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论文

试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论文

试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商 莹

(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5)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聚同存异原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联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这些论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当前和今后治国理政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源泉,是我国人民保持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结合起来,深刻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论,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这对于涵养民族精神、镜鉴治国理政、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提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另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也说:“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公民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是指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早在《吴越春秋》中就有“民富国强,众安泰道”的记载,强调民富国强对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治国的首要任务在于使百姓富裕,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注] 《管子·治国》 人民富裕是国家强盛的重要表现,国家强盛是人民富裕的有力保障。

民主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注] (《尚书·五子之歌》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稠次之,君为轻”[注] 《孟子﹒尽心章句下》 ,主张施政要围绕“民为贵”去考虑问题,做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强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注] 《荀子·哀公》 。这些论述都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地位,强调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与常规组相比,双镜组手术时间、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在常规组与双镜组中,小弯侧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非小弯侧患者长,但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中对文化的定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注] 《易经﹒贲卦﹒彖辞》 在我国古代,夷夏主要以文化进行划分,“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注] 韩愈《原道》 ,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滋养着我国现在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和合故能谐”[注] 《管子﹒兵法》 ,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在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用“仁者爱人”理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仁”包含了爱人与克己两个方面,对别人充满善意,对自己则要求严格。二是秉持和为贵的原则处理社会关系。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注] 《论语﹒学而》 ,强调和谐的重要性。三是通过加强修养达到自我身心和谐。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通过“修己以敬”才能“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四是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 《老子》第25章 ;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注] 《庄子﹒齐物论》 ,这些观点都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求同存异”是近代出现的新词汇,也是古代“和而不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都力主用“和合共生”的方法,通过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凝聚最大合力,构建和衷共济的和谐关系。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第一次把求同存异上升为国际准则的高度,中国共产党运用求同存异原则处理国内、国际关系取得了很多成果。

同时监测平台也可以远程监测环境状态,如图9所示。果蔬气调库:温度波动±0.5℃,降低O2浓度减至2%~3%,提高CO2浓度范围3%~5%,比一般冷冻库对环境参数监测精度高(一般要求温度波动±0.5℃,降低O2浓度减至2%~5%,浓度范围1%~1.5%)。

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平等思想,历代农民起义都以“均贫富,等贵贱”相号召,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平等的渴望与追求。

初与他交锋,我溃不成军。学习上,他语文差得一塌糊涂,日记格式随心所欲,写字歪歪扭扭,作业常常拖延。纪律上,他回寝夜谈好不自在,捉弄同学、疯赶打闹更是家常便饭。他向我亮出了“獠牙”,我该如何应对?思考之余,我打算以耐心融坚冰,以爱心熄烈火。在学校帮扶贫困学生的活动中,我毅然决然选择小宇作为一对一的帮扶对象。然而,数月的辅导与陪伴换来的仍是我行我素、任意妄为,轻柔的话语与耐心的引导招致的是漠不关心的神情与不思感恩的反抗,纠正恶习得到的是冷漠的白眼与激烈的言语。难道这条路错了?

中华民族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历来主张协和万邦。《尚书·尧典》有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周易·乾卦》有言:“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左传·隐公六年》也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孔子主张对外邦要以德化人、包容接纳,“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注] 《论语·季氏》 墨子主张“非攻”,反对大国对小国的兼并战争。晏婴认为大国不应该恃强凌弱,要与其他国家和谐相处,“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不劫人以兵甲,不威人以众强”。这些观点反映了中国从来都是睦邻友好、热爱和平的国家。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涵养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制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在《礼记·礼运》中第一次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而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而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同社会中,“天下为公”是总原则,在这个总原则之下,还包括了选贤任能的社会管理制度、全民公有的财产所有制度、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和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等内容。

友善,就是与人为善。孟子曾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注] 《孟子·公孙丑》 ,荀子曾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注] 《荀子﹒荣辱》 ,这都是告诫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秉持与人为善的原则。

式中:T0—环境温度(K);Ta —理论燃烧温度(K);Ta′ —实际燃烧温度(K);Ia —理论燃烧温度下燃烧产物焓(kJ/kg);I0—环境温度下燃烧产物焓(kJ/kg);—锅炉可支配热量(kJ/kg)。

(三)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推崇的爱国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因此有“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都高度重视并竭力维护“大一统”,这是国家认同使然,也是爱国的重要体现。但是我国古代将爱国与忠君绾结在一起,具有时代局限性。当今爱国主要体现在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骨肉同胞等方面。

敬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诸葛亮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信条的奉行至今激励着人们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朱熹曾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阐明了敬业的具体要求,即专心致志地对待本职工作。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了爱岗敬业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准绳,是儒家“五常”之一。孔子曾言:“人无信不立”[注] 《论语·颜渊》 ,“言必信,行必果”[注] 《论语·子路》 ;孟子曾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注] 《孟子·离娄章句上》 ;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当今提倡的八荣八耻,其中也有一条关于诚信的,即“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法治,就是依法治国,它是自由、平等、公正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法家名言,“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注]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注] (北宋)包拯《上殿札子》 ,强调依法治国重要性。在中国古代有以法治国的主张,也有以德治国的主张,两者只用其一皆是片面的,必须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正如孟子所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注] 《孟子·离娄上》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协和万邦”

