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以来杭州仿灵隐飞来峰造园传统及其重要影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宋论文,杭州论文,传统论文,灵隐论文,造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杭州自五代吴越国造福一方,至北宋已是天堂之城,成为东南第一州。宋室南渡之后,杭州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马可波罗口中享誉世界的华贵天城①。在极度丰富的物质基础以及南宋皇室极高艺术修养的影响下,南宋杭州的园林文化也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并为日后江南园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杭州古代有着仿灵隐飞来峰造园的文化现象,这种造园文化也被定都杭州的南宋皇家所偏爱,成为南宋时代最高的造园审美标准。笔者希望深入挖掘和研究仿灵隐飞来峰进行园林叠山的现象,探讨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园林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什么在世界各国园林中只有中国园林出现了叠石为山这种造园手法?
一、关于园林叠山起源的研究
(一)园林中叠石为山是中国园林所特有
叠石为山是中国园林的最重要造景艺术之一。在世界园林的发展史中,以自然形态的石料堆筑而成的景观,仅存在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地区,因而具有较为特殊的文化意义,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的园林文化中叠石为山之艺为中国所独有②。日本的古典造园之术也源自中国,其中主要受到中国隋唐时期古典园林置石流行的影响,而当时中国尚未出现叠石假山这种现象。在隋唐时代之后的发展和演变中,日本园林始终保留早期的积土为山、置石为峰的传统,石组为景并未发展到掇石为山的阶段③。
(二)唐代园林尚没有叠石为山
考察中国园林叠山风格之转变,在唐代之前园林中基本以土山或石组为景,和今日日本古典园林较为接近。早期的园林叠山自秦汉以来叠土为山追求大而真④,魏晋以前的叠山记载,多称为“积土”“聚土”“覆土”“采土”为山⑤。从意象看,这些假山都是以土山为主,纯石叠山和人工山洞都只是局部。到了唐代流行的山池院追求小巧,则成了“聚拳石,环斗水”等。清华大学周维权先生指出:“唐代文人园林假山,以土山居多,单块石料或者若干块石料组合成景的‘置石’则比较普遍。”
(三)北宋园林叠石为山尚未流行
而考察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中对北宋洛阳园林的记载,所记诸园都没有谈到用石堆叠假山的情况而多以土山。在北宋艮岳的记载中,仍是“积土”、“叠石”而无叠石为山。根据宋人张溟、祖秀等人的记载,艮岳叠山之法是在土山上架设石峰,并设立专区布列奇石,谓之“石林”⑥。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园林叠石为山的年代进行了研究,基本确定了中国园林中叠石为山的年代约为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到了南宋中后期则已经是园林中的常见的景致。端木山指出“叠石和太湖石鉴赏的融合导致了代表中国园林特色的石假山的真正出现,其时间约在北宋末年”⑦;而王劲韬指出“尤其是北宋之后,叠山风格经历了从土到石、从置到叠的巨大变革,但其原因尚有待深入研究”⑧,因此在叠石为山风格的流行,北宋之后是最为关键的时期。
(四)南宋园林叠石为山的流行
从文献中得知,南宋时期已出现了在庭院平地上叠纯石山的记载并逐渐增多,叠石之风很盛。到南宋后期几乎到了“无园不石”的地步⑨。而宋室南渡之后,叠石山如雨后春笋般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大量出现⑩。从北宋园林叠山记载中的以土为主到南宋的以石为主,南宋皇家园林仿灵隐飞来峰叠山的现象最为值得重视和研究。这种欣赏文化出现在园林叠山发生从置到叠巨变的两宋之际,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
二、南宋以来杭州仿灵隐飞来峰造园传统
(一)南宋皇家贵族造园仿灵隐飞来峰叠山
南宋皇城大内后苑皇家园林中的叠山与灵隐飞来峰有渊源。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皇宫后苑的万岁山是仿飞来峰而建,“禁中及德寿宫皆有大龙池、万岁山,拟西湖冷泉、飞来峰。若亭榭之盛,御舟之华,则非外间可拟”。其中德寿宫的飞来峰营造记载更为详细,成就了宋孝宗致孝宋高宗的一段故事。高宗爱去飞来峰纳凉,但“频频出去,不惟费用,又且劳动多少人”,孝宗由此悟出高宗之意,“命修内司日下于北内后苑建造冷泉堂。叠巧石为飞来峰,开展大池,引注湖水,景物如同西湖(灵隐)”(11)。宋室皇族对于所仿建飞来峰风景非常欣赏,以致宋孝宗曾赋诗咏:“山中秀色何佳哉,一峰独立名飞来,参差翠麓俨如画,石骨沧润神所开……?孰云人力非自然?千岩万壑藏云烟……壶中天地非人间……”(12)
灵隐飞来峰不仅为皇家园林所模仿,南宋权臣韩侂胄南园中的景色也与之相似。周密曾游宝莲山韩侂胄故园,只见“山四环皆秀石,绝类香林、冷泉等处,石多穿透崭绝,互相附丽……”南宋陆游在《南园记》中指出:“自绍兴以来,王公将相之园林相望,莫能及南园之仿佛者。”这种对灵隐飞来峰的模仿和对皇家园林超越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南宋有官居员弹劾韩侂胄就以此为理由,言其“创造亭馆,震惊太庙之山;燕乐语笑,彻闻神御之所。忽慢宗庙,罪宜万死”(13)。韩氏死后,此园收归皇家所有,改名为庆乐园,后又改为胜景园。
