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记忆在两岸关系中的问题论文_马锦琨

浅谈历史记忆在两岸关系中的问题论文_马锦琨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研究生部五队 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历史记忆,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记忆与财富,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沉淀,它既生产了中华民族的过去,哺育着当下,还承载着未来。自三国时期,孙权第一次派人开发台湾开始,大陆和台湾就一直连接着中华民族这一条历史的纽带,时至今日,两岸关系的发展虽然各有不同,但仍然不能摆脱历史加之于这两片区域的责任与情怀。本文主要从历史记忆的特征出发,分析当前两岸在处理共同的历史记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进一步加强两岸联系的见解。

关键词:历史记忆 中华民族 两岸关系

记忆是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不论是对个体还是对民族,记忆就是历史,记忆就是生命。对于大陆和台湾而言,即使两片区域如今有着不同的发展现状,但自古以来它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相互间拥有着难以割舍的历史记忆。

一、历史记忆

1.历史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既是个体的心理官能,也是一种社会机能,主要存在社会记忆、集体记忆或历史记忆。从概念来分析,历史记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存在的过去,二是指被文字记载或重构的过去,是个人或集体对过去存在的记忆。社会记忆是指人们在处理当下问题时对历史的想象、叙事、虚构和重组。集体记忆则是对过去的一种累积性重构或穿插式的重构。因此可以认为,社会记忆与集体记忆就是历史记忆。

2.历史记忆的特征

历史记忆的发展并非是随意的重构或自发形成,而是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即恒定的社会性、选择的建构性、现实的工具性和发展的传承性。第一,历史记忆恒定的社会性。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但无论社会形态怎样变化,人类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记忆。历史记忆是一种情感生产力,生产出一个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种恒定的社会存在。第二,历史记忆选择的建构性。历史记忆不会是对过去的完整复刻或重现,而是一种基于社会和人的建构过程。不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或是整个社会,在追忆过去时总会对历史有所取舍,有的过去人们希望记忆,有的则希望被永远遗忘,这受制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所处的情境,甚至会出现篡改、删除记忆的情况,因此,历史记忆在发展中是被有选择地进行建构。第三,历史记忆现实的工具性。人类对历史的选择指向现实,现实的需要是历史记忆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体或群体的人有时不惜打破传统,冲破历史的羁绊,对历史进行选择记忆,这种基于现实需要对历史记忆进行工具性的扬弃十分普遍。第四,历史记忆发展的传承性。虽然历史有时会根据社会行动者的意愿进行选择和重构,但背离历史记忆的社会从来不能长久,历史记忆的发展不会因为某个或几个个体的篡改和掩盖就失去其本来面目,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对历史记忆的传承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历史记忆的表现

历史记忆选择的建构性和现实的工具性表明,不同社会阶级,为了获取广大人民对自身的政治认同,或多或少会编造不实记忆来欺骗老百姓,以维护自身的安全和稳定统治,中国历代皇帝在安排史官编修本朝历史时,总会设下一条规矩,对前朝历史无情批驳,对本朝统治大肆褒扬,以蛊惑人民,昭示自身统治的正统和合法性。与此相对的是,从历史记忆恒定的社会性和发展的传承性来讲,历史记忆包括生产、保持和延续三个过程,这就决定了尽管不同的社会活动者会对历史记忆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施加影响之前存在的历史总会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证明篡改者的愚昧和无知,未来的历史会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惩罚给以篡改者沉重的打击。

二、大陆与台湾对待历史记忆存在的问题

1.现状

大陆方面,包括教育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获取问题上,对待台湾的信息主要采取封堵管制的措施,在网络、电视、报纸等信息媒体上仅能看到大陆媒体对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道和评论,对待台湾的一些合法网站,也只能通过“翻墙”浏览或利用非法的VPN端口获取网络信息;在媒体宣传上,大陆观众只能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节目或新闻节目较少地获取台湾的资讯;同时,在近几年上映的电视剧、电影中,对待中国近代历史上国民党及其军队的表现和作用褒贬不一,有的大肆赞扬其功绩,有的则批驳其劣迹;在文化交流上,为了抵制腐朽文化对大陆的侵蚀,存在不加区分、一味封堵的情况。

台湾方面,民进党始终是台独政策的狂热推崇者,2000年,民进党领导人陈水扁上台后,推行“渐进式台独政策”,发表了“一边一国论”的主张,推行“台独”路线与政策,回避、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否认“九二共识”,推行“法理台独”;今年5月,民进党领导人蔡英文上台执政后,继承了陈水扁“去中国化”的台独政策,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同时,台湾领导人正在一步步将“台独”思想渗透在民众思想和心理方面,本土教育方面,采取篡改教科书,修改历史史实的做法对青年进行“去中国化”的教育;年份记载并不使用公元纪年,而采用民国纪年;当地的一些重要文化建筑、设施仍使用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称呼;此外,法轮功势力在台湾有相当大的市场,他们主要采取直接教授、宣传画册、视频等形式宣传法轮功,诋毁大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存在的问题

