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推进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会议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切实论文,考试制度论文,讲话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届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从1995年到现在有3年左右的时间了。一共审查了各科教材一千多套,其中全科教材6种,单科教材约75种。如果按册数算,审查了两千多册义务教育教材。加上非义务教育教材,大约已经审查了三千多册,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同志们在审查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中小学教材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主任,我代表教材审定委员会以及今天到会的两位副主任,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以上是我今天主要要讲的话。下面所讲的内容则仅供同志们参考,也是想请同志们对下一步的工作进一步给予关注,给予支持,给予帮助。近来,报界对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以及课程教材的讨论很热烈,尤其对语文教学批评甚多,而且言辞激烈,有的话讲得过头了,话一讲过头就不那么符合实际了。比如,有篇文章的标题是《误尽苍生是语文》,就不是那么实事求是了。但是,目前开展的对于各个学科教学和课程教材的讨论,包括对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讨论,从总体上讲是有启发的。而且有一些同志的文章抓住了关键,对于我们推动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对于目前开展的这场讨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冷静分析,因势利导,深化改革,使之成为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种动力,推动教材改革的一种动力。只有这样,这场讨论才能够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我们的学科教学,我们的课程教材,我们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考试思想不是不存在问题,应该说问题还是存在的,但是要做点分析。主要问题在哪里呢?我想问题主要出在考试思想和考试方法上,而不是主要出在教材上。我这个说法对不对,也请同志们分析。不是说教材没有问题,从教材方面来讲,问题又主要出在习题和教参。当然不是说“应试教育”的思想对我们的教材没有一点影响,还是有一点影响的,但这个影响主要是反映在习题和教参里面。今后要注意审查一下习题和教学参考书。当然对整个教科书都要认真地进行分析,进行改革。整个教材体系主流是好的,主体是好的,方向是对的。教材审查工作对于教材质量的提高,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也不是不存在问题,主要是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今后全体审查委员、审定委员、各位专家学者仍需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审查、审定工作的质量。
我想要着重讲一讲的是考试思想、考试方法的改革问题。审查委员都是专家、学者,在全国的教育工作中有巨大的影响。所以我想呼吁,我们除了审查教材之外,还要关注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不但是在教材审查工作当中,而且要在你们的本职工作当中,要在你们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怎么关注呢?希望同志们多发表一些意见,以多种方式来推进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场改革。没有一场舆论方面的准备,要推进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和考试思想的改革是不可能的。面向21世纪,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仅仅在于要办教育,要培养人,重要的问题还在于要办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想,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比起要办教育、要培养人来讲是一个更深层次、更重要的问题。前几十年,我们主要侧重在解决办学条件问题,是解决教育的有无问题,当时提的口号叫“一无两有”,就是“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子”。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十多年时间,现在应当说有无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但这只是第一步,真正要解决“科教兴国”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解决办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想这项任务可能更重要、更深刻、更艰巨。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出来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办“应试教育”还是办素质教育,培养一大批高分低能、片面发展的人,还是培养体魄健全、品学兼优、富有创造活力的人,是关系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总的形势是好的,特别从去年以来形势有较大变化。去年以前,素质教育还非常艰难。形势总的讲是好的,但会不会发生逆转,是不是还会夭折?现在还很难说不会出现这种危险。目前从理论上反对素质教育的人比较少了,现在的问题可能主要是来自于接过素质教育的口号却不干素质教育的实事方面。有些地方从表面上看大家都在搞素质教育,原来“应试教育”搞得很厉害的典型现在却摇身一变成了搞素质教育的典型,对上面讲是素质教育,对下面布署工作时却是“应试教育”,口头上讲的是素质教育,实际上干的是“应试教育”,评估、检查、验收的时候是素质教育,评估、检查、验收之后,又是“应试教育”。甚至现在也有一些人提出新的理论,他们说:“应试教育”中也培养素质,素质教育也要考试,所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互渗透的,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企图混淆两者本质的区别
。我们说素质教育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不能过于乐观,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只是起步阶段。素质教育由起步到深化到完善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目前离真正的素质教育还相距甚远。为进一步完善、丰富发展素质教育体系,当前要着重抓四项工作。
第一项,继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首先是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广大的校长、教师、教育理论工作者,然后是广大的家长、社会各界,都要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实施素质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从报刊上看素质教育好像搞得很热闹,但离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还有很长的距离。
第二项,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还是寸步难行的。
第三项,要优化教师队伍,要从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四项,必须建立新的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