(二)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与灵隐飞来峰叠山渊源
再如在杭州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所遗址考古发现的假山遗址,不仅有蹬道和山洞遗迹可游可登,而且各个方向皆有山脚,造园叠山理水手法上类似南宋皇室所欣赏的飞来之峰(14)。考古报告所指出的“排水暗沟的口部竖置一透雕方砖,砖面透雕一座假山上雕有松枝和两只猴子”(15),似乎也暗示了南宋皇室对飞来峰欣赏,因为一般这种雕刻或是反映了著名的景色,或是反映了某个传说故事,而在杭州本地从这两方面来看都与灵隐飞来峰有联系。其一,杭州地区的著名景色中与猴子相关的,就属钱塘八景之一的灵隐飞来峰下的“冷泉猿啸”了,自宋代以来,杭州地区常把到冷泉边听猿啸当做重要的游览内容。其二,关于两只猴子的传说,让人联想到灵隐及飞来峰之名由来的典故:据说慧理法师宣称这座山是天竺国飞来的灵鹫山岭时,很多人对此将信将疑。慧理法师却很有把握地说:“印度这山岭住有两只猿猴,一黑一白。如果这山确系飞来,那么黑、白二猿也一定会相随而来。”(16)说完,黑猿和白猿从洞中奔跃而出。所以从这块出土的方砖推测,遗址中的假山风格很可能与南宋皇室对灵隐飞来峰欣赏文化有密切联系。
(三)杭州园林传统中飞来峰欣赏文化的传承
南宋之后,园林叠山对于飞来峰的关注与欣赏仍在杭州地方传统中延续,彰显灵隐飞来峰在杭州造园文化中的巨大影响力。明朝初年杭州有一位著名的叠山师,人称陆叠山。他的叠山技术精湛,曾在杭州等地造园,当时浙江著名文人张靖之尝赠陆叠山诗云“灵鹫峰(灵隐飞来峰的别称)来群玉垛”来赞赏他的叠山技术之高超(17);而在明代杭州叠山仿灵隐飞来峰盛行,灵隐飞来峰上的奇石也多遭盗挖,文人虞淳熙批判这场石灾,“以为石为公物,叠灵山之假,何妨取灵山之真”(18)。清初寓居杭州有“湖上笠翁”之称的文人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指出园林叠山是“且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叠山最高境界是“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19),把飞来峰这一概念对园林叠山的重要性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清末在杭州所建的胡雪岩芝园,其内现存的大假山也是将灵隐飞来峰作为模仿对象的叠山作品,匠人尹芝为了寻找堆叠假山的灵感,在灵隐飞来峰住了好几天,模仿灵隐飞来峰山林的意境进行设计构思,甚至在飞来峰前完成了假山的设计手稿(20)。据晚清丁丙的《武林坊巷志》所记载,芝园在当时杭州有“擘飞来峰一支,似狮子林之缩本”(21)的美称;而到了民国时代,杭州孤山西泠印社凿山造园也有传承仿灵隐飞来峰造园传统,其“小龙泓”之景就源自灵隐飞来峰的龙泓洞。
三、灵隐飞来峰欣赏文化带动了南宋园林叠石为山的流行
由此可见,仿灵隐飞来峰造园是杭州园林的重要特征,在南宋一朝对中国园林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南宋皇家贵族对于飞来峰意向的喜爱和赞赏,必定代表了南宋时代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而灵隐飞来峰作为杭州西湖周围第一名山,仅高五十余丈,一百多米(22),在众多的名山大川中可能是最小的一座,却是一座闻名海内的石头山,有着峰石林立、洞壑万千的独特之处(23)。对这样数十丈的高度的小石山,在园林叠山中进行模仿,很容易接近其真实尺度,并实现叠山的可游可登。因此更进一步,北宋之后中国园林出现叠石为山,推测其主要原因未必只是地域和经济两个方面,而是来源于人们所欣赏的自然界中的山体形态。将两宋的皇家园林进行对比,北宋晚期最重要的皇家园林艮岳所欣赏的叠山蓝本是杭州的凤凰山,其形态上仍是一座土山,造园手法是在土山之上架设石峰;而代表南宋皇家园林最高审美标准的灵隐飞来峰,其本质和形态是一座平地上的石山。这是一个过去常常被忽略的细节,却也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中国园林叠石为山时代的到来。
四、灵隐飞来峰欣赏文化在两宋叠山风格转变中重要意义
园林中叠山的形态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界中山体形态的认识和欣赏,因此飞来峰对于以石为主的叠山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在两宋叠山风格从土到石、从置到叠巨大变革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的地位和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一)反映了文人山石欣赏文化的需求
南宋叠山欣赏趣味发生了从土到石,从置到叠,模仿对象从大到小的质变。宋代以前崇尚模仿真山,这些名山大川动辄数千米高,其模仿结果是寰宇的微缩或模型。而南宋皇家造园叠山中开始推崇和模仿一个只有几十丈高的小石山(灵隐飞来峰)时,却可以做到尺度相近,在造园过程中注重更多的细节,对奇石的欣赏文化从通常意义上的“雕塑作品”,转变为复杂的园林空间,一种独特石构的景观建筑。尤其对灵隐飞来峰石灰岩构造、洞壑众多的景象的模仿,使得园林中的假山可游可登,如同身临飞来峰之境。
(二)满足了城市山林造园理想的需求
皇家园林的叠山文化代表着时代最高水准,必定影响了南宋杭州城甚至江南地区的叠山风格。因此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时代民间也同时兴起了大量以石为主的大假山,南宋一朝叠石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正所谓“变城市为山林,移飞来峰于平地,将自然山林之乐浓缩于一隅之间”。南宋皇家园林中的灵隐飞来峰欣赏文化正是这种欣赏的趣味的变化重要象征。宋室南渡以来,江南经济快速发展,杭州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能工巧匠聚集,文人荟萃,拥有百万以上的人口规模,到南宋末年城中甚至已无空隙之地(24)。城市立地条件的日益蹇促,客观上要求造园家能够在有限的场地上营造更为丰富的景观,以片山勺水幻化出千岩万壑,不像土山哪样受限制的纯石叠山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客观的需求,而南宋皇家欣赏飞来峰意向则是这种叠山文化兴起的重要参照。
