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用药中的临床分析论文_吴娟

吴娟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泰兴人医集团(泰兴市肿瘤医院);江苏泰州 2254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临床用药的方法。方法:本次研究中选择样本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来我院使用阿莫西林药物进行疾病治疗的100例患者,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填写我院自主指定的抗菌类西药药理药性情况调查表,分析我院内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以及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来我院使用阿莫西林药物进行疾病治疗的100例患者中,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0人(10.0%),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表征为:过敏反应,头疼,胃肠通反应,嗜睡,水肿以及其他。结论:通过对研究结果分析可知,在医院治疗工作中不合理的使用抗菌类西药可能会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并且还会对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发挥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造成患者治疗有效率的降低,同时会造成疾病出现一定的耐药性,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合理的使用抗菌类西药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出现耐药的情况,所以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抗菌类;西药;药理药性;合理用药;临床分析

抗菌类西药是现阶段在临床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由于此类药物使用较为广泛,没有合适的使用规范,很容易造成患者在使用抗菌类西药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给患者的治疗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而抗菌类西药出现的不良反应一般分为:不同程度的过敏情况,药物毒性反应,细菌的抗药性以及二重感染等。合理的使用抗菌类西药可以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上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情况,本文通过对阿莫西林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出现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患者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择样本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来我院使用阿莫西林药物进行疾病治疗的100例患者,患者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51例,患者中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2±3.4)岁,患者疾病类型为:扁桃体炎、喉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化脓性胸膜炎、肝胆系统感染以及败血症等。患者在均使用阿莫西林药物进行抗菌治疗,全部患者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自愿参加此次研究,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资料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P>0.05,患者资料可以进行比较。

1.2一般方法

研究中对患者在我院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填写我院自主指定的抗菌类西药药理药性情况调查表,表内数据为: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既往病史,医生诊断结果,使用阿莫西林药物种类,缓和的出入院时间,药物的用法用量,药物使用的起止时间,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患者的家族遗传情况,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以及出现不良反应波及的患者器官等情况。

1.3观察指标

研究中采用我院自主指定的抗菌类西药药理药性情况调查表,医生根据患者用药情况进行数据的填写,之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探究我院内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以及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1.4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患者在使用抗菌类西药进行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概率数据输入SPSS20.0数据运算系统中进行数据运算,患者使用抗菌类西药进行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概率使用n(%)的方式进行表达,数据使用x2检验的检验方法进行数据检验,如果数据检验结果P<0.05,则数据产生统计学意义,反之数据检验结果P>0.05,则数据部产生任何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来我院使用阿莫西林药物进行疾病治疗的100例患者中,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0人(10.0%),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表征为:过敏反应,头疼,胃肠通反应,嗜睡,水肿以及其他,详细数据如下表1所示。

3.结论

阿莫西林,又名安莫西林或安默西林,是一种最常用的半合成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一种白色粉末,半衰期约为61.3分钟。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阿莫西林杀菌作用强,穿透细胞膜的能力也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半合成青霉素之一,阿莫西林作为青霉素抗菌药中的一个种类,其化学表达式为C16H19N3O5S,即阿莫西林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侧链的苯环上多了一个羧基,其特性方面和AMP较为相似,并且阿莫西林结构中的6-氨基青霉烷酸上的内酰胺环结构起到抗菌的作用,这是由于此结构和细菌内膜上的靶位点可以进行选择性的结合,对细菌细胞壁的黏态合成酶工作进行抑制,以此做到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影响,最终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而且阿莫西林的穿透能力较强,口服药物后可以很快的水解成肽键,并和细菌的转肽酶进行结合,使细菌逐渐的丧失活性,逐渐膨胀破裂。

研究结果表明,来我院使用阿莫西林药物进行疾病治疗的100例患者中,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0人(10.0%),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表征为:过敏反应,头疼,胃肠通反应,嗜睡,水肿以及其他。综上所述,通过对研究结果分析可知,在医院治疗工作中不合理的使用抗菌类西药可能会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并且还会对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发挥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造成患者治疗有效率的降低,同时会造成疾病出现一定的耐药性,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合理的使用抗菌类西药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出现耐药的情况,所以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婷婷.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9,(5):130.

[2]苏晓如.决明子的现代药理药性与临床新用[J].特别健康,2019,(13):100-101.

[3]闵冬梅.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应用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5):315.

[4]王蕾,杨露,余波.黄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6):347.

[5]史永平,孔浩天,李昊楠, 等.栀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J].中草药,2019,50(2):281-289.

论文作者:吴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4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谈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用药中的临床分析论文_吴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