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与新课程改革目标有效对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作文论文,新课程改革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符合新课程改革宗旨
新课程改革以及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或测试中学生使用汉语言书面文字表达的能力:(1)直面体验现实生活,真切感悟人生价值;(2)细微体察人伦常情,真诚待人,善处世事;(3)客观观察外部事物,科学理性分析问题。通过语文科的学习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以“真、善、美”的语言文字,真切抒发情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能准确分析问题、发表意见。由此衡量,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是对头的,从全国各地作文命题情况来看,大多数作文题与这个基本宗旨和目标相吻合。
例如,全国Ⅱ卷作文题目给出一个“海龟·老鹰·好心人”的寓言故事,要求考生自拟题目,据此发表议论。这实际上是测试考生对于“己所欲,施于人”这个中国人大都认同的基本伦理规范和待人处世方法进行反思: “人们往往好心办坏事,为什么?”考生如果是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就可以从自己生活体验中找到答案。再比如,北京卷作文题目给出一个关于“玻璃杯里如何装大小不等材料”的情景故事,让学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短文。这其实也是通过这样一种生动的隐喻形式,引导考生在认识和处理事情时,怎样辩证解决大与小、重与轻、缓与急、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和冲突,以提高自己实际处世做事的能力。此外,如浙江卷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主题,要求考生自拟题目写作文,辽宁卷给出一项社会调查材料要求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都属于主旨明确、灵活巧妙的好作文题目。
以考生为本体现人性化
高考作文究竟应该怎么考?我认为应该不背离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宗旨,同时又能淡化、弱化高考的“应试性”。
首先,高考作文要“以考生为本”。作文命题不能“与考生为敌”,绞尽脑汁无端“为难”考生,要在临场时间、提示内容等方面设身处地替考生着想,尽量做到“一目了然”,缩短审题时间、降低审题难度,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人为束缚,为考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当然,提倡“以考生为本”,绝不等于为考生提供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赢得高分的机会,恰恰相反,只有督促学生在日常积累中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命题,才是做到了真正“以考生为本”。
就此而论,今年大部分省市的作文题是很“人性化”的,体现了“以考生为本”的理念。例如,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样的考题直白、简单、明了,不需要考生费时费神去审题,每个考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从各个不同角度、侧面“推己及人”,可以具体叙事,也可以通过情景描述,或在思想认识上发表看法,从而自由自在地完成这篇关于“他们”的作文。此外,如江苏卷要求考生围绕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相关联的“好奇心”,写一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的作文;湖北卷提示了一段生活情景文字后,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认识自我、对待自然、善待他人,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文命题。
淡化弱化“应试性”
高考作文要尽量淡化、弱化“应试性”。凡考试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应试性”,要绝对避免“应试”是不现实的。但减少应试博弈性,是任何考试都应该努力的方向。仅从测试技术角度来看,凡是被考生在短期内通过技术性训练获得高分的考题,或者被模拟考试“一模二模就弄到”的考题,肯定是脱离语文教育宗旨甚至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命题,是没有效度、信度和区分度的测试。而且,从高考改革取向来看,就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来说,尽量淡化、弱化命题作文的应试性,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大是大非”问题。
毫无疑问,高考作文命题的技术性底线就是避免被人“押宝猜中”。例如,按照传统命题思路,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今年“奥运”“抗震救灾”话题,事先就在这方面做好应试准备。因此,如果考题“正中下怀”朝这方面直截了当地出,无论动机多么良好,在后果上都是增加或强化了命题作文的应试博弈性,其客观测试效果是打折扣的。另外,如果高考作文命题太“跟形势”,与时政事件挂得太直接、太紧密,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语文测试效果,而且也有与“时事政治”考试混淆的嫌疑。如果命题不力图在形式上推陈出新,而是长期恪守陈规,形成所谓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一目了然的惯用套路,那么就会诱导学生和老师急功近利地模拟演练,通过短期“磨枪”或“押题”等方式去“迎接考试”,这将大大扭曲中学语文教学规范,严重阻碍青少年进行正常的语文训练、真正提高书面语言文字能力。
坚持“真、善、美”准则
高考作文要坚守“真、善、美”基本准则。我认为,其中的“真”是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尤其是在青少年日常生活和成长环境中,往往善美好辨而真假难分。学生作文不是文艺创作,即便是文学艺术创作,也要以真为底蕴,真中有善,以真为美,考题要激发学生抒真情、说真话、讲真善、话真美,而不是诱导孩子们学矫情、说假话,为了得高分而装善良、扮美妆。特别是就我们特殊的国情来看,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 “假、大、空”学风、文风的影响是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和具有强大惯性的,再加上近年来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压力”,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怎样坚守“真善美”准则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总体情况来看,“摒弃假大空,弘扬真善美”可以说是一个通识理念和普适基调。大多作文命题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头的,从形式到内容大都是立足于激发考生的“真善美”,使他们能够用书面语言文字自然流露实在的暖意亲情,充分表达真诚的思想观点,自主坦率地评判各种社会现象。例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作文题,背景材料简洁明快、极富启发性,旨在引导考生基于日常生活的“细微深处”进行内在感悟反思,以“平实温和而出其不意”的方式引导考生去感悟人生、观察社会现实。这种作文如果没有切身体验的生活基础,没有根据生活经验表达思想情感的长期语文积累,很难临时拼凑出一篇像样的作文。但也有一些命题依然保持“传统风貌”,陷于惯性窠臼,在感觉上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有的作文题从形式上看不是那么有新意,在内容上也很容易引导考生流于空泛慨叹,很难避免考生“套作”抄袭,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性”作文命题。
书面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种使用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即能够以书面语言形式准确地抒发感情、表达思想、描述事物和分析问题。“书面语言能力”的测试空间是非常大的,我们只能大致从其“底线”和“上线”两个方面来把握其标准。
从“底线”来看,在书面文字表达中,遣词造句准确,所用字词能够达意,语句合乎语法,段落层次清楚,文字表达通畅,标点符号使用无误,这应该成为高考作文测试的“及格”准线。但是,在通过高考测试进入大学读书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中,相当多的学生实际上是突破了这样的“底线”,在递交给老师的作业和论文中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胡乱使用标点符号。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作为人们沟通工具的书面语言文字也在不断演化,所谓“规范”应该是相对的,不可绝对化、机械化和僵硬化。例如,现在高考作文禁止使用网络语言,认为一些网络专用词语是“非规范”的,但随着网络大规模快速发展,若干年后谁能保证这种“规范”就不会改变呢?
再从“上线”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乃至高考作文命题在“文学艺术”水平上应该适可而止,不可以“太文艺化”。个别地区的作文命题出现“太文艺化”的倾向,没有多少“人情味”,一味沉醉于诱导学生于云山雾罩中去表现“朦胧诗意”。这类命题表面看来虽无大碍,但若不自觉走上“太文艺化”极端,将会逐渐背离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以及必要的客观公正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