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论文_罗美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论文_罗美娇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创新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新方向,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新课程改革理念,创新理论的学习,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教学行为,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只有在教学中积极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营造语文创新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展学生实践的空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展示创新才能。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一、课堂民主,师生和谐

为实现语文的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师生关系的和谐,抓住“教师和学生关系”这一主要矛盾,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要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目标的综合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勇于创新。

1.创设并保持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仿效和认识的榜样;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创新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调动语文教学动力,不断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完善、和谐。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勇于发散思维,紧跟教师思路,焕发课堂活力。

二、倡导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往往是一讲到底,“一支粉笔一张嘴”,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勇于实践,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1.创新教育需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因此在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开放性课堂环境,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使学生顺利获取新知识,以期达到实现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2.主体参与。在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等,使学生的思维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让学生感受到美,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真正成为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

三、课堂联系生活实际

传统的教育导致了应试教育, 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使教学质量停滞不前。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语文课和语文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用途径。

“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动力。与其大道理、小道理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们珍惜粮食,不如让他们自己到田里去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真真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和“听”出来的。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才能真正的悟出,语文内容无比丰富,她负载着人类文化、民族精神,涉及到政治、军事、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每一个领域。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的学生,才能叫做“具备良好的素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

课堂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而生活实践却可以对课堂语文学习进行有力的补充,扩大和加深学生课内的学习,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从发挥教育的完整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说,也必须强调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四、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参考”,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再有,习惯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比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这种编排模式,实际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许多教师视课文为阅读和写作的共同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读写信息处理的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使语文读写教学处于尴尬境地。由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的现象。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作为语文教师,其主要任务就是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语言(口语和书面语)的社会功能是交流思想感情,既可以通过口语(听、说)来交流,也可以通过书面(读、写)来交流, 因此,可以说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未来的教育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的“终身教育”,它使语文读写教学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了更重要的意义,而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总之,培养新世纪的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尽管传统教育的“根之深”“蒂之固”但尺水可以兴波,课堂可以是师生的创新天地,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注意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我想创新教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和一个模糊的口号。

参考文献:

[1]曹燕红.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和改革建议[J].新校园,2010,(11).

[2]王本华.以新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N].光明日报,2000.

[3]万岚岚.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探究[J].现代语文,2009,(6).

论文作者:罗美娇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3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论文_罗美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