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竹县人民医院 四川达州 635100)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性护理对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将本院164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与风险管理组(采用风险管理性护理),对两组进行研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及两组患者知识问卷得分情况。结果:风险管理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8.54%)明显低于常规组(28.05)(P<0.05);风险管理组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主要与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常规组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主要与血栓史、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风险管理组的得分(95.65±4.72)明显高于常规组(84.33±4.68)(P<0.05)。结论:风险管理性护理可以减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对疾病掌握程度,使其了解正确护理方式,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ICU患者;Ⅱ型呼吸衰竭;风险管理性护理;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158-02
老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需要长期平卧进行护理与休息,而长期卧床及缺乏适当运动等原因极易造成患者深静脉血栓,威胁患者生存质量[1]。临床上采用风险管理性护理模式来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较好效果[2]。本文就风险管理性护理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164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1)50岁以上经诊断确诊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2)知晓情况并同意配合研究患者。排除标准:有认知障碍及其他严重器官功能病变者。将本院符合要求的1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风险管理组,各82例,其中常规组男48例,女34例,平均年龄为(63.58±7.95)岁;风险管理组男50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64.21±8.0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没有明显区别(P>0.05)。
1.2 方法
对常规组实施常规的护理,主要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对患者个人及家属讲解和宣传Ⅱ型呼吸衰竭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翻身、卫生清洁护理等[3]。风险管理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风险管理性护理:(1)成立风险管理护理小组:由本院特定医师、专科护师及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由护士收集呼吸衰竭患者资料,记录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与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探讨并总结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原因及存在的危险因素;(2)根据患者其疾病存在患深静脉血栓风险因素程度对其进行患病风险预测,并根据患者得分高低将患者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风险预测表主要从患者年龄、自理能力、身体状况及卧床时间进行评分,小于4分为低中危患者,大于或等于4分为高危患者,总分为6分;(3)对不同级别患者实施不同程度护理,主要从采用气压治疗仪、对患者做被动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自己锻炼这三个方面进行实施;对卧床一周以上患者采用气压治疗仪治疗,使用频率为每天三次,每次15分钟,根据患者风险级别适当调节具体疗程;对于高危患者,护士可对其实施被动功能锻炼,主要适用于长期卧床,无法自行锻炼病人;对于低中危患者,护士可以指导他们锻炼,来改善患者肢体肌力,减少肢体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4)在护理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统计其得分并比较。
1.3 观察指标
(1)护理后患者情况比较:记录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并发症发生原因统计:从疾病发生机制、患者体质及生理活动等方面探究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3)护理前后两组知识问卷得分对比:采用我院自拟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调查表,满分100分,共20项,经检测该表信度及效度均大于0.85,可以接受。
1.4 数据分析
由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例(n)或百分比(%)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值验算或非参数验算,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在82例风险管理组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发生7例,82例常规组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发生23例,风险管理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8.54%)明显低于常规组(28.05%)(P<0.05)。
2.2 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对比
风险管理组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主要与制动、长期不动、高龄及三高有关,常规组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主要与血栓史、制动、长期不动、高龄及三高有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由于身体需长期卧床、缺乏锻炼及身体体质降低等原因 在修养期间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现象较为常见,若不及时控制血栓形成,血栓则会逐渐扩增,严重将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经济损失与精神负担[4]。目前对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需要采用特定护理模式来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其中风险管理性护理就取得较好护理效果,风险管理性护理在增加患者教育、提供基本护理基础上还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分类,找出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原因,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病人实施不同护理,来达到减少疾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目的[5]。
由结果可知,风险管理组减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常规组相比效果更好。风险管理护理对不同危险程度患者采用气压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护理,气压治疗仪可以通过控制气流压力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增大血流量从而减少血栓形成,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锻炼或是对不易下床的患者进行被动锻炼,加强血液流通来减少血液淤阻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6];风险管理组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主要与患者血液流通不畅有关,而致患者动、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年老及常见老年疾病都可造成患者血液瘀阻不畅,查阅相关文献,与本文结果一致[7];护理后风险管理组知识问卷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说明实施风险管理性护理后,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更详细认识。实施风险管理性护理后,有特定医师及护士对患者进行照顾,并告知患者自身疾病状况、给出合理建议,让患者知道自身存在哪些风险、如何降低与改善等,从而不断学习并付出实际行动,从源头上预防患者血栓形成,减少带给患者身体与精神上痛苦[8]。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性护理可以减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对疾病掌握程度,使其了解正确护理方式,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结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4):463-464.
[2]孙敏.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探讨[J].当代医学,2017,23(11):176-177.
[3]李瑞瑛.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5):160-162.
[4]邵会文,张春影.系统呼吸护理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252-253.
[5]王深明,武日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指南与实践[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12):1264-1266.
[6]闫金梅,张秀飞,王毅,等.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2):350-351.
[7]贾运乔,侯桂英,王静,等.ICU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河北医药,2016,38(12):1907-1909.
[8]任贞.常规护理联合风险管理在提高急性病毒性脑炎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10-12.
论文作者:覃一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患者论文; 风险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发生论文; 常规论文; 呼吸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