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瑛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三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在儿科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射夫西地酸钠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护理的具体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280例静脉留置针输注夫西地酸钠患儿进行研究,护理方式改进前进行输注的1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护理方式改进后的14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液体外渗、局部坏死、静脉痉挛、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发现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5例,3.5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0例,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儿静脉留置针输注夫西地酸钠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 儿科;静脉留置针;夫西地酸钠;局部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323-02
静脉留置针有效的减少了患者静脉穿刺的次数,由于儿童肢体活动较为剧烈可能会导致针刺点的液体缓慢渗出。夫西地酸钠是一种抗菌作用较强的抗生素,能够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延长因子,在输注中常常发生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严重者会发生局部坏死[1]。为了进一步研究有效的护理措施在临床儿科静脉留置针输注夫西地酸钠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280例患儿进行研究的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280例静脉留置针输注夫西地酸钠患儿进行研究,护理方式改进前进行输注的1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护理方式改进后的14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患儿71例,女患儿69例,年龄2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5.73±1.16)岁。观察组:男患儿57例,女患儿83例,年龄4个月至13岁,平均年龄(6.32±1.02)岁。所有患儿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为传统的输液护理方式,观察组患儿采用改进的护理策略:(1)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与患儿家属沟通,评估患儿的血管状态,保证输入血管直径较大。对于皮下脂肪较多不易固定的部位来说应该血案去好护理、易固定的头皮静脉注射,静脉选取要注意选取粗直、弹性较好的,穿刺采用留置针方便给药,减少反复穿刺[2]。(2)要注意在输注夫西地酸钠前需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选取适当的药物浓度(由于较大的药物浓度会增加对血管的刺激作用,用5%的葡萄糖将500mg的夫西地酸钠稀释至250ml~500ml)。每隔20分钟需要进行一次巡视,防止液体外渗发生,观察是否发生血管痉挛或静脉炎,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进行处理[3]。(3)加强巡视工作,“一看”即仔细观察点滴的通畅程度以及局部有无隆起出现。“二模”为触摸局部有无发硬。“三对照”则需要用输液一侧的肢体与对侧进行对比,观察粗细的变化。患儿每次输注后可用5%的硫酸镁湿敷,第二日热敷[4]。(4)患儿输液期间需要合理的饮食,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加机体的免疫力。(5)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表现以及用药的目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者无局部肿胀出现但滴速变慢为静脉痉挛;当滴速不变但穿刺部位发红为局部刺激。出现水肿,皮肤发白,伴或不伴疼痛为液体外渗;患儿皮肤组织出现淤黑为局部坏死,应立刻进行坏死清创,与外科医生会诊。)进行对比分析[5]。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种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通过液体外渗、局部坏死、静脉痉挛、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发现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5例,3.5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0例,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临床输液治疗中约8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如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静脉血栓或组织坏死等发生,严重可导致截肢。夫西地酸钠是一种对格兰阳性球菌(如淋病奈瑟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有较强作用的高效抗生素,其组织渗透力和刺激性较强,并且与很多药物(如头孢噻定、庆大霉素、羟苄青霉素、万古霉素、氨基酸溶液等)不可配伍使用,穿刺或护理不当都可能导致其渗透到血管外的组织中,因此在护理时需要特别注意[6]。通过试验得出结果:通过液体外渗、局部坏死、静脉痉挛、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发现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5例,3.5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0例,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科患者比较多动,较小儿童无法直接表达感受,因此有效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输注带来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高超的技术可有效避免对静脉血管造成的机械损伤,因此要强化护理人员对夫西地酸钠药理知识的掌握,加强输注期间的巡视,在指导患儿及其家属自我观察的同时要时常询问有无不适反应出现并做好记录,嘱咐患儿及家属注意对输液部位的保护,不可随便进行滴速的调节,与家长进行良好的配合[7-8]。
综上所述,良好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儿静脉留置针输注夫西地酸钠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降低了输注夫西地酸钠的风险,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减少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护患交流增加有效的降低了纠纷的发生概率,促进护患之间的和谐,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施源.1例夫西地酸钠渗漏引起皮下坏死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4,3(6):156-157.
[2] 章迎儿,崔英,马爱钟等.康惠尔透明贴联合3M敷贴预防夫西地酸钠致小儿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2):166-167.
[3] 沈秋英,王贇.静脉输注夫西地酸钠不同穿刺部位及方法的选择和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8(2):116-117.
[4] 杨淑萍.湿润烧伤膏外敷预防静脉滴注夫西地酸钠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2,9(6):495-496.
[5] 赵恒霞,唐芬,徐玲等.注射用夫西地酸钠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 吉林医学,2011,32(8):1589.
[6] 谢城.夫西地酸钠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089-1090.
[7] 宋敏,曾小燕,万学莉等.注射用夫西地酸钠与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3.
[8] 陈玲,牛迪.新生儿输注夫西地酸钠引起皮肤坏死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6(1):188-188.
论文作者:张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患儿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静脉论文; 酸钠论文; 局部论文; 发生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