自然界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在生存竞争过程中,人类借助技术手段进行变革自然的活动,创造出许多能满足人类需求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品。正如马克思(Marx K H)所指出的那样,“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创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1]这样,自从有了人类以后,自然界中存在的器物越来越多地带有人工化的痕迹。不过,这种人工化的程度是不同的,具有层次上的区别。
(一)自然界人工化的层次结构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所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有人工技能的痕迹。”[2]我们在承认自然界人工化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需要区分自然物人工化程度的不同,并依据自然物人工化程度的不同进行自然界层次的划分。学术界对自然层次的划分并不完全一致,许多学者倾向于按照是否人工化将自然界划分为两个层次。例如,柳树滋曾将自然界划分为天然自然界和人化自然界,远德玉、陈昌曙也只将自然界划分为天然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依据自然界人工化的程度不同将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层次:天然自然界、人化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认为“人化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是随着人类变革自然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提高从天然自然界中逐渐分化出的。
按照三个层次的划分方式,天然自然界、人化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空间上的包含关系和时间上的顺序关系。从空间角度看,天然自然界主要指人类的实践活动所未触及的自然界,是不依赖人而存在的天然的自然界。人化自然界是在人类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创造的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可以看作是人化自然界的一部分。从时间角度看,天然自然界先于人化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而存在,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以及人类产生以后尚未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而人工自然界是人化自然界出现后随人工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才形成的,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顺序关系。
(二)自然界层次演变的动力机制
从天然自然界中演化出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过程不是自发完成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简单地说,人类文明进程的展开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从天然自然界中逐渐演化出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动力因素。
当人类处于依附自然界而存在的阶段,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很低,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自然界的存在状态,这时的自然界是原初的自然,即天然自然界。在农业文明阶段,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因此,虽然此时的人类也创造出众多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器物,形成了人化自然界,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并未超出自然界的承受力,人与自然之间仍处于和谐阶段。到了工业文明阶段,随着征服自然的欲望不断强化,人类不断地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并超出了自然界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直接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表现为生态危机的加剧。此时,满足人类需求的大量人工自然物被创造出来,促进了人工自然界的形成,于是整个自然界就划分为天然自然界、人化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三个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做了这样的区分,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之间的界限仍不明显,实际上,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区别是相对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探讨自然界人工化程度对自然界组织化状态的影响,笔者才对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进行了必要的区分。
二、自然界人工化层次的相互关系
在对自然界进行层次划分及动力机制探讨之后,有必要明确自然界人工化层次的相互关系,以便更深刻地对自然界人工化的价值进行审视。简单地说,天然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天然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范围上讲,天然自然界的范围远大于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范围。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对天然自然改造和加工后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出现打破了自然界的构成方式,并与天然自然开始了争夺规模的战斗。三类自然规模的变化主要是天然自然规模的缩小和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规模的扩大,看起来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似乎不断地取代和压迫天然自然。天然自然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贯穿于微观、宏观和宇观三大领域之中。受到实践水平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人类认识和变革的只是天然自然中十分微小的部分,所创造出的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也远小于天然自然的范围。可以说,没有天然自然就不会演变出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没有对自然界进行变革的人化自然,也不会有其人工化更强的形式——人工自然界的出现。
另外,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自然物质前提,为人工自然提供原材料、能源、场所等物质条件。“人工自然物系统是依赖于原生自然系统而存在的,如果人工自然物系统不存在,原生自然物系统还可能存在,但如果原生自然物系统不存在,则人工自然物系统肯定不存在。”[3]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必须借助天然自然才能产生,如果没有天然自然,或者天然自然发生不恰当的改变,都会危及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例如,人工自然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天然自然界中的无机界,工业生产方式中所应用的各种化石能源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人类物质生产的进行,从而影响到人工自然的演变。同时,如果没有人工自然的存在和范围的扩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会退回到原始的、完全被自然界所限制的、丧失主动性地位的阶段。可以说,人化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存在是保证天然自然界对人来讲有意义的必要的条件。
