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西藏语言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一带一路”视域下西藏语言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一带一路”视域下西藏语言人才培养探析

次央 李文岩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摘要: 本文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背景,从国家语言战略、边疆安定、百姓生活、大学生就业等角度指出西藏培养汉藏双语人才、英语人才、印地语等南亚国家语言人才的重要意义;从西藏特殊的区位特点、国家治藏方针、跨境语言资源等方面出发,探讨在“一带一路”进程中西藏在培养语言人才上所具备的优势;最后试图探讨不同教育阶段语言人才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 一带一路;西藏;语言人才;培养

语言是“一带一路”进程中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石和先行条件。西藏是我国面向南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重要门户之一,培养语言人才是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西藏扮演好重要角色的当务之急。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瓷棒、挺括,璀璨琳琅。

一、“语言人才”界定

本文所谈到的语言人才是指“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能够在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播等方面起到推进作用的语言人才。着眼于西藏的历史、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本文将语言人才分为以下几类:

(一)汉藏双语人才。 这一类人应具备深厚的藏民族语言文化知识底蕴、同时具备熟练应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在国家历史文化和国家法律等层面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并能加以运用,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领域间熟练应用汉藏双语。

(二)英语人才。 英语作为目前应用最广的国际通用语之一,其应用价值无需再加以讨论证明。多元文化共存和全球化日益突出的国际大环境下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英语语言人才的培养和利用。这类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拥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持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起兴,又叫“兴”。起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有起情,营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水向东流”可以看做一个起兴,先说水,再说时间。使得歌词音律和谐,同时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更加顺畅。“水向东流”无疑打破了这个美梦,水和时间都无法逆流,揭露了残酷的现实:过去的已经过去,也无法回去。

2)“一张图”大数据服务。基于统一的矿图标准规范体系及“一张图”数据库,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实现符合OGC国际标准的地理空间数据和业务数据共享接口,可以为煤矿安全生产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与现有业务系统的集成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推进“一带一路”的先行条件

二、西藏培养语言人才的意义

(三)南亚国家语言人才。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精神,结合我国与印度、尼泊尔、缅甸、不丹等国的关系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西藏在我国与上述国家间的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国际角色,有必要培育熟练掌握包括印地语、尼泊尔语、缅甸语和宗卡语的南亚国家语言人才。

语言以符号的形式承载着文化的内涵、传递着文化信息、组织着人类思维,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沟通功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涉及多个语言种类和文化类型,我们只有借助语言这种工具,才能与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为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铺好语言之路。作为我国面向南亚的重要门户,西藏要想出色担任“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角色,培育语言人才、搭建好语言平台是先行条件,这对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维护边境稳定、推动我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友好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石。

(四)拓宽就业渠道

(二)英语人才培养

(三)为百姓生活创造便利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各国、各民族之间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纽带。当下,西藏老百姓在选择就医、进城打工、子女教育、创业经商、娱乐消费等领域存在着由语言不通造成的生活困扰和不便,这种问题在西藏的基层尤其突出。走进西藏基层总能听到许多因语言不通而闹出来的笑话,思索笑话背后的故事,不禁让人感到在西藏大力普及双语教育的必要性。一方面在当地藏族群体中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西藏基层工作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学习藏语、了解藏族文化,培养具备和当地老百姓沟通的能力。无障碍的沟通不仅有利于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也有助于提高社会各项事业的效率。西藏老百姓生活中所面临的语言障碍也能反映出社会对语言人才的需求,而满足社会需求也正是笔者提出西藏培养语言人才的意义所在,只有按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有更大的应用价值,也更能在西藏今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关乎国家安全保障

(二)从这些词的借代义所用的释义提示语来看,形式也不统一。有的不用,例如:上面例子中的“领队”的义项②,“东道”的义项①,“花卉”的义项②,“生活”的后四个义项。有的用直接指称,例如:“双身子”,“东道”的义项②,“耳目”的后两个义项。有的用“特指”,如:“花草”。有的用“泛指”,如:“看摊”。有的用“借指”,如:“伯乐”。有的用“多用来指”或“多指”,如:“阿斗”。有的用“一般用来称”“也称”“代称”。再如:

