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课堂论文,地理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设计策略
策略一:问题要有思维含量 设计的问题应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来进行,问题的密度、梯度、难易适度,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具有生成思维的驱动力。如从问题探究中能归纳地理特征、地理差异、地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建立地理要素、地理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策略二:问题尽可能真实、有价值“真实”、“有价值”体现在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以往的知识体验;能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逐步获得地理技能;能充分体现地理事物的意义和教学价值;能发挥教育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通过问题探究能反省人地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建立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预测某地理现象发展趋势及其结果;发展学生的地理认知技能、地理动作技能、地理探究技能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案例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合作探究问题设计
第一组:假如你是农业研究员,请根据提供的资料完成下列任务:①对我国水稻、小麦、茶叶进行合理布局,并谈谈你这样布局的理由;②分析影响水稻、小麦、茶叶生产的主要因素。
第二组:你是一名农业技术员,周村(南方地区)聘你为农业生产顾问,现提供周村等高线模型,请谈谈你对周村的农业规划及理由;说说你的发现——影响周村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第三组:你是一位访问学者,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进行过详细考察,请你就该地区的农业变迁,向大家说说:①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②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③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第四组: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10几年来,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入发展,“基塘”的生产规模和面积大幅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你是华南师大地理系的学生,正在“基塘”实习,请你分析:①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②近10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
上述4个问题的设计,从世界到中国,从外地到家乡,从虚拟到现实,在问题的来源、问题的梯度、思维的含量、呈现的密度、研究的方法等维度上都体现出有效性:每完成一个思考,都能得到一个结论,最后归纳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农业生产应“因地制宜”的原则;后两个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的认知与参与,懂得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区位选择还应“因时制宜”的道理,进一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
二、引导探究策略
策略一:引导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教师既要时刻关注学生活动的进程,不断调整组织策略,又要参与到不同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了解信息,反馈信息,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如上案例中教师指导第二组运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地形坡度、海拔高度不同,怎样发展农业生产?指导第一组采用哪种恰当方式(地图、表格、文字)总结和表达结论等等。
策略二:引导交往互动 探究教学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与目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度,要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激发、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如上案例在探究阶段每组有小组长负责本组的交流和信息反馈,组员提出疑难问题,全组互相讨论或由理解的学生解答,对于小组交流还未明白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反馈给老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则多做反应式倾听,对交流信息以正面肯定、鼓励赞赏为主,对参与积极性较差学生的参与行为予以特别好评。
策略三:引领深化知识 在学生汇报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的良好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评性品质,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形成知识的整合点。因此,教师要适时介入,或即兴点评,或提出问题,或修正知识,以引领和深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优化。如上案例中第二组同学汇报时提出“在背风坡种植耐旱树种”时,组织学生讨论:“在低山丘陵地区,背风坡迎风坡降水差异是否很大?南方地区都是湿润区,耐旱树种种植情况怎样?”第四组同学汇报后,教师追问:“从‘基塘’生产的变化看,你认为市场区位及需求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哪些方面?”等等。通过教师的引领,形成全班的思维碰撞,以对这个小组的结果生成新的补充,丰富、深化教学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达成共识、共享、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