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促进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与使命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与时俱进促进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与使命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与时俱进推动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程与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与时俱进论文,政治教育论文,使命论文,历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准备、确立、跨越式发展几个阶段。它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学科特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着发展的重大课题与使命。

一、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及其源泉

(一)学科发展的可喜局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同样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该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建,开始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198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后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的哲学、党史、政治经济学等方向的硕士学位点。该学科经过10年建设,完成了由本科到硕士、由硕士到博士的发展历程;经过5年,实现了由博士点到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目前,该学科有近200个本科专业点,100多个硕士学位点,13个博士学位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该学科的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申报盛况空前,有近50所高校(含一级学科申报)申请博士学位点,许多高校申报硕士学位点。从申报的情况看,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各地教育部门及高等学校对该学科十分重视,多数都是本地、本高校的重点学科;二是相当一部分高校该学科的学术水平明显高于以往申请的高校,教育质量与学术成果十分喜人;三是该学科点的专家以及全体教师对该学科点的发展十分关切,基本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竞争发展局面;四是与该学科相关的诸如哲学、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的专家、教师加入该学科建设行列,增加了学科建设的力量。

总之,该学科的专业点、专业覆盖面、在校学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以及研究成果、社会作用等各个方面,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中,已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二)学科发展的艰巨历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伴随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探索中不断突破,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大体经历了拨乱反正、恢复形象,为学科形成做准备;学科主体确立;分支学科发展;综合深化发展等几个阶段。

我国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拨乱反正阶段,是学科形成的准备阶段。在文化大革命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遭受严重损害,进行拨乱反正,恢复应有形象的唯一出路就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走科学化发展的道路。

在学科主体确立阶段,主要是探索学科主体理论内容与理论体系,确立学科主干课程。编写出版了专业主干教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这些主干课程与教材,经过几次修改与充实,不断完善、提高,经实践检验是有生命力的。

在分支学科发展阶段,主干课程从不同层面延伸,形成了几种类型的分支学科。理论教育分支主要研究成果有:《唯物史观通论》、《政治观通论》、《人生观通论》、《道德观通论》。这些论著,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扩展,在理论上几乎覆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在知识上借鉴了多门相关学科的资料,在实践上始终围绕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建构了贯穿认识——实践线索并富有教育特点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该学科的理论性特点。教育方法论方面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青年学概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这些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具体化,围绕教育对象的认识、心理、发展过程展开,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该学科的应用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方面的分支主要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些成果围绕思想热点、焦点和思想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展开,拓展了学科的领域与视野。

综合深化发展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批准之后的几年。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和教育者学习、研究等途径,向理论教育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思想教育扩展、渗透,扩大了学科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带动并促进了各种内容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学科化与科学化。同时,其他学科,如教育学、管理心、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专家,与该学科的专家相结合,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探索领域与研究成果,如以弘扬、开发我国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的人格发展理论与方法;以探讨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等。扩展渗透与交叉渗透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普及与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体现了学科渗透性与综合性特点。

(三)学科发展的深厚源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能够跨越式发展,是因为该学科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发展源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该学科发展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学科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理论,是该学科教育、研究的中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源泉。该学科既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学科,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研究和教育内容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指导思想、意识形态、民族文化,是三个“同心”的范畴和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担当的是具有综合性、群众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的是该学科发展的实践源泉。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统战工作等。党的各级组织主要通过这些教育与工作实行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保证经济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遍布我国各个领域与各条战线,形成了广阔的实践领域,积淀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创造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素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是工作领域学科化与实际工作科学化的必然发展趋势。理论教育工作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只能通过学科培养、训练来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面对的工作领域与人才市场是广泛的。

(四)学科发展的鲜明特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这一学科继承了我国注重伦理、讲究美德的历史传统,继承了党一向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社会具有明显的作用与优势。与发达国家的法治传统深厚、法治作用强大而思想道德教育分散、乏力相比较,显示了我国文化教育的民族传统与特色。

这一学科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发达国家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坚持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性。