“自2006起,根据藏政发﹝ 2003﹞ 19号文件,西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开始陆续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终结了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就业‘统包统分’,同时也标志着全国大学毕业就业进入全面实行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的时代。”[4]目前西藏高校毕业生主要通过公务员、专业技人员公招考试、三支一扶、大学生应征入伍、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等渠道实现就业,受就业主体和相关人员狭窄的就业观念、淡薄的自主创业意识、有限的创业能力、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专业和就业方向不对口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近两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就业形势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就业是民生之本,西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西藏社会的发展和和谐安定。面对“一带一路”发展在西藏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结合西藏当前的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西藏有必要培养上述语言人才来满足今后在西藏边境贸易、新闻媒体、旅游贸易、依法治国、文化传播、对外宣传、民族融合、边境维稳、学校教育等多领域所需的语言人才,这对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减轻社会就业负担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4.育人目标多样化

三、西藏培养多语言人才所具备的优势

(一)汉藏双语人才培养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必须汇聚各方面智慧,充分体现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上化院就具备了上海长期形成的综合优势和开放优势。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对内北邻新疆,东接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对外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是我国面向南亚经济圈、中尼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西藏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不仅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反而成了限制其与周边国家和国内其他城市沟通的障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依托便利的交通运输行业和安定的社会大环境,西藏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应有的发挥,不断开放的边境贸易、旺盛的旅游业、成功举办四届“藏博会”是发挥区域优势的很好例证。在“一带一路”的新背景下最大限度发挥西藏的区位优势,离不开对汉藏双语、印地语、尼泊尔语、英语等语言人才的依赖。依照外语专业设置应符合地区区域化与按需培养的原则,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开设相关课程,让区位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二)优越的治藏方针政策

当前,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日常交流的主要媒介,这些新媒体所创造的交流方式,使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黯然失色。在新媒体所创造的虚拟交流空间中,学生可以挣脱面对面交流的腼腆及生涩,让一些不善于直接语言沟通的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但凡事都具有利弊,因新媒体社会软件的虚拟性,学生就更容易抛弃道德的约束,失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若学生过于依赖社交软件,会影响学生在现实中的交流,产生沟通障碍。

我国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区域语言人才的培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坚持少数民族发展八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国家和西藏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诸多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开展双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如“《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著作权法》《会计法》《居民身份证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规定》。”[5]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保护和应用权限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笔者认为,自1985年9月开设并延续至今的内地西藏班(校)的建立、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北京大学等十所高校以单考单招形式定向招收西藏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计划等一系列专门针对西藏的优惠政策,为培养语言人才提供了政策性支持和鼓励。

(三)天然的跨境语言资源

“跨境语言(cross-borderslanguages)是指分布在相邻国家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由于移民、自然迁徙、国界变动、战乱等原因,有的语言由原来只在一个国家内使用变为分布在不同国家的跨境语言。”[6]我国学界对跨境语言的研究历史不长,但有不少学者认为,跨境语言在维护边境稳定、挖掘语言资源、跨境文化传播、跨境语言规划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跨境语言对跨境文化传播,维护边境安全等有较大的社会功能。”[7]受国界线的划分、自然迁移、自然带分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藏语成为了广泛应用在中印边境、中尼边境、不丹、锡金等国家和区域的跨境语言,藏语也是西藏边境贸易上应用最广的语言,是跨境民族交际沟通的天然沟通频道。在实现“一带一路”过程中,针对南亚地区,藏语有着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作为我国西藏边境跨境语言,藏语在促进跨境民族交流实现民心相通、开展边境贸易促进贸易畅通、开展文化交流促进文化深层次沟通、挖掘“一带一路”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制定合理的合作政策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西藏在“一带一路”历史进程中的天然语言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该系统还具备镜像存储功能,巷道两侧货物可对称放置,这也是中鼎集成从一些特定行业需求出发,而专门打造的功能,例如一些电池仓储中心,其对于码放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需要将电池电极呈一定规律码放,避免电极靠近而引发性能减退。该类货物在传统仓储过程中,都需要人工拣选和事先码放,储存时间慢且易出错,一旦出错损失的很有可能是一整列而非单个货物,损失巨大。中鼎集成便针对于此,通过系统自动识别和判断,镜像储存货物,从而为客户在完成快速化存储的同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多种语言人才培养途径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例:文人墨客生活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Chinese scholar’s seven daily necessities,namely music,chess,calligraphy,painting,poetry,wine and tea增加了 “seven daily necessities”。句子顺序不变但通过增减词汇,表达比汉语更简洁。遵循能直译尽量直译的原则。

