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论文_黎云鹏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永湖中学 516267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常规的生物教学中如何适时合理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生物教学的一大创新,而在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更是生物课程标准的目标。本文结合在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案例,探讨如何在开展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以最终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

关键词:生物 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同时也是依靠地方指导和学校开发实施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但一定不能离开老师的指导,而且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有一定的变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而我们的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使自身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二、在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结合校园文化内涵,开展调查校园植物大行动。

对于刚踏入初中学习的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对生物感到既陌生又新奇。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很容易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对身边的生物。为了使学生快速走进生物这个世界,从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让学生在第一节生物课就走出课室、感受校园内的花花草草。在学习了植物的分类这一章节内容后,学生会对学校植物的名称及生长环境产生兴趣,特别是对历经风尘,见证校史的校树——樟树,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我校的大樟树已有四十多年树龄,它见证了我校历经沧桑和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樟树高大粗壮,雄伟壮丽的形象,让世人赋予它不菲的口碑,樟树的枝干通常都很直且粗壮结实,让人一眼就看出实实在在的感觉。在学校的每一天都要从樟树下走过,观察到樟树粗长的树干上长满一些植物,但却不是小樟树,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什么植物呢?植物怎么会长在另一棵植物的树干上的呢?又是如何长上去的呢?一连串的问题的解决,就必须引导与组织学生开展生物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我校的樟树校园文化内涵,组织学生实地观察与探究,在校园内开展了“长在樟树上的植物调查”、“樟树精神与我”等开放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生物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精神风貌,在樟树精神的引领下,思想得到升华,知识得到提高。

2.充分利用乡镇资源优势,使知识得到延伸、应用。

农村初中生物课程与农村生产、农村生活以及自然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田间、树林、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特殊的课程资源。生物教师在平时树立实践活动资源意识,搜集、积累一切可能在教学中有用的材料,使其在教学设计时派上用场。在讲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一章节时,强调生物要先适应环境,然后才能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结合地方特色以及资源优势与所学习到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农村环境等知识版块,组织学生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毒杀效果相关生物防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对福寿螺进行系统的探究性活动。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们请教,了解福寿螺不喜欢吃哪些植物,哪些植物对福寿螺有负面作用,福寿螺对哪些植物可能存在趋避性,通过实地农田观察了解,学生发现福寿螺对乌蔹莓可能具有趋避性。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深入调查、实验探究等方法开展活动,采集福寿螺进行实验研究,并通过科学的生物实验法配制乌蔹莓乙醇提取液。

首先为便于实验,分别标注水槽为0、1、2、3、4号,其中0号为对照组,不添加乌蔹莓乙醇提取液等任何物质。在五个水槽里分别放入已经饿了三天的幼螺和成螺共15只,然后再用配好的不同浓度的乌蔹莓乙醇提取液喷洒(如图1)。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乌蔹莓杀螺效果显著。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福寿螺是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物种,用农药毒杀福寿螺,对自然界生态平衡有一定破坏性,而且治标不治本。本活动是首次选取乌蔹莓对防控福寿螺的作用,达到以植物杀螺的目的,效果好,而且对农田生态环境不会造成破坏。通过活动也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应加强对外来物种潜在的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的防范意识,积极寻找对外来物种福寿螺等的控制技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倡导以多样化学习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植物的生理作用主要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吸收作用和运输作用,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五大作用的抽象、实验的难度以及学生对植物认识的程度等原因,导致学生很难掌握五大作用。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知识,教材中都安排了实验探究。但在进行各项实验时都离不开实验的取材、材料的处理和实验条件的限制等,所以,不利于平时教学中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下操作的实验,体现不出生物科学实验的生活化。因此,结合部分学生的想法,师生共同制作出一个探究植物生理活动的多功能实验装置。

用玻璃制成一个无上盖的长方体箱,再用不透光的塑胶板将箱体隔断成六个均等小方格,每个方格5cm处用来加沙土等植物营养物质;又用不透光的塑胶板做成长方体,并套在箱体的外面,可以使六个方格内生长的植物都相互不透光。

用红、黄、绿、蓝、紫和白等功率为4W的不同色光LED灯带贴在塑胶板上,作为实验的不同色光光源,并成为长方体箱的上盖。本实验装置是使生物实验可以在此装置中简单操作,摆脱实验条件限制,实验装置灵活多用、简单操作,从而使实验效果明显(如图2)。引装置可作为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主要对植物进行暗处理与光照两个阶段;并可作为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生物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实验装置;也可以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研究装置。通过此项活动,加强了师生合作,推动了实验教学,也使创新制作活动应用到了生物实验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

三、小结

为了培养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学习生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生物教师,应努力开展生物相关综合实践活动,努力钻研教材中一些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课题来开展活动。积极探索生物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郭元祥 姜平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6。

[3]田慧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4。

论文作者:黎云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  ;  ;  ;  ;  ;  ;  ;  

在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论文_黎云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