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经济运行的宏观分析_宏观经济论文

中国当前经济运行的宏观分析_宏观经济论文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宏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运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走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995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走势和主要指标

1995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走势,从决定要素上看,主要取决于宏 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及其作用效力、经济体系主要矛盾的缓解程度和经济 运行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增长变化。总的说来,1995年经济运行的基本走 势是:需求增势略减,但仍强劲;供给持续增加,但速率略有下降;运 行环境有所宽松,但仍严峻。与此同时,体制改革将向深层次延伸,但 新体制的运行仍缺乏规范化的基础。

从需求方面看,增势仍十分强劲,但与1994年比,增长速度将有所 回落。我国经济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不 仅不会减少,而且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 的任务十分繁重,这部分投资也会增加;全国固定资产在建规模,1994 年底不会小于4千亿元,续建这些未完工程,需要大量的追加投资; 加 上各地区、各部门对大量非基础产业的新增投资及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 展,投资需求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但由于宏观上受到偏紧政策的 约束,增长速度要低于1994年的35.6%,估计在27—30%之间。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将突破2万亿元。同1994年一样, 投资需求仍将 成为199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投资需求保持较强劲的增长 势头的同时,1995年我国消费需求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农 民收入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94年将增长22—25 %,市场进一步繁荣。若把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综合在一起,1995年社 会总需求增长率预计在26%左右。

从供给方面看,社会总供给将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GDP )预计 达到11%,略慢于1994年的11.8%。近几年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巨 大投入对经济增长将逐步发挥效能;主要工业产品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如钢产量预计在1994年9000万吨的基础上突破一亿吨大关;国民储蓄 率仍将维持在30%以上;受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加上汇率并轨后边际 效应的逐步递减,199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虽然仍会有较快增长,但其增 长速度预计会稍慢于1994年的20%而达到18%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约 为2700亿美元。其中,出口为1380亿元,增长率为15%,进口1320亿美 元,增长率为20%,进出口贸易仍会出现顺差;受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 本流动的影响,我国外汇储备与去年相近,国际收支能力不会减弱。所 以,从国民储蓄率和外汇储备角度看,1995年经济增长和供给增加的资 源能力及经济基础不会弱于1994年,并有所增强。

从运行环境看,物价涨幅将有较大的回落,但仍在较高的水平上。 受经济景气循环、经济增长速度、投资规模和体制的影响,在继续执行 适度偏紧的货币政策的条件下,1995年年平均通货膨胀率预计在18%左 右。由于受1994年高通胀率的影响,1995年头几个月的通胀在20%以上 波动。由此可见,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仍很严峻,不容乐观。

从体制改革角度看,改革向实质性阶段推进,体制内的配套性得到 加强。1994年我国重点进行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1995年将重点规范 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与此密切 相联的社会保障体系。受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要素市场化程度提高的影响 ,1995年的失业率会上升,达到5%左右,企业经营风险将增大, 兼并 、淘汰或破产的企业也会随之增加。1995年的改革将会有实质性进展, 体制的规范程度有所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露端倪。

概而言之,1995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将呈现出如下结果:

经济增长率(GDP.可比价格) 10-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现价) 20000亿元左右

通货膨胀率 18%左右

国民储蓄率 30%以上

公开失业率(城镇) 5%左右

进出口总额 2700亿美元

增长率 18%左右

其中:出口额1380亿美元

进口额 1320亿美元

进出口顺差 60亿美元

2.我国经济运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运 行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概括地说,主要有: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日益 困难的国有企业,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无法回避的失业加剧趋势,愈 加薄弱的农业基础,继续扩大的贫富差距,地区经济差距的逐渐扩大, 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某些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激 化,从而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上述几个问题,虽然都是我国经济运行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但 从目前的情况看,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这个大局出发,通货膨胀和生产经营日益困难的国有企业以 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失业(公开的和隐蔽的)的不断加剧,则是我们面临 的两个最主要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体系中,抑制通胀和提高企业开工率,减少失 业,是两个相互牵制的政策目标,通常情况下难以兼得,这时就有一个 主次之分的问题。就其一般原则而言,主次之分应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 运行状态和政府在这一时期所要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来确定。在体制转 型的国家,还必须考虑体制转型所必需的经济环境以及这一时期体制转 型的幅度。

