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摘要:目的:分析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9月到2017年9月我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实验组实施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在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昏迷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重型颅脑损伤;抢救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atic first aid nursing program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Selection methods:in September 2015 to September 2017,our hospit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80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two groups,one group implement systemic emergency care procedures,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the first aid time,coma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to carry out systematic first aid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it can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rate of patients to nursing work,and it is worth promoting application.
Keywords:systematic first aid nursing procedure;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The rescue
颅脑损伤是一种由于车祸或者高处坠落导致的严重创伤性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1]。在治疗中,需要在伤后1个小时内进行抢救,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法以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影响[2]。为了研究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中的实施效果,本文选取了2015年9月到2017年9月我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进行分组研究,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到2017年9月我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开展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在对照组中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有19例女性患者,有21例男性患者,最小的患者有21岁,最大的患者有70岁,平均年龄(39.46±14.35)岁。对照组中有18例女性患者,有22例男性患者,最小的患者有24岁,最大的患者有69岁,平均年龄(40.52±12.3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别不明显(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其中院前急救采用护理人员轮流值班随车急救模式,院外和院内护理人员按照班次随机组合,各班次按照各自的工作职务参与急救护理;待患者入院进入急救室后,常规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吸氧、心电图及各项生命体征检测等基础处理,遵医嘱给药,协助医生完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在实验组中使用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院前急救:接到急救电话后急救人员3min内出车急救,现场对患者进意识判断、生命体征检查及瞳孔观察。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及呼吸道中的异物,及时给予吸氧;每10~30min监测一次生命体征,实施判断患者病情、观察有无并发症、合并症;如果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反复呕吐。躁动现象也考虑颅内压升高或脑疝,此时应及时进行降颅内压处理,给予脱水剂,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应实施限制性扩容;实时交互急救信息,将患者的病情、监护数据或者影响传送给急诊室,并获取院内技术支持。院内抢救:(1)抢救准备:确立首诊护理责任制,接诊的护理人员为患者的第一责任人,接诊后,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在2到4分钟内完成接诊以及安置患者。确定急救的药品以及设备均处于准备好的状态。(2)抢救护理: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5分钟内,再评估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生命体征监护、抢救记录、止血包扎、交叉的配血申请等工作;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吸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将气管切开;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道,用药维持循环;护理人员负责科室间的联络及家属的沟通工作;急救护理组长主持抢救。(3)并发症的预防:如果患者出现瞳孔改变,频繁的呕吐是脑疝的先兆,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医嘱对患者使用降颅内压的药物,脱水,并注意患者的输液量,速度等;留置尿管,观察排尿量;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防止出现压疮。院内转送:开放绿色通道,如转送检查科室应提前通知告知其做好准备;检查与会诊同时进行,检查完成后直接转送ICU、神经外科或手术室,尽量减少科室间的转诊;转送前再评估患者病情,填写转送风险评估单,告知家属转送的风险,转送过程中应备好相应的抢救器械及药品。
1.3观察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昏迷时间及住院时间,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检验时用t;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时,两组差别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昏迷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昏迷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外伤,患者的受损程度、抢救是否及时以及护理人员护理服务水平的高低与抢救成功与否密切相关[3]。因此,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实施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经过研究发现,在重型颅脑损伤初期,患者大多处于昏迷状态,实施合理的急救护理程序,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4]。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实施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分为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及院内转送衔接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实施相应的积极有有效的护理措施,院前急救措施包括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降颅内压等紧急处理和脑疝预防;院内抢救通过建立急救护理小组[5],明确分工,确定各护理人员的职责,相互配合,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院内转送遵循安全、无缝衔接的基本原则,尽量减少转诊次数。
本文中选取了2015年9月到2017年9月我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昏迷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达到了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慧飞等[6]研究的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相似,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可信。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实施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染云,范燕娜,王国权等.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3):51-54.
[2]张丽玲.系统性急救护理在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中应用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0):1426-1429.
[3]李水莉,李颖,赵丽丽等.降阶梯思维方式在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患者急救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7):498-500.
[4]曾玉琼,陈健蒲,陈青梅等.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5):169-171.
[5]王桂玲.应用呼吸机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外转运中的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07(6):585-586.
[6]周慧飞,邹静.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1):200-201.
论文作者:张同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3
标签: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实验组论文; 时间论文; 程序论文; 院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