公正就是不偏不倚,从古至今人们都渴望能生活在一个公正的社会,受到公正的待遇。管子提到“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注] 《管子·形势解》 ,隐含了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诉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注] 《礼记·礼运》 ,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公平公正的。“有教无类”凸显了对教育公平公正的向往;“不患寡而患不均”体现了古人对财富分配公平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大刀阔斧地进行精准扶贫,正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公正。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商贸路线,是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并且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路”精神。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旨在唤起海上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把中国的发展同海上沿线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体现了我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4年,习近平在德国访问时指出:“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全面阐述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提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源自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历史传统,也是对国际复杂局势和全球性问题的有效回应。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聚同化异原则

(一)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理论来源之一,强调互相包容、和睦相处。《国语·郑语》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指出不同的事物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将其“去同取和”的思想进一步扩展至人际交往关系之中。

辅导员要紧跟技术进步的步伐,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新媒体的应用技术,快速提升熟练运用的技能。在工作中通过新媒体更快更全面地接收信息,更深入更频繁地加强师生思想沟通,更多更好地开展互动式交流,以多元化的沟通渠道,有效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叶绿素含量测定采用Deng[9]等的方法稍作修改。青圆椒组织用4 ℃的丙酮:乙醇(2:1)溶液匀浆,在通风橱内避光过滤至50 mL棕色容量瓶中,至青圆椒匀浆组织变白,然后定容至刻度,测定66 nm和645 nm处吸光值。

(二)求同存异

自由是古今中国人的共同追求。庄子的《逍遥游》为“自由”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主张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保持人格独立,“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注] 《庄子﹒逍遥游》 只有像鱼在水里一样自由自在内心才能安定,“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注] 《庄子﹒大宗师》 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人民是少有自由的。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由既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种政治权利。

(三)聚同化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聚同化异”思想。“聚同化异”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它们都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也尊重这种差异,但它们对待差异的态度不一样,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在重和、求同的基础上保存这些差异,“聚同化异”则是在聚同的基础上化解这些差异。“聚同化异”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升华和发展,是用一种相对折中的方式使各方相同的东西不断聚合、扩大,使各方不同的东西不断化解、消除。现在“聚同化异”思想已经成功被运用到解决海峡两岸、中美、中欧关系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中华传统文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礼记·礼运》中的“大同”“小康”

4)Fe0-PRB的反应介质问题.通过物理方法,添加分散剂和稳定剂及与其他材料复合,从而提高零价铁在水体中的反应性能、稳定性和流动性,使其更好地适用于复杂多变的地下水环境,更高效地处理成分复杂的污染物;以及反应介质饱和后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也将是今后的研发重点.

《礼运》是这样描述小康的:“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在小康社会中,大道隐去,天下为家,祸乱产生,禹、汤、文、武、成王、周公趁势而起,用礼法治理天下,去除祸患,使人们得到短暂的和平安宁,这就是小康。

儒家认为,大同社会是一个高度和平安乐的社会,小康社会是一个较低层次的和平安乐社会。大同社会是理想中的目标,小康社会是现实中的目标,在实现小康社会后通过努力才可能实现大同社会。

(二)《公羊传》的三世说

《公羊传》提到了“三世异辞”的说法,即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注] 《公羊传·隐公元年》 “异辞”就是用辞不同,由于年代久远程度不一样,据此划分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西汉董仲舒指出:“《春秋》分十二世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注] 《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 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把三世说发展成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其中“升平世”类似于“小康”社会,“太平世”则类似于“大同”社会。康有为结合《礼记·礼运》以及《春秋公羊传》里关于“大同”、“小康”的论述,指出《公羊》的升平世为《礼运》中的“小康”,《公羊》的太平世为“大同”。康有为在《大同书》一书中建构了“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三)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979年,邓小平在与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小康”概念。邓小平最初提出“小康”概念是从经济指标着眼的,“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比如,保时捷911这个大家族里的一个分支如果组织一次聚会,那肯定会吸引无数的关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与赛车分割不开的紧密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小康”和“大同”来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目标和国际社会努力方向的主张。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小康”一词的来源有过清楚的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方式真正做到帮到点上、帮到根上的精准扶贫战略方针。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从来不乏创新的基因。《周易·系辞上》中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因此“生生日新”便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观点,意在表明宇宙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在空间上具有延展性。

从历代文献中对“生生日新”的解读,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蕴含着“自无出有”、“变化生成”、“新而又新”、“生而又生”等哲学思想。例如,“生生之谓易”可理解为“阴阳转易,以成化生”[注] 《周易集解》卷十三 ,也可理解为“生命之生生不息——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注] 《周易正义》 这些观点都认为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延续其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并深刻阐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思想。2014 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衡量标准,在鉴别对待、扬弃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理念、内容、形式的改变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通过现代方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和超越,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提出,是对“生生日新”哲学思想的吸收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力。

六、结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并强调其中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下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反复强调,要求我们必须贯通中国历史文化,处理好文化继承、发扬和创造之间的关系,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9年02月22日06版.

[2]薛庆超.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7(12).

[3]吴默闻,丁俊萍.“大同”“小康”在近现代中国的创造性转化[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4).

[4]陈其泰.春秋公羊“三世说”:独树一帜的历史哲学[J].史学史研究,2007(2).

[5]迟成勇.论习近平对中华“和”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实践探索[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19(1).

[6]张忆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J].学理论,2019(6).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姬立玲.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启示[J].学理论,2010(27).

[9]龚友德.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阐述[N].贵州民族报,2016 年12 月21 日第 A01版.

Abstract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expounded profoundl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the principle of gather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the building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se expositions have pushed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a new stage, endowe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new connotations, and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ractice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government.

Key words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310(2019)03-42-06

收稿日期: 2019-07-21

作者简介: 商莹,女,贵州省政协委员,致公党贵州省委常委,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处长。

责任编辑:方 飒

标签:;  ;  ;  ;  ;  

试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