那么,我国经济运行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矛盾或最重要的问题究竟是 什么呢?更明确地说,是继续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 目标,还是把提高国有企业开工率、减少公开失业和隐形失业作为宏观 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这涉及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走向。从经济 的全局出发,我们认为,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是我国经济运行目标面临 的最重要的问题,就业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两者相比,从近期的经济 运行状态和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则不能不处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取向

1.“优先控制通胀、适当兼顾就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的主要目标

基于对当前经济运行形势的判断,即认为通货膨胀仍是我国经济运 行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业问题处在相对次要的地位,我主张政府 应把“优先控制通胀、适当兼顾就业”作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 要目标。其理由主要有:

第一,去年我国通胀率已高达21.7%,高通胀带来的负效应已大大 超过其正效应,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高通胀虽然也会带来 某种程度的经济增长效应,即在一定限度内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但它对 经济运行带来的负效应则会超过其经济增长的正效应。主要表现是:(1)破坏了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2)加剧了经济波动,损害了经济运 行的组织结构;(3)大大助长了投机行为, 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发育和 完善;(4)不正当地扩大了贫富差距,为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5)促使生产成本特别是货币工资的迅速增加, 从而使经济运行进入 通货膨胀循环成为可能。所有这些负效应,无疑将使社会经济运行的成 本大幅度上升,损害了经济运行的长期效率,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需要一个相适应的宏观环境。 1994年,我们相继进行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价格和流通体制的 重大改革;1995年,重点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 革,配套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培育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和完善1994年出台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所有这些,将使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框架基本形成。而要使这些重大改革措施顺 利出台,运转有序,没有相应的宏观环境是很困难的。这里所说的相应 的宏观环境,指的主要是经济运行不能绷得太紧,通货膨胀不能太高等 内容。20%以上的通胀率,显然会对上述重大改革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扭曲改革的积极效应,加大推进改革的难度。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经 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体制转型的特殊情况,把通胀率控制10%左右,是 全面推进改革并使改革的积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的比较恰当的宏观环境 。

第三,我国的经济类型,从运行状态的特征看,总体上仍属于需求 膨胀型的经济,或者说资源约束型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系统中,经济增 长的约束力主要来自于资源供给,而不是需求,所以,通货膨胀的经济 增长效应相当有限,而且,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快速上升,经济增长的边 际效应加速度衰减,从而,使通胀带来的经济效应不足以弥补其社会成 本。

实证分析还表明,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需求增长几乎用不着任何 刺激,经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活力旺盛的需求自动扩张机制。经济运行 表现出的这种特征,今天仍然存在。因此,如果还要通过较高的通货膨 胀去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无异于火上浇油,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 律和经济政策的逆向调节原则,长此以往,通胀必将愈演愈烈而难以控 制。所以,防止通胀应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长期目标。

第四,选择“优先控制通胀,适当兼顾就业”的宏观政策目标,意 味着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虽然必须把控制过高的通胀放在优先的位置, 但这种控制不是单纯的、不惜一切代价的,而是要适度兼顾就业,维持 适当的就业水平和市场需求环境;意味着要正确、全面地处理它们之间 的关系,不能偏废。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 目标以及人口增长等实际情况看,我们只有维持9—10 %的年经济增长 率,才能使经济正常运行并以加速度的速率缩短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 差距,这客观上就要求有一个相适应的市场需求环境和就业水平。所以 “优先控制通胀,适当兼顾就业”的宏观政策目标还包含了“允许有一 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这样的思想。从完全理想的境界出发,作为消费者 ,没有谁偏好通货膨胀,没有谁支持搞通货膨胀,谁都会认为通货膨胀 率越低越好。但是,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和历史都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 时期,特别是在体制转型时期,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这 种不可避免的、与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通货膨胀,就是我们这里所说 的“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或者说“常态化的通货膨胀”。允许存在 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或使用“常态化的通货膨胀”的概念,不意味着我 主张搞通货膨胀,也不意味着我认为通货膨胀就是绝对有益的。从当前 看,这种“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或“常态化的通货膨胀”的上涨率区 域,我认为,在8%—12%之间。如果通胀率超出这个区域,那么, 宏 观经济政策应加强对通胀的控制,并以此为首要目标;如果通胀率处在 该区域或以下,那么宏观经济政策对通胀的控制就不应过于强烈,宏观 经济政策目标也就应有所调整。

