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不同阶段性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论文_邓婷

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不同阶段性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论文_邓婷

湖南省岳阳爱尔眼科医院 414000

【摘要】目的 研究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不同阶段性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患儿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3个月为1个治疗阶段,持续治疗4个阶段后评价患儿不同阶段的屈光性质。结果:在TI-T4阶段,远视性与混合型的有效率较近视性高,远视性各阶段的有效率较混合型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患儿采用不同阶段性治疗能提高视力水平且改善屈光程度,值得推荐。

【关键词】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阶段性;治疗效果

目前医院常见的眼科疾病是弱视,各项电子产品的普及造成青少年视力损伤率逐步增加,我国儿童弱视发病率达2.8%,延误最佳治疗会导致后续视力功能欠佳,对患儿正常学习与生活造成直接影响。研究显示,儿童弱视与坚持治疗有直接联系,因此早期给予阶段性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视力水平且达到远期疗效的目的,具时效性[1]。为分析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不同阶段性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回顾分析2017年2月-2018年5月我院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患儿150例,其中男儿童79例,女儿童71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54±1.26)岁;屈光性质:近视19例,远视87例,混合型44例;弱视程度:轻度49例,中度88例,重度13例。①纳入标准:临床确诊符合弱视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12岁;规定矫正视力低于0.8;均属于单眼弱视;家属知情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②排除标准:患有斜视、非中心注视与屈光参差等眼部疾病;存在器质性病变;精神异常且无法坚持治疗;临床病历资料不全。

1.2方法

给予研究对象散瞳验光,结合最终结果配镜,嘱咐患儿家属要叮嘱其持续戴眼镜,每日开展穿针、描画等近距离目力训练,远视性散光或者远视的患儿每日训练2次,每次持续时间是15min,近视性散光或者近视的患儿每日训练1次,每次持续15min,训练6个月后实施散瞳,以患儿屈光度为基点对眼镜作出调整,散瞳时将弱视训练暂停,每隔3个月复诊1次视力恢复情况[2]作为1次治疗阶段,持续治疗4阶段(TI-T4)即可。

1.3观察指标

屈光性质:参考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弱视诊断分类与疗效评价》[3]评价患儿的视力改善情况,痊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0.9以上;进步:视力提高两行;无效:与上述条件不符且视力水平未改善,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有效率越高表示视力改善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屈光性质)[n/(%)],检验,计量资料(±s),t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不同屈光性质各阶段性治疗疗效

T1阶段:近视性(n=19)痊愈10例,进步4例,无效5例,有效率73.68%;远视性(n=87)痊愈63例,进步11例,无效13例,有效率85.05%,混合型(n=44)痊愈20例,进步8例,无效16例,有效率63.63%,x2=7.8147,p=0.0200;T2阶段:近视性:痊愈10例,进步5例,无效4例,有效率78.94%;远视性:痊愈71例,进步9例,无效7例,有效率91.95%,混合型:痊愈23例,进步10例,无效11例,有效率75.00%,x2=7.4200,p=0.0244;T3阶段:近视性:痊愈11例,进步5例,无效3例,有效率84.21%;远视性痊愈71例,进步10例,无效6例,有效率93.10%,混合型痊愈30例,进步4例,无效10例,有效率77.27%,x2=6.8118,p=0.0331;T4阶段:近视性痊愈12例,进步6例,无效1例,有效率94.73%;远视性痊愈80例,进步1例,无效6例,有效率93.10%,混合型:痊愈30例,进步5例,无效9例,有效率79.54%,x2=6.3036,p=0.0427,在TI-T4阶段,远视性与混合型的有效率较近视性高,远视性各阶段的有效率较混合型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研究显示[4],儿童发生弱视与先天性或者后天性视觉发育障碍有直接联系,光刺激受限导致患儿黄斑部位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两眼输入的视觉不一致造成模糊物像与清晰物像存在竞争,长此以往导致单眼或者双眼的视力减退,随着医疗事业发展,目前治疗该病症患儿是以遮盖或配镜矫正视力为主,对视网膜产生刺激呈现较清晰的物像,联合近距离眼部精细作业能对视功能加以锻炼,有效改善远视或者远视性散光程度,提高视力水平并改善预后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眼科工作者对弱视治疗时的复杂情况需要严格掌握,同时了解失败后对患儿生活与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积极主动与其家属交流沟通,给予正面鼓励重建信心,定期复查视力恢复情况,显著提高弱视治愈率,预防治疗失败对患儿造成的影响,促进身心健康发育且达到远期疗效的目的,改善预后效果与生活质量,具有时效性与可行性,临床被广泛应用。

在本次研究中,在TI-T4阶段,远视性与混合型的有效率较近视性高,远视性各阶段的有效率较混合型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视觉功能损伤程度与视神经皮质中枢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早期矫正有利于提高视力水平,减少电子类产品的接触有利于快速矫正视力,说明本研究与吕建芳,齐颖蔷,方毅等[5]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患儿采用不同阶段性治疗能提高视力水平且改善屈光程度,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齐晓芸,王芳.眼罩遮盖法与阿托品疗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07):81-82.

[2]白鹏,许思思,范建锋.不同方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04):650+672.

[3]孟凡毅.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的阶段性治疗疗效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21):4086-4087.

[4]曹淑颖.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患儿的阶段性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0):56-57.

[5]吕建芳,齐颖蔷,方毅等.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不同阶段性治疗效果比较研究[J].系统医学,2017,2(02):14-17.

论文作者:邓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  ;  ;  ;  ;  ;  ;  ;  

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不同阶段性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论文_邓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