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勿盲从政府产业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政府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必然的。无论工业革命时期,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都是在这样的变革之中寻找商机。历史上,政府成功决策推进国家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可惜,失败的或许还要更多。如何应对产业调整的要求以及政府的产业政策,是摆在每位企业经营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市场要求与政府决策中找到平衡并随之调整发展方向,是成功企业的共同之处。反之,那些缺乏前瞻性的企业则注定被时代淘汰。新结构经济学不仅有助于政府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框架。
政府为何好心办坏事
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里有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没有能力的政府再去干预经济就是错误的,最好不要干预。但是,政府如果不在经济发展中因势利导,国家的产业升级往往难以实现,或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会发生。产业升级离不开新产业、新技术,尝试出新的过程中大部分人会失败,但即使失败也能为后来者提供经验。因而,政府要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推动创新以促进产业升级。所以尽管政府会犯错,但它依旧不可或缺。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明白政府错在何处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政府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选错了产业。大部分政府会选择表面看上去很先进的现代化产业,这样的产业其资本与技术通常都非常密集。可是发展中国家普遍资本短缺、人力有限,发展现代化产业将违反该国的比较优势。尽管有政府扶持,这样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也缺乏自生能力。并且,这一类受政府保护企业的数量较少,通常会取得垄断地位。垄断又往往导致资源错配、效益低下。如此一来,政府本想帮助成功者,结果挑选的却是失败者。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需要很多条件,只靠企业往往解决不了。现代制造业必需的基础设施、金融体制与法律环境,都要政府调整制度结构来为企业提供,或引导民营经济进行相关投资。
政府如果有无限的资源,当然可以轻松满足企业的要求。但现实中政府能力、资源都有限,因而必须有选择地、策略性地扶持能够对经济增长做出最大贡献的产业部门。政策成功,自然皆大欢喜,但政府难免“好心办坏事”。那么,从企业角度来看,盲从政府势必会被裹挟到决策失误的风险之中。
评判产业政策的参照系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应从要素禀赋出发,制定适合本国特点的产业政策,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政府应解决好外部性和协调问题,以促进产业升级。如今,摆在政府与企业面前可供分析的信息几乎相同,企业也不妨站在决策者的位置上思考产业结构与市场潜力。知己知彼,方能清醒地降低风险。
政府扶持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必须选择要素生产成本较低、在国内外市场兼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对此,政府要选定适合的国家作为参照系,而企业同样可以依此评判政府的决策明智与否。
一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表明其国内产业基本符合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同时,高速增长会带来资本高速积累和工资快速上升。随后,该国十年、二十年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会因资本积累和工资上升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选择这样的国家作为参照系,其比较优势产业变成夕阳产业却恰好可以成为你的朝阳产业。所以,发展中国家寻找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就要找那些发展非常快,人均收入水平是本国一两倍的国家,看看它们现有的产业构成和发展较好的产业。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考虑:
要素禀赋决定比较优势
古典经济学认为,国家的禀赋仅由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构成。但在当代讨论要素禀赋,还要研究该国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其中,硬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电网电信等;软件基础设施包括制度、价值观、教育水平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切实影响到企业在运营中的交易成本和投资边际收益。
不管非洲还是南亚,商品的价格都比中国便宜得多。照理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最重要的成本就是工资成本,工资低的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有优势。但如果一个国家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下,也同样会推高总成本。例如埃塞俄比亚的制鞋业就不具有劳动力密集优势,因为该国的电力供应、海关及运输费用都太高,缺乏竞争力。
从历史中看清潜在优势
分析一国要素禀赋确定的优势产业,其优势往往是潜在的。此时政府如何看到潜在的、目前还不存在的产业?答案是向产业发展史学习。
十五、十六世纪,纺织技术独占鳌头的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英国对此制定了政策支持本国纺织业的发展,包括补贴相关企业、设法请荷兰工人到英国传授技能等等。当时英国的人均收入已是荷兰的70%,工业革命后,荷兰的技术加上蒸汽动力的使用使英国一跃成为最先进的国家。
另一方面,历史上也有不少失败的例子。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推行“超英赶美”,可人均收入只有他们的5%。尽管我们不缺乏雄心,但残酷的现实是,人均收入反映劳动生产力,生产力反映资本拥有量,中国当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绝对差距,因而注定失败。
所以说,产业政策要成功,必须瞄准那些收入水平差异不大,且经济结构很好的国家,因为经济增长背后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资本积累和要素变化即将促使产业升级。
政府更应注重因势利导
增长优势的比较框架,建立在新结构经济学以及历史经验当中,旨在帮助一个国家找到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它在为企业提供评判政府政策是否合理的理论资源之外,也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清晰认识现状 避免决策错误
国家想快速发展,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产业,政府往往好心办坏事。此外,国家决策错误,有时也并非政府主动犯错,而是由企业间接造成。某些企业拿出发展现代化产业的提案向政府请求补贴,政府时常被动地同意了企业的请求而导致资源浪费。应用因势利导的思路对照参照系来决策,就可以避免政府犯类似的错误。相应地,企业也能避免盲目听从政府的错误决策,以防误入陷阱或坐失商机。
当政府有了对本国比较优势的清晰认识和国外优势产业的参照系,就能更好地了解国内现有产业状况,看看是否已经有私营企业开始发展优势产业。如果本国已经有企业进入,代表国家已经有一定的潜在支持系统。政府如果能进一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该产业就会快速提升并带动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引入优势产业 发展先进技术
即便有些产业对一国而言完全陌生也无妨,政府可以邀请参照系国家的相关产业来本国发展。这些产业在参照系国家已经是夕阳产业,把它的生产能力转移到海外工资成本较低的地方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采用过这样的策略,大部分出口产业都是从亚洲四小龙转移到大陆的,将它们的比较优势带了过来。而如果此类外国企业还没有到你的国家投资,政府也应该分析他们不来的原因并着手解决相应问题。
当前技术进步非常快,一些新产业、新产品很可能是作为参照系的国家并不具有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本国已经有企业家发现了好的机会,并表现出获利能力跟市场远景,政府也要帮他们改善交易费用等相关条件。
上世纪八十年代,印度一些民营企业家发现信息服务业外包这一新商机。但当时他们只能用卫星通信,成本非常高。此时,政府看到企业家的新发现,开始大力发展光纤通信,降低了交易成本,最终使信息服务业成为印度发展最快的产业。
可见,企业如能先政府一步看到机遇,待政策开始扶持相关产业之时必将事半功倍。
政府并非万能,但没有政府又万万不能。如何面对政府的决策,考验着企业的生存智慧。顺应市场趋势并先政府而行,才能抢占商机。更重要的是,只有当一国的企业选择与政府决策都协调于该国总的发展趋势,才会最终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