大陆方面,一味的信息封堵只能激起民众的好奇心,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获取关于台湾方面的各类信息,而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制造不实信息大肆宣传,给大陆民众造成是大陆政府在遏制两岸的交流,不仅引起大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也会给民众造成这样一种错觉,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境外信息都是真实信息,本国政府发布的信息是一种愚弄自己的虚假宣传,造成大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不利于社会稳定。现如今,这一代年轻人并没有经历过近代历史的洗礼,所拥有的历史记忆多数是从教科书、影视剧和宣传媒体上获得的,尤其在影视剧的宣传方面,一味地褒扬或诋毁国民党及其军队,加上对台湾信息的封堵,使得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反而对国民党及其军队在历史上的劣迹产生怀疑,甚至同情,这种畸形的宣传和教育模式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并无益处。

台湾方面,“去中国化”已经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用于台湾青年的教育,“台独”势力利用了历史上台湾人民在开发和建设台湾时形成的眷恋乡土的感情,强化台湾本土化教育,鼓吹“只有台湾人,没有中国人”的言论,加上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国民党老兵数量的减少,关于那一段历史记忆对台湾人民的影响逐步减弱,将民众对台湾的认同从对中国的认同、对台湾民族的认同,以及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剥离出来,使得岛内民众在民进党执政时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出现严重的混乱。同时,奉行“柔性台独政策”的蔡英文上台之后,在对外政策上采取“由世界走向中国大陆”,对待美国和日本的态度暧昧,将台湾对外关系置于两岸关系之上,大打“国际活动空间”牌,双向操作,两面下注,多方渔利。如果图谋能够成功,则可以藉此宣扬政绩,同时还可以借助这些国际空间,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两岸分离分治状态,为进一步走向“台独”奠定基础。如果图谋失败,则可以塑造悲情氛围,争取国际社会对于“台独”分裂势力的同情和支持。同时还可以在岛内煽动民粹,抹黑大陆,进一步挑起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不满情绪。

三、正确处理历史记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推动两岸关系和谐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现代民主制度的良好运行必须要赋予广大民众社会话语权,更多地接纳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民主社会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已摆脱了传统专制体制下的对抗格局,更多情况下呈现为一种互动合作的局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民众思想自由度的提高和价值多元格局的形成具有相当的社会进步意义,思想钳制主义没有出路。尽管当前社会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多元化,越来越强调要发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无论人们的思想自由到何等程度,都需要执政党和政府通过对历史记忆的控制和构造,培育一种处于领导地位的文化与价值体系,它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执政党和政府需要通过国家宣传部门进行广泛宣传,强化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记忆和认同,过滤掉那些异见记忆,使得党能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和主动权,但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内,要能够宽容各种社会记忆,倾听来自民间的记忆呼声,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民众的思想自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能够成为提升人们精神境界,强化政治认同的精神力量与情感纽带。

2.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问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关键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严格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培养和任用。历史记忆具有选择建构性和现实工具性的特征,社会活动者总要根据自身需要去选择对历史的记忆,有时遗忘也是一种历史记忆,把不利于现实发展的历史因素从记忆里删除或进行篡改重构,都是人在发挥主要作用。党和国家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不能抽象来掌握,中间核心环节是用人来掌握,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而愿不愿意接受教育,教育效果怎么样首先要看教育者的自身形象好坏,如果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课堂上讲一套,实践中做一套,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毫无作用;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习总书记讲过:“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别人首先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要过硬,同时具备出色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关键要在实践中将教育思想转化为实践行为,当好模范,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现状。

3.加强两岸民间交流,帮助民众进行自我教育

在信息网络和交通工具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强两岸的民间交流,开发民间文化交往的新资源,帮助两岸民众实现自我教育是推动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新渠道。回顾两岸的历史,在地缘上,台湾和大陆南部都曾出土过大南澳片岩这种古老岩石;在台湾出土的人骨化石中,也发现了北京人和元谋人的头骨化石,这说明北京人和元谋人的后裔曾经迁徙台湾;调查发现,台湾的原住民和大陆南方民族在风俗习惯上相似度达到80%。在文化渊源上,台湾与大陆有共同的语言,包括原住民语言、客家话、闽南语和普通话;有共同的信仰,对佛祖、玉皇大帝、关公的崇敬;有共同的民俗,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有共同的戏曲文化。因此,这说明两岸民众之间的交流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基础,同时在民众看来,这种民间交流成本低,双方接受程度高,可以不受政治因素的牵绊,在实现自我教育的同时还有利于增进两岸人民朴素的民族感情。随着智能手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放开网络的限制,开放两岸民间的网络文化交流势在必行,相信两岸人民能在良好的交流氛围中增进友谊,增进感情,共同促进两岸逐步消除隔阂,走向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媛 中华民族认同与两岸关系发展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3。

[2]毛浩然 海峡两岸对话系统核心要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5。

[3]徐倩如 海峡两岸关系中的日本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5。

论文作者:马锦琨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  ;  ;  ;  ;  ;  ;  ;  

浅谈历史记忆在两岸关系中的问题论文_马锦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