(三)激发了园林叠石为山职业的需求
两宋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也为文化、艺术攀登高峰奠定了基础(25),因此在南宋中国园林叠山出现了职业化的记载也不足为怪(26)。对灵隐飞来峰的推崇伴随着中国古典园林技艺职业化的新时代,大量叠山工程产生对叠山专业化技术的需求:首先,叠石山不同于简单用土堆山,其外观在艺术上有更强的可塑性。可以突破用土叠山的坡度和高度限制,在很小平地空间内可以达到很高的高度,如同灵隐石山飞来之峰;其次,叠石山在技术上比土石混合的叠山难度更大,其山洞的结顶更需要专业的工程技术和长期从业的经验,因此大批专业造园家正是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在两宋高超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南宋皇家园林叠山对于灵隐小石山飞来峰欣赏也为造园叠山专业化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机遇。
综上所述,仿灵隐飞来峰造园是杭州园林的重要特征,这种造园文化也被定都杭州的南宋皇家所偏爱,成为南宋时代最高的造园审美标准,推动了中国以石为主叠山风格的流行,是中国园林庭院中独特的叠石为山艺术的重要源头。南宋之后,在杭州西湖一带以山林气象之胜而闻名的灵隐飞来峰,为江南园林追求城市山林的造园风格提供了真实的依据和借鉴。明清叠山以石为主,更关注石峰和洞窟塑造,源自对南宋叠石为山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可以说受到了飞来峰的间接影响。因此研究灵隐飞来峰欣赏文化,对帮助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叠石山审美和艺术的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杭州西湖湖山的文化景观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造园艺术,正是杭州这座“天城”在中国园林艺术史发展上所留下的不可磨灭的一笔。今后需高度重视灵隐飞来峰的独特的风景园林文化遗产价值。
注释:
①参见王国平.:《以杭州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浙江学刊》2008年第4期。
②童隽:《江南园林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54年,第15页。
③日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401页。
④⑤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景观系,2009年,第1、37页。
⑥永昕群:《两宋园林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建筑系,2003年,第81页。
⑦端木山:《江南私家园林假山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2011年,第165页。
⑧王劲韬:《论中国园林叠山的专业化》,《中国园林》2008年第1期。
⑨王劲韬:《中国园林叠山风格演化及原因探讨》,《华中建筑》2007年第8期。
⑩(1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3、215页。
(11)张劲:《两宋开封临安皇城宫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历史系,2004年,第179页。
(13)徐吉军:《南宋临安社会生活》,杭州出版社,2011年,第198页。
(14)鲍沁星:《南宋杭州恭圣仁烈杨皇后宅院园林遗址考》,《中国园林》2011年第11期。
(15)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16)(18)孙治:《武林灵隐志》,杭州出版社,2006年,第2、190页。
(17)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352页。
(19)李渔:《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20)《胡雪岩外传》,京华出版社,1997年,第5页。
(21)丁丙:《武林坊巷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9页。
(22)翟灏:《湖山便览(附西湖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94页。
(23)鲍沁星:《从西湖第一山林风景到南宋临安皇家园林的叠石为山——灵隐飞来峰风景园林文化遗产价值考》,《中国园林》2012年第8期。
(24)徐吉军:《论南宋都城临安在中国都城史上的地位》,《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
(25)席康元:《关于正确估量宋代成就和地位的思考》,《浙江学刊》1994年第1期。
(26)周密:《癸辛杂识》前集《假山》,中华书局,1988年,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