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与配网运行管理分析论文_杨志海

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与配网运行管理分析论文_杨志海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伊犁供电公司 新疆伊宁市 835000)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用电需求也就越来越大。不断进步的科技在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质量最显而易见的体现就是我国高产量的家用电器,它们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提高生活幸福感并且是必不可少的标配。然而,这些“标配”的需求量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增加,人们对电力资源需求也在日益增多。为满足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这就需要不断的提升配电网络系统能力,这无疑是对供电系统的配电网络的系统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现代化的当今社会来说,未来智能化的配电网络会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注重智能化配电网络发展。

关键词:配电网;自动化;建设;运行管理

引言

配电自动化是“会思考”的自动化配电模式,是以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为依托现代化管理模式。该技术充分发挥了系统集成的优势,可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快速实现隔离、报警,同时能够快速转移负荷,从而有效的保障客户用电安全。因此说,配电自动化是当前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配电自动化工程建设的实施解决了配网“盲调”问题,倒闸操作、事故复电效率提升。通过降损、减少停电时间、减少运维成本,提高社会满意度,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

1.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分析

1.1标准化的智能电网配电系统

为指导与协调我国智能电网技术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家电网构建一系列智能电网建设标准。其中,包含智能化发电技术、统筹规划。智能化配电技术、智能化送点技术、智能化发电技术以及智能化变电调度技术等八大专业,涉及电网相关技术领域近三十个。智能电网配电工程的关键在于三项核心技术,即配电自动化、配电能量储存系统以及配电分布源并网。在自动化配电相关标准方面,主要包括建设标准、自动化配电技术纲领、运行与维护管控标准、信息自动化系统标准、设备自动化标准以及建设验收标准等多个方面。

1.2自动化的配电信息交互系统

自动化配电信息平台建设,主要面临相关系统正在建立或已经建立的现实环境,必须将电力流、业务流以及信息流加以全面深层次的融合。在配电管理方面,应以配电生产运营指挥、停止供电管理为向导,数据信息应以自动化配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为中心,以电网主配信息模型(Public Information Modelof Main Distribution Network)为基础,实现配电工程自动化、生产管理自动化、调度自动化、调度管控系统等多个模块的集成、共享和应用,从根本上解决配电网风险预估和管控、智能化停电管理、配电系统应急智慧,要和 95598 平台形成良性互动、功能互补,要和电力用户实际需求形成紧密关联。自动化配电标准设计,需要自动化配电系统建设完全依照国际电工委员会 61271 标准与 60426 标准,切实实现系统动态性、实时性、开放性和标准化,为系统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确保自动化配电系统信息交互体系的最终完成。建立以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为界限的信息交换线路,促进信息跨区域交互、模型自动化检测能力,实现系统和系统之间的互相操作与动态集成。创新应用电网公共信息模型一体化模型建立技术,实现地理信息系统和自动化配电网之间的互相操作。实现了配电网工程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新,设备数据信息、地理信息、用户信息等方面的深层整合;形成一个统一性的系统信息交互、集成模板规范,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和自动化配电网图像模型的互相操作,在地理信息系统内做到电网数据的动态性展现,为电网图像模型资源中心数据资源的唯一性提供坚实保障。面向服务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整合现行业务系统的方式,实现配电网数据信息的标准化整合整理,有效监督配电网数据信息系统,大幅提升运维工作的可靠性、及时性与精准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消除、检测、维修等一系列运维工作归纳于一个统一平台当中,实现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高质量、高效率组织联动,确保电网内部信息与外部客户信息的积极互动。实现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站信息、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信息有效接入自动化配电网系统。综合配电网多电源特点,结合差异层次不同管理需求,在数据全局共享的重要思想的引导下,开发出符合配电管理特点的图形模型系统,为配电网分区域、分级别的电力调度提供重要保障。构建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配电网通信网络,在该网络中实现多角度的监督控制管理,在地理局限性的背景下,实现各项通信网络的光缆在线监督检测系统、实施监督控制系统内信息的开放性共享与图形化管控。

2.配电自动化运维管理措施

2.1开展配电自动化应用

按照“边建设、边应用”的指导思想,在进行配电自动化建设工作的同时,同步组织开展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工作。与主网调度自动化(EMS)强调电网节点全覆盖、设备全监控不同,配电自动化建设必须适应配网设备点多面广、辐射状运行、配套设施建设难度大等特点,充分考虑网架特点、供电可靠性要求,对配电终端的配置模式(三遥、两遥、一遥)和部署位置进行科学计算和充分论证。在前期工程建设中,以馈线自动化功能(FA)功能为核心对建设方案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充分考虑实现故障隔离与负荷转供,提升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应用效果。

2.2以“抽检”、“批检”作为终端验收的标准

这样能有效控制终端质检标准。同时,还要强调调试环节的检查,确保终端实验验收正常,还需加强现场验收工作,保证终端在后续工作中能够与后台实现正常的通信联系。

2.3提高 GIS 系统运行稳定性及运行速率

提高 GIS 系统运行稳定性及运行速率,减少人工生成或调整单线图的时间,并且在 GIS 系统内健全单线图模型校验或拓扑检查功能,便于进行系统内的单线图维护及设备异动流程。针对配电网调控员当前的主要用户,完善红黑图管理。

2.4合理分组

由于终端设备涉及到型号多、厂家多,因此还需按照不同类型将这些终端设备进行分类(工作组),以此提升后期运维的专业化水平与便捷性。此时,还能不断积累消缺经验,并将终端设备的参数、安装以及调试等参数编入《厂站接入手册》,这样能提升运维工作的持续性和可替代性。

2.5构建长效机制

配电自动化的基础数据管理具有长期性的特征。为此,我们应围绕终端设备数据存在的问题,加强专项整顿,做好必要的巡视和配电管理工作,有效协调各个部门,提升实时数据的准确性。针对终端设备点多、面广、异动频繁等突出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与操作标准,同时制定出相应的信息模型,保证信息流动的准确性与通畅性。

3.结束语

自动化配电工程不但能够实现电力事故的及时诊断和快速阻拦,大幅缩小停电区域,提高电力公司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配电网工程常规运行的状态下,利用实时监控功能对配电网运行状态予以全方位掌握,改善配电网运行模式和供电质量,进而将设备的使用功能深层拓展,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邓雄.智能配电网建设中配电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6):168.

[2]张铁峰,李佳,顾建炜.基于IEC61850的配电电压无功控制全模型架构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14(04):134-139.

论文作者:杨志海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电力》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1

标签:;  ;  ;  ;  ;  ;  ;  ;  

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与配网运行管理分析论文_杨志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