1.加强对双语教育在认识上的统一

既要认识到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西藏同我国主流社会一道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又要高度重视藏语言文字作为藏族文明文化的载体对保护传承和发展藏族文化文明的重要性。双语教育并非是你存我亡、此消彼长的教育形态,而是可以平衡开展、共创价值的育人方式。

2.进一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教育

逐步在西藏各教育阶段采用汉语沉浸式教学模式来教授除藏语之外的所有科目,学校交际中也以汉语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增强在学习、就业、社会交际等多方面的优势。

3.灵活学习藏语,确保民族语言文化不丢失

在提倡多元文化共存共发展的时代,保护和发展藏族优秀文化显得尤其重要,藏语作为藏民族丰富文化的主要载体,学习和掌握藏语是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西藏各学校应该重视藏语课程的开设,积极将现代语言教学理念注入到传统藏语教学方法中,积极开发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藏文教材,提高学生对藏语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另外,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藏语学习和应用环境,在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让儿童习得藏语,得到藏族文化的熏陶。

例如,在“浓硫酸与高锰酸钾相互作用”这一化学实验中,由于浓硫酸具有着较强的腐蚀性,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教师就可以自己操作实验,让学生观察,使其对实验过程、结果进行观察,以此来达到提高其科学素养的目的。比如,学生在观察中,就发现固态的高锰酸钾由原本的黑色变成了暗红色,使其更好的掌握物质性质,推动其的思考、思维能力大大提升。

为了确保双语学生在就业选择、个人发展等方面享有平等的发展空间和同等的机遇,各大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的高校带头把目光从单纯为西藏培养藏汉双语干部、双语语言教师、传统文化继承人才等育人目标扩大到到法律、传媒、科技、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的双语人才。

“‘一带一路’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涉及很多沿线国家,这些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人才也是我国急需的。”[1]了解和学习沿线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不仅关乎经济发展和外交关系,还关乎国家安全。世界上的许多强国早就赋予语言以关乎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意义:2002年英国提出“国家语言战略”(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England),美国推出“国家安全语言计划(NSLI)”“关键语言教师项目”并提出了“关键语言”的概念,认为“关键语言”是指“由政府认可的,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科学发展和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语言和方言。[2]俄罗斯将语言安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一样,列入俄罗斯国家的核心利益之一。我国学者王建勤、余江英、刘跃进、文秋芳等也从不同角度对语言与国家安全方面做了研究和相关阐述。余江英认为“关键语言问题的研究,实质是国家语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语言资源观为理论基础,关乎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3]习近平“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凸显出西藏在维护国家统一、边境安全方面的战略地位。考虑到中印国界线存在争议、我国与不丹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等一些因素可能导致的潜在安全风险,西藏培养精通印地语、尼泊尔语、英语等关乎国家安全、边境稳定的“关键语言”人才显得极其重要。西藏培养多种语言人才不仅能为“一带一路”的共同发展铺好语言之路,还能为我国确保边疆军事信息准确畅通、保持持久稳定的边疆环境、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储备重要的国家语言战略资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重新认识英语学科的性质,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

就目前西藏社会状况来看,培养外语人才主要靠学校教育,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堂指导意见》以来,西藏各地和全国一道以三年级为起点开设英语课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的正式颁布进一步强调英语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育人功能。然而目前在西藏对英语学科的认识相当狭窄,过分强调英语的应试教育功能,只片面理解英语的工具性,忽略其人文性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功能。在对英语学科错误认识的误导下许多学校和家长以内地西藏班(校)“小升初”考试中英语所占的分数比例为指挥棒开展英语教育。当政策规定英语在内地西藏班(校)“小升初”的考试中所占比例足够高时过重强调对语音、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机械学习,忽略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当英语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过小时英语只有所谓“副科”的待遇,甚至严重被忽略。培养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底蕴、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的西藏未来英语人才必须要高度重视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