天然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能力的加强,人工自然的发展影响和限制了天然自然的存在状态,而天然自然的非完全人工支配性也制约和限制了人工自然的发展。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手段的提升,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恩格斯早就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或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4]因此,违背自然规律的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界是一个资源场的错误观念,都受到了自然界的强烈反击。我们必须承认,天然自然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决定人工自然的发展方向以及人工自然的性质、方式、规模、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人类的实践活动、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规范和法律,这就是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之间的相互制约方式。
总之,随着人类物质需求的不断膨胀和技术水平的加速进化,人工自然出现了对天然自然的严重背离,从而导致了自然界组织状态的变化。
三、自然界人工化的价值审视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的有序程度与内部结构存在密切关系,系统的内部结构主要指系统内部要素的组合方式。从自然界系统角度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主要源于人与自然构成的系统结构的不合理,从更小的范围上看,主要是由天然自然界、人化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导致的。
首先,随着自然界人工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结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影响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的,因此,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就是由以上四者共同完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可分为生物地化循环与地质循环两大类。此外主要借助生物地化循环来说明自然界物质循环的科学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功能。物质循环是物质以多种形态……被植物从周围环境的土壤、空气、水分中吸收,然后结合成有机分子,以有机分子的形式,从一个营养层传递到另一个营养层,然后分解者在传递过程中不断分解,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矿物营养释放、归回到环境中。”[5]可见,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是一种有生命力,并能惠及各营养阶层的一体化行动。
在人工自然系统中,技术手段被用来将原料转化为成品及相应的废弃物。一般而言,成品是人们的最终目标,而附带产生的废弃物则被大量投放于自然界中。当人作为消费者消费了成品以后,成品就会以废弃物的形式排出,这时就需要有类似于自然界的分解者来完成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但是,这些分解者大多不能由现实的人所代替,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仍然依靠技术,或者对某些不超出自然界承受范围的废料进行自然降解。利用技术来“降解”废料,实际上就是利用技术将废料制成新的产品,让产品再次进入到物质循环之中,这样就完成了类似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可是,人工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从整体上看,整个物质循环必然会带来原料范围的缩小,即使通过自然降解,这部分物质还能再进入循环系统,但是从时间和质量上都会不如以前,而且有许多废料是不能借助技术手段或自然手段降解的。其次,从各个环节上看,在应用技术对原料进行加工生产成品时,也会产生废料,而这部分废料大部分是工业废料,如工业的废水和废渣,这些废料也是重要的污染源。在对人工产品进行消费后,当产品失去了使用价值或消费者不再需要它提供服务的时候,这些产品就会被当成生活垃圾处理掉。需要技术进行降解的就是以上的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但是,依靠现代技术手段不足以实现对每一种废弃物的降解,同时也不能依靠天然自然进行降解。因此,随着自然界人工化程度的提高,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受到了破坏。
其次,天然自然界属于自组织系统,人工自然界属于他组织系统,人工自然界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天然自然界的自组织过程,破坏了整个自然界系统的有序状态。对几乎所有的人工自然物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使用寿命,并对整个系统中的其他部分有强烈的依赖性。人工自然系统中看似有序的状态是在他组织过程中实现的,这一点与天然自然系统存在很大的不同。正如哈肯所说:“一位教授的书桌看上去常常凌乱不堪。但如果清洁女工把书桌上的‘一团糟糕’‘整理’过后,这位教授先生第二天一来,定会大为恼火,因为,正如他所说的,他再也找不到他要找的东西了……虽然由不在行的人看来书桌很凌乱,但哪里去找某一本书或一页手稿,教授却了如指掌。所以尽管貌似混乱,但这里也只有一种他能从中找到所需之物的确定状态。但经过清洁女工整理后,她创建了一种新的状态,这位教授就再也不能找到在它们‘正确’位置上的东西了……换句话说,当教授书桌上的东西不断被搬动时,这张书桌就呈现无序状态。”[6]天然自然系统中经常出现火山爆发、地震等众多的自然灾害,看似无序的过程,其实确是天然自然的自组织过程,通过类似灾害的事件实现系统新的协调和有序的状态。“完全可以说,一个保护完好的小丛林肯定比一套富丽堂皇的住宅更为有序,因为前者是协同作用的结果,而后者不是协同作用的结果。”[7]所以说,在人工自然系统中的看似有序的状态是在他组织过程中实现的,而天然系统中的看似无序的状态实际上是自组织的过程。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某个系统若要趋于有序状态,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输入一定的负熵流。由于熵表征的是有序程度的降低,输入负熵就会提高系统有序程度,同时也会降低周围系统的有序程度。人工自然界是在变革天然自然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周围的环境就是天然自然界。因此,当人工自然系统有序程度增加时,必然会降低周围的天然自然系统的有序程度。
最后,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对自然界的加工和利用必须在遵守自然规律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整个自然界系统保持平衡,人与自然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尽管我们承认,人工自然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提供了自由生活的物质手段,并促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是,在自然界人工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我们不要盲目乐观,要考虑“自然界的人工化该作何评价,是否人工化就好,人工化程度越高越好。除了人工化,是否还可以设想人工自然和人工创造物中的天然化,在人工化与天然化,人夺天工与回归大自然之间,应有怎样的关系,以及人工化的实现有何限制和弊端。”[8]因此,随着整个自然界系统状态的改变,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然界人工化的价值,否则对自然界人工化程度的极端追求终将会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层次背离。在自然界必须人工化的前提下,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人工自然适度地向天然自然复归,从而部分地降低自然界人工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即通过调整整个自然界系统结构完善系统的功能。
四、结语
整个自然界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自然界的人工化程度越高并非一定带来系统功能的提高,自然界的过度人工化造成了整个自然界系统功能的破坏,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因此,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自然界需要人工化,但是人工化并非完全没有程度和范围的限制。
[收稿日期]200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