这一学科覆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内容,与发达国家的人文教育、政治社会化、道德教育(或宗教教育)职业咨询等分别独立相比较,具有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相互结合与渗透的综合性特点。

这一学科的宗旨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既重视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具有理论性,更重视正确理论、思想的内化与外化,立足于形成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并指导行为,其基点落实在教育上。与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相比较,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鲜明特色,表明它具有自身的内在本质,具有它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具有反映其本质与规律的范畴、概念体系,这正是该学科所以确立与迅速发展的根本所在。学科的特色是学科的生命。以西方的学科名称为准则来衡量学科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是一种忽视中国文化国情的形式判断与西化倾向。西方国家绝对需要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职业教育,只不过这些教育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罢了。

二、学科发展面临的课题

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题,是时代的特征。把发展概念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称之为学科发展。学科的发展,既是当代社会迅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又由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引入发展概念,是为了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科进行认识、研究,增强科学性,克服经验性;增强创新性,克服滞后性;增强系统性,克服分散性;增强有效性,克服一般化。其目的就是从理论上,从学科与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关系上,探讨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学科的发展,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在时代内容、环境内容、理论内容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发展、观念发展、目标发展、领域发展、功能发展、价值发展,以及教育内容、模式、方法、载体等方面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新的发展;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广泛、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社会面貌与学科结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将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党的十六大特别强调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发展确定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所有这些正在发生变化并还继续发展的社会现实,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性课题。

(一)学科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经过该学科众多专家和实际工作者20多年的研究,已经初步确立并不断丰富。但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学科的理论体系必须不断调整与充实。

第一,学科指导理论的新发展。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于保证我们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指导理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行学科建设,首先必须更加明确学科的建设基础与服务对象,就是要把学科建设置于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使学科能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为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大力促进人民群众学习、运用、创造科学技术,在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中,不断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防止学科建设脱离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走向纯理论化轨道。其次,学科建设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依托,把学科建设成为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别国有益文化,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化的开放体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范式,为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贡献。避免学科建设丧失文化背景而陷于肤浅的状况。再次,学科建设必须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学科宗旨,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第二,学科理论体系的充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重大的突破与发展,诸如党的思想路线、指导思想以及党的性质的新发展;所有制结构理论、分配理论、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政治文明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及时吸收这些理论或根据这些理论的要求,进行学科理论体系的调整和充实。要研究如何把与时俱进和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思想,贯穿到本学科的主观与客观、思想与行为的范畴中,适应当代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使学科理论体系更俱开放性、发展性与创新性。要根据当代社会人的发展实际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要求,深入研究人的主体性理论、人的价值理论以及人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理论,深化学科理论体系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按照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讨人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文明水平的提高,整合人与社会综合发展的理论。

(二)学科面临新的实践性课题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后,新的实践性课题不断涌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向主旋律教育提出新挑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人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把文化、教育和人的发展提到了新高度。

首先,面临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主旋律教育,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发展与民族化发展是当代社会互动发展的两种趋势,这两种趋势反映在主观层面,就是全球观念与民族观念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发展与民族化发展,是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发展关系,这一矛盾既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也警示当代社会发展的风险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站在国际舞台上,在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比较、竞争的过程中,在国家的时空界限相结模糊条件下进行主旋律教育,教育的条件、内容、目标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面向全球发展,立足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因而,当代的主旋律教育,应当合理地把它引导到增强民族凝聚力与竞争力,面向世界发展的层面,按照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即“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际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主旋律教育的背景、价值、内容、方式、矛盾等理论与实际问题,是当前学科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依赖性与保守性,增强了人的自主性、竞争性与创造性,这是人的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只看到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自主性与竞争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另一面——社会化与合作性的一面,以为自主性就是个人完全独立,就是孤立的自我奋斗,则是一种新的封闭观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一种经济形态,正因为如此,所以它能推进生产、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所强调的整体性、全局性,已经包含着社会化、服务性的深刻内涵。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既要增强自主性、独立性、竞争性,又要进一步培养社会化、合作性、集体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只注重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趋利性,忽视社会化、合作性、服务性,由此走向了个人本位、个人中心。这种情况,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有待深化。为此,我们既要强化自主性、竞争性教育,以此增强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素质和品位。同时,也要强化社会化、合作性教育,以此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发挥人的社会作用。这是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割裂、对立这两个方面,不是走向自我本位和自我封闭,就是导致平均主义和依赖倾向。