从目前来讲,在这四条当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这些年来,这项工作也抓,那项工作也抓,抓了很多,不见实效。现在看来要见实效就必须把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我曾经讲过:考试制度不改革,学无宁日,教无宁日。有的校长不满意了,他们说:取消考试的话,将是国无宁日。反驳可以说是十分有力的了,但先把对方的话加以歪曲,然后再去批判的作法,实在是没有多少可取之处的。我们只是讲要改革考试制度。改革考试制度不等于取消考试制度。小学升初中取消统考,这不是取消考试,而是取消用来给各个学校排名次的统考方式。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作为检查教师教学工作的得失、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样一种检测手段,还是需要的,问题是要科学化。我今天还想讲一句话:没有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便没有素质教育。按目前这一套方法有什么素质教育呀,不可能有。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讲要抓两条:第一条是促进全社会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第二条是抓紧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对于考试我们历来是一分为二,恢复高考制度20年扫除了读书无用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点功不可没,整个社会风气为之一变。由于广大教师和命题人员的努力,确实也产生了不少合理的科学的质量高的试卷和试题,积累了不少好经验,这一方面要肯定。但是从整体情况上看,由于升学竞争激烈,考试应试年复一年不断地升级,为了应付考试,花样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统考、统测、模拟、摸底、期中、期末、会考,不一而足!这样一来就使中小学生逐渐陷入了深重的考试灾难。近些年来,考试已异化为既束缚中小学学生手脚,也束缚中小学校长、教师手脚的绳索,校长和教师手脚被束缚后,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就变得不科学了,学习科学的人也就不能不收获许多痛苦了。现在,基础教育阶段考试的指导思想越来越背离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考试不是作为检查教与学的效果、评价教学工作得失的手段,而是作为压学生、卡学生、为难学生、逼迫学生就范的一种工具,不是作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要点、激励学生上进的机制,而是作为筛选少数尖子、淘汰大多数学生的一种手段。所以经过多年考试、应试以后,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也走向畸型发展。目前的一些考试特点有几个:一是试卷长,我请基础教育司收集了十几个省市的试卷,一般为6—9页,长的达11页,学生把它称为哈达卷;二是题量大,大题套小题,一题多问,
有的试卷竟达一百几十个问题,要求在90分钟内完成;三是内容深、难、偏、怪,许多题目毫无意义,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四是考试方法死板机械,引进所谓标准化试题逼着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不允许学生有思考想像的余地,这样的考试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活力。五是有的还泡制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诱使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上当。如此等等,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僵化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僵化,教师不按照这种考试题目去教是不行的,学生不按照这种考试题去学也是不行的,所以非僵化不可、非死板不可。(例子略)李吉林老师概括了一句很精辟的话:“是非题是非难分,判断题难以判断。”现在就是用这些东西在考我们的学生。毛主席在60年代讲:考试以学生为敌人。现在就是这样。这样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这样的考试指导思想,不改怎么行呢!回到我刚才讲的那句话:没有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就不会有素质教育。所以我想请同志们关心关心中小学试卷,关心关心那些试题。这些试卷、试题究竟要把我们的教学引向何方,要把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引向何方?
高考有选拔功能,改革较难。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从现在起就对考试制度和方法切实进行改革,淡化考试的选拔作用,增强考试作为检查教与学的得失的评价功能。题目数量要减少;内容要科学;不出偏题难题怪题;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要取消用来给学校、给教师或给学生排名次并据此进行奖惩的各种统考、统测。
我们审查教材的时候一般比较注意课文内容,这方面把握得比较好。教参和习题一定不要受目前这种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影响,不要去迁就目前的这种考试办法,我们应该出一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有一点创造性,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题目。必须指出对于课堂教学和考试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东西,首先认识到并率先进行改革实践的不是别人,正是许多优秀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教学改革试验最早、试验的方式最多、教改试验最活跃最有成效的我看还是语文,首先是小学语文。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斯霞老师的“分散识字”,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烟台龙口小学的“大量阅读 快速作文”,上海一师附小、北京一师附小等七所学校发起的“愉快教育”,北京、天津还有其它一些省市的“和谐教育”等等。当然,存在的问题要允许大家批评,有一定的批评和压力对我们深化教改是有好处的。但我们也要回过头来看到我们的成绩,要充分肯定我们的成绩,所以我们今年要按照国务院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表彰条例来奖励。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要发现、培养、树立一大批基础教育界的先进教改典型和优秀的教改标兵。有了榜样,我们的教改才会有方向,有旗帜。
关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现在应该是得出一个比较统一认识的时候了。语文教学如果只讲知识,把知识搞得十分繁琐,标准化试题又把语文搞得支离破碎,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语文水平是怎么提高的?绝对不是讲知识讲出来的,也不是考知识考出来的,语文水平的提高还是要靠语文实践活动,要大量地听、说、读、写,要有一个听、说、读、写的实践的环境。
另外一个方面,要重视语文课的文化性,或是叫人文性,语文还是要三性:工具性、知识性、文化性,或者人文性。三性应有机结合。工具性是最基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则应少而精。语文课文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选出来的精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要把感情的因素,思想方法的因素,人生观、世界观的因素渗透进去,所以有个人文性的问题。
关于教材和考试的关系。考试要服从教材,而不是教材要去适应考试。今后在教材审查工作中,要把清除“应试教育”思想在教材、教参、练习册中的影响作为一项任务。至于教材本身,要进一步降低难度,降低深度,在中小学阶段不要过分追求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要大力探索在初中阶段实行理科综合课程和文科综合课程方面的经验。教材的审查、审定工作要遵循求实、求活、求新的原则。求实,一方面要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求活,我们的教材要编得生动活泼一些,有些时代较早、现在的学生感到隔膜的东西,要适当做一些调整,但精品要保留。求新,是要使我们的教材增强一些时代气息,增强时代感。
标签: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