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
华师大著名幼教专家华爱华教授曾讲到现在很多幼儿园里孩子的绘画作品都太千篇一律,相同的房子、大树、小草····,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一样,缺乏孩子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她在选画时宁可去孩子的家里选择那些线条简单而但却是融入孩子真实情感的画,也不要用那些色彩鲜艳但是却是刻画出来的画,为什么在幼儿园的绘画作品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滞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采多用范画教学,往往是教师示范讲解—幼儿模仿—教师评价,这一过程注重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和绘画的结果,却忽视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与体验,极易导致幼儿绘画思维单一,表现手法单调。例如在绘画一串葡萄时,教师会先出示一副画好的葡萄,让幼儿观察,接着教幼儿绘画的方法,先画葡萄的叶子,再画葡萄粒,甚至连葡萄粒的排列方法都教好了。接着便是孩子依葫芦画瓢模仿去画,这实际是纯粹技术性的练习不是幼儿自己观察体验到的,这也是造成幼儿绘画作品千篇一律的直接原因。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教师灌入式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的美术教育应把发掘幼儿的主体性放在首位,使幼儿成为绘画的主人。
(二)幼儿生活体验及创造力的缺失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事情都是家长代劳,生活体验较少,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又太依附于教师的范画,缺乏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是依葫芦画瓢,没有自己东西。例如在绘画《秋天的果园》一节课中,由于很少有幼儿去过果园,在头脑中没有秋天的水果和果园的场景,无从去表达,只能干巴巴地把老师展现给他们的秋天果园描画一遍,这样就造成幼儿作品的相似性较高。再比如在《水果变变变中》由于没有实地的操作和生活体验,幼儿的总是会受教师教师给的范例的影响,仅局限于苹果、香蕉、桔子等常见水果的变形,并且变形方式较单一,没有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加上教师引导的不到位,很容易使幼儿的作品较为枯燥,没有新意。
(三)评价标准的模式化
评价是幼儿绘画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评价过程我们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用像与不像这一简单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多是老师在说,给予孩子表述的机会太少,若老师长期以成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的画,不仅容易损害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幼儿的绘画引到套路化和程式化的道路上去。还会让他们就会觉得绘画是一种负担,失去自信心,逐渐失去对绘画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要改变以上的现状就要把幼儿从被动模仿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由想象,让幼儿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有感而发,由情而画,从而使幼儿对绘画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的热情。
(一)更新教师观念,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
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放手,把主动权教给孩子,《指南》多次强调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要引导幼儿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创造美。教师的作用是支持、合作和引导,采用跟随性教学方式,教师不要做太多的示范;也不能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为核心,应采用观察、记忆、联想等多种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教给孩子方法而不是技巧。如在绘画《龟兔赛跑》中,教师可以通过观看龟兔赛跑的动画片让幼儿讲述故事,自由想象,可以任选一个情节或是续编一个情节去自由表现,幼儿有很大的潜力,只有解放他们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艺术表现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二)丰富幼儿生活体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求。绘画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幼儿对生活的直接体验是幼儿创作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学会观察和体验。
祝小隽老师在《指南》培训中提到为了让幼儿感受雨她便在一个雨天带领全班幼儿去踏雨,让幼儿亲生感受雨中的情景,回来后让孩子们把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画出了自己眼中的雨天,展示的画面线条虽然简单,但情节性却很强,看上去是那么真实,是孩子真实的体验。当然,在每一次的绘画活动中,我们也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局限孩子的创作,要给孩子以想象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设计更美的东西融入其中。如在《我设计的手帕》一课中,通过观察多种手帕的形状、图案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给自己设计一块漂亮的手帕,在创作过程中随时用有新意的幼儿作品来引导幼儿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偶尔设计出与其他小朋友都不一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手帕,孩子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有的孩子设计出了圆形、五角形的手帕,有的甚至设计出了带头和尾巴的老虎的手帕,可见,只要打开了想象的窗口孩子的绘画就会精彩纷呈的,千姿百态。
(三)改变评价标准,给幼儿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
艺术创作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式,幼儿绘画创作也不存在一种答案,在评价时绝不能以技巧的高低作为好坏的标准。评价中要积极表扬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对幼儿的作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对自己的画充满信心,对于消极的要想办法避免。评价中要多让孩子自己表达,记得有一次一个孩子画了一个黑太阳当时我看了很惊讶就问他:“你的太阳怎么是黑色的啊“?他回答说“这是一个快要下雨的太阳”,原来孩子的每一点创作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给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创造的机会,《指南》强调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应引导孩子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所以我们更要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纯在,允许幼儿个性的发展,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总之,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我们要以《纲要》和《指南》精神做指导,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层次差异,因材施教。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都决不能把儿童当成画匠,不能为提高所谓技巧而去强制他们。应从绘画语言多样性的特点出发,培养儿童大胆发挥想象,鼓励肯定他们画作的原创性和个性,充分给予儿童感官探索的自由,让孩子的作品异彩纷呈,让孩子的童年五彩缤纷!
论文作者:李娜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7月总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5
标签:幼儿论文; 孩子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评价论文; 他们的论文; 手帕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7月总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