再次,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志多数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解决,而更高层次的需要,即对文化、教育的需要将更加迫切,人们对自身的发展将更加关注。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根据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提高的实际与需要,发展主体性、创造性教育。所谓主体性、创造性教育,就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的目的、价值等各个方面,都体现自主性、目的性、超越性与创造性。发展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增强教育及其学科的创造性,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具有特色的各种人才服务。增强教育的创造性,就是满足社会和人快速发展的要求,不断根据新的发展情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发展教育的个性。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已经向教育提出了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迫切要求。创造,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充分的发挥,是人的内在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创造不仅包括创造能力,而且包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比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层次的精神,它既要有远大的目标、执着的追求,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也要有顽强的意志、勇敢的拼搏精神去克服困难和阻力;还要有不怕挫折的冒险精神、不怕失败的牺牲精神去面对创造的风险。因此,培养这种创造精神,不是一般性教育所能担当的,需要研究人的内在潜能开发,拓展教育的开发功能。

(三)学科自身面临的发展难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始终面临着困难与曲折,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由于当代社会实践发展和人的发展变化快,而学科理论与方法往往跟不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步伐,显得滞后。特别是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向上层建筑和思想领域不断提出新的价值观、道德观问题,而且开辟了诸如社会竞争、现代传媒、互联网络、生态环境等新的领域。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领域的道德观、价值观,虽然可以运用已有的理论与经验加以引导和解决,但新的实际毕竟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以及新的经验与方法。因此,学科内涵发展的任务是经常而艰巨的。

第二,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其本质属性、功能属性、社会属性的不同认识,存在不同取向:一是课程取向,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等同于学科。认为这一学科的功能就是以理服人,只要把理论讲授清楚了、彻底了,就是科学。这一取向实际上是理论为本的取向,注重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对教育对象、实际发展、教育方法注意与研究不够,忽视了价值性。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一切领域都在科学化与学科化,也都在复杂化与综合化,只注重课程的理论内容,忽视理论与社会和教育对象的综合研究,教育是难有实效的。二是知识取向,也可称之为中性取向。这一取向受国外高校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影响,认为直接讲授政治理论、道德原则、思想观点效果不好,主张淡化政治内容,通过开设较多知识性课程,传授思想道德观念。这一取向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取向,价值取向比较模糊,比较注重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政治理论、道德原则排斥在知识之外,有时为了追求教育效果,常常按学生意愿选择教育内容,表现出“教育市场化”倾向。三是实用取向,也可称之为工具取向。这一取向重在教育方法上下工夫,对教育的规律性、学科的学理性重视不够,认为教育效果不好,主要是方法不科学。为了解决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往往对社会上比较有效和流行的方法,如管理方法、心理方法、文化方法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和研究较多,有的甚至主张用管理学、心理学、文化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在教育活动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以上这些取向,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取向存在明显偏颇,其共同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缺乏认识和研究。从教育对象和社会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目标,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才是该学科的特殊本质,是该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所在。

第三,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由于本学科需要的人才多,吸引了许多其他学科的人才,这符合本学科在理论、知识、方法上的综合性特点,对发展学科有利。但是,如果其他学科的人才不能在学科取向、理论指导、知识结构方面实现向本学科的转移,仍然固守原有学科甚至否定本学科,不仅会影响、冲击本学科的特色,增加本学科建设的内部摩擦,阻滞学科发展,而且还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不管什么专业的人才都可以不加改变地进行本学科的研究与教育,这无疑是对本学科专业性、科学性的怀疑与否定。因此,本学科建设还要调整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标签:;  ;  ;  ;  

与时俱进促进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与使命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