2.“总量适度偏紧、结构略有倾斜”: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作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总量适度偏紧、结构略有倾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这种宏观经济政策在总量上是适度偏紧的, 主要通过货币供 给增长率来表现。与这种总量适度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适应,经济增 长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之比必须控制在1:2.5以下,换一句话说, 如果 1995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0%,那么,货币供给增长率就不能超过25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一,必须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在一个合 理的水平上。我认为,2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是一个现实的、 较合理的界限;其二,通过调整国际资本流动和进出口贸易结构,适当 调整外汇储备水平,增加国内有效供给的潜能,减轻其对通货膨胀的压 力;其三,基础产品的价格涨幅应适度,不宜一下提得太快、太高。

(2)这种总量适度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结构上应是有所倾斜 的,即视产业、产品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不同而有松有紧,不搞一刀切。 对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原材料工业以及产业结构 升级过程中的新型主导产业,应实行宏观偏紧下的结构松动政策;而对 生产能力明显过剩或无助于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提高的产品或产业则必须 实施紧缩性的政策;对产品有销路、经营管理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能 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应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以支持其发展和壮大; 对长期亏损、产品无销路、无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则必须采取紧缩性的 经济政策。

(3)这种总量适度偏紧、结构有所倾斜的宏观经济政策, 是一种 货币政策偏紧、财政政策略松,并以货币政策为主导作用、财政政策为 主协调的政策搭配格局。我认为,只有这种方式的政策搭配,才能有效 地保证总量适度偏紧、结构有所倾斜的宏观经济政策发挥效力,才有可 能实现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

3.抑制过度需求: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长期性目标

在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功能尚未真正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我认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侧重点应是注重对宏观存在的需 求自动扩张功能的宏观抑制,把总需求水平控制在现有资源所能够吸纳 的范围内,防止总需求的过渡膨胀和经济过热,熨平由此引发的经济的 周期性波动。

把以抑制过度需求为基本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种经常性的 宏观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现行的经济运行机制(特别是需求形 成机制)决定的。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体制特别是宏观管理体制, 在形式和组织结构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但应当承认,这种变化还没有 使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功能上的根本性变化,“软约束竞争”、“收支行 为的不对称”、“需求的自动扩张”、“通货倒逼”等膨胀性机制还深 深地根植在现行的经济运行机制中,总需求膨胀、通货膨胀、经济过热 等现象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所以,对总需求膨胀趋势的宏观抑制,是我 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长期性基本目标。

从长期看,选择这种宏观经济政策,会不会人为地抑制经济增长呢 ?我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它不仅不会抑制有效的经济增长,而 且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助于降低经济的波动幅度。因为,这 样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般性功能或基本功能,在于防范和控制来源于机 制本身的总需求过度扩张。这种过度扩张,指的是总需求的增长明显地 超过现有资源的承负程度。当总需求处在过度扩张状态时,由于通货膨 胀的作用,名义经济增长率很高。这时,资源全面紧张,正常的运行秩 序被打乱。这种由过度总需求拉起的高速度,不仅水份很大,而且由于 缺乏相应的资源基础而不可能持续下去。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对这种资源 基础脆弱的高速度予以防范和控制。所以,这种宏观经济政策,不会对 有效率的、具有资源基础的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反而有助于提高经 济增长的质量,减轻经济振荡。

三、未来若干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趋势

改革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两大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在宏观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更快增长和社会的全面 进步,是我国在20世纪仅剩的5年时间里所要完成的双重任务。在这样 的背景下,在进入21世纪之前,我国经济运行将会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 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动趋势。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变化和趋势,无 论对政府、还是对企业或消费者个人,都是极为有益的。

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经济运行将呈现出如下十大趋势:

一是经济运行更加市场化。主要表现是,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明显增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和基础性力量;企业的日常生产经 营活动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通过市场来进行,竞 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胜者强,适者存,败者亡;宏观 经济政策和国家计划的制订,必经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二是资产形式更加多样化。指的主要是,在可供选择的资产形式中 ,除了传统的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外,股票、股权、债券、基金证券、 各种受益券、期货、期权、专有技术、经营密诀、专利、商标、商号、 创意以及土地使用权等都可作为投资的对象,成为新的资产类型。这些 新的资产类型,在未来若干年内必有较大的发展,从而使资产形式丰富 多彩。

三是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指的主要是,在经济类型中,除公有制 经济外,非公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经济、中外合资 、合作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等不仅广泛存在,而且会有迅速发展,发展 速度可能比公有制经济要快。在公有制经济中,集体所有制经济又有可 能快于国有经济的发展。所以,从动态的结构比例看,公有制经济的比 重会缓慢下来,而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则会相应上升;在公有制经济中 ,国有经济的比重将呈下降趋势,集体经济的比重则不断上升。经济结 构的多元色彩越来越明显。

四是通货膨胀更加常态化。主要指的是,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在经 济高速增长时期不仅难以避免,而且作为经常性的现象存在于经济运行 中。在以后若干年内,常态化的通货膨胀其通胀率大体在10%左右,超 过这个限度的通货膨胀显然不是“常态”意义上的,国家对此必须进行 宏观调控和政策抑制;而常态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则不是国家宏观经济 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

五是失业现象更加明显化。我国的就业体制曾经是高度计划化,就 业机制是刚性的:一旦进入就业年龄,就必须由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安 排就业,而一旦就业,就永远不会失业,直至进入退休年龄为止。这种 就业体制和无竞争淘汰功能的就业机制,掩盖了经济体制中客观上存在 的一定程度的失业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随 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要素市场的规范化,这种被原有体制掩盖了失业现 象,将会愈来愈明显,愈来愈公开化,失业率也会随之上升。

六是贫富差距更加扩大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地区间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性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个人收入及家庭的贫富差距还会进一步扩 大。国家在宏观政策上采取的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补贴,虽然有助于抑 制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但这种抑制只能减缓差 距扩大的速度,而不能停止这种扩大。国家通过累进所得税、遗产税、 馈赠税等税收手段虽然可以调节居民收入及贫富差距,但却不能从根本 上缩小差距。人们的贫富差距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还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 一步扩大,特别在收入及财产申报和税收征管工作还不规范时,这种贫 富差距则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

七是经济发展更加区域化。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静态 地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边疆地区等大小不等的经济区域。区域之间的经 济具有各自的特点,且水平差距较明显;第二层含义是,动态地看,我 国经济发展将出现区域性整体推进的轨迹,其推进的宏观轨迹是从沿海 到内陆,从东到中再到西。我国经济发展的这种推进轨迹,与各区域的 人才分布、技术特点、管理水平和市场容量是相适应的,与经济发展的 内在规律也是一致的。

八是经济主体行为更加预期化。这里所说的经济主体指的是地方政 府、企业和居民个人。经济主体的预期性行为,主要表现在政策预期和 通货膨胀预期上。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削弱了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这种预期行为正在形成,在以后若干年内将更加 明显和系统化。

九是经济活动更加国际化。这一趋势意味着我国国内市场受国际市 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条件将日趋成熟,对外贸易以 略快于国民经济增长率(GDP)的速度扩大, 国际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 的比例有所上升,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 经济波动的国际因素增加,从而,加大了经济宏观调控的难度。

十是宏观调控更加复杂化。上述九大趋势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不同 的,但若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则无疑都会程度不同地增加宏观调控的 难度,使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复杂化。宏观调控复杂化的趋势主要 表现在:(1)调控手段的多样化;(2)调控机制的间接化;(3 )调 控目标的多重化等。在宏观调控更加复杂的同时,宏观调控的弹性和效 力也会不断提高,从而也就意味着我国宏观调控体系趋于完善。

标签:;  ;  ;  ;  ;  ;  ;  ;  ;  

中国当前经济运行的宏观分析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