2.提高各阶段英语教师专业素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社会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发生。对于一门外语学习者来说掌握外语必须有与目标语社会文化接触交流的机会,显然目前西藏外语教学缺少这一方面的资源,校园课堂作为绝大多数西藏学生获取外语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外语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学理念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外语学习成效。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对外语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教师自身也应该利用互联网、校外培训、教研活动等渠道主动学习,提高英语学科素养,改变一切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学目的,发挥英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功能。

3.创设语言应用途径

掌握一门外语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多渠道的,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证明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外语,而真实语言情境是课堂教学环境中严重缺失的环节,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创设和组织“英语角”“英美文化节”“和留学生面对面”等活动给学生提供零门槛的开放的英语交流空间和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感知中西文化差异,加强英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量、在语言应用中提高对英语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南亚国家语言人才的培养

1.初级教育阶段

受外语学习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假说等理论影响,许多研究认可年龄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童年早期外语输入对儿童外语学习有很大的必要性。结合西藏边境具备的丰富语言资源,可在阿里普兰县、日喀则亚东县、帕里镇、樟木镇等教学条件较好的边境乡镇中小学开设印度语、尼泊尔语等外语课程,并从邻国聘请以尼泊尔语、印地语等语言为母语的外语教师,让儿童能在最佳语言学习阶段在相对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和师资指导下获得外语学习机会。这样不但能充分发挥西藏边境地区丰富的语言资源优势,也为高等教育阶段深入培养面向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复合型语言人才打下很好的基础。

近期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仍然是以燃煤发电为主。由于燃煤机组不断完善,电厂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粉煤灰排放量急剧增长。1985年火电厂排灰渣总量达3 768万t,到1995年增加到9 936万t,到2007年粉煤灰排放量达到3亿t。按全国平均计,每增加10 MW装机容量,每年将增加近万吨粉煤灰的排放量。到2010年粉煤灰排放量已达到3.3亿t。按目前的排放状况和利用水平,冲灰用水量和储灰厂占地将增加一倍,分别达到30多亿吨和6.6万多平方米。对于我们这个水资源缺乏、可耕地人均占有率很低的国家来说,如何作好粉煤灰的利用和处置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实验过程中所有声发射原始波形进行小波包分解,统计两类传感器采集的声发射信号在各频段的能谱系数。图8为两类传感器的声发射信号能谱系数分布图。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宽频传感器接收的声发射信号除在S3.4、S3.5这两层能谱系数较低之外,其他分解尺度并无明显规律。窄频传感器接收的声发射信号主要集中在其工作频段范围内,在0~125kHz频段内接收的声发射信号能量占比达到80%以上。而宽频声发射传感器信号接收频域广,接收的声发射信号在不同频段内分布较为均匀,波形信号能谱系数分布较为分散,并未出现具有大能量频段。

2.高等教育阶段

西藏现有7所高校外语专业目前仍以英语教育为主打,相对单一的外语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西藏现代化发展所需的人才,外语人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西藏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进程中各项事业的开展。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成功申报了尼泊尔语和印地语本科新专业,这为全区培养“一带一路”所需语言人才创造了平台,未来应逐渐改变现有单一的外语专业设置结构,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在有条件的西藏高校开设印度语、尼泊尔语、宗卡语等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在贸易合作、文化交流、边境安全等领域所需的复合型语言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铺路,语言铺路需要人才先行,“一带一路”的伟大创举对西藏语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培养西藏社会发展所需多种语言人才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天伟.我国关键语言战略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3):92-96.

[2]李艳红.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政策的战略演变[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7.

[3]余江英.试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云南关键语言选择[J].吉首大学学报,2016(12):137-141.

[4]王生彦.就业制度改革后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8(2):116-121.

[5]苏金智.从语言立法宗旨和功能看中国语言立法[J].语言文字应用,2018(3):31-39.

[6]戴庆厦.开展我国跨境语言研究的构想[J].百色学院学报,2013(4):42-47.

[7]朱艳华.论跨境语言资源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6(3):204-208.

责任编辑/周小兰

标签:;  ;  ;  ;  ;  

“一带一路”视域下西藏语言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