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跨区域网络建设研究_集群效应论文

沿海地区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跨区域网络构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沿海地区论文,产业集群论文,域网论文,计算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问题的提出

1964年IBM公司推出最早的模块型电脑——IBM/360系统之后,在计算机制造产业,过去的大规模生产方式逐渐被模块化生产方式所取代。大规模生产方式下,生产系统的硬件、软件、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都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整个电脑产业属于垂直式的组织结构;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系统分解为硬件、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组装、销售等不同的产业部门,由不同的模块供应商完成不同的模块。模块化技术的应用,使各个模块生产商在满足标准的界面规则下,可以自主设计模块,凭借模块内部的“隐性知识”获取垄断利润。模块化生产方式使电脑产业更具柔性化色彩,也使整个计算机制造产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电脑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为我国进入全球计算机制造产业链提供了机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沿海地区抓住了全球计算机制造产业向外转移的历史机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政策条件,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计算机制造旗舰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在外资企业的带动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几大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并由此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带。但是,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沿海的几大计算机制造集群往往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而且过分地依靠全球价值链嵌入和耦合的推动作用,难以获取价值链中高附加值、核心战略环节的优势。在这么一条狭长的产业带当中,处于其中的各大计算机制造集群,虽然具有地理位置上相连的天然条件,但由于经济区域归属的不同和行政区划的限制,相互之间却没有足够的合作与互动,由于产业链和产业结构的过分雷同,相互间甚至频繁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因此,如何通过产业集群跨区域网络构建,让沿海计算机制造产业带形成更为有机的联系;同时,通过模块重组和模块重用,研究和构建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模块,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引导计算机制造产业走向产业链的高端,成为我国沿海计算机制造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二 沿海地区计算机制造产业的主要分布及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欧美日韩,尤其是台湾省计算机制造企业的大举进入,在我国沿海已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及环渤海四个计算机制造集聚地,这四个地区也成为我国计算机制造产业的主要区域(见表1)。

注:根据以下有关资料整理:郑勇军,汤筱晓.集群间产业链整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工业技术经济,2006,(7):59-62.张珺,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下外资对我国电脑及外设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世界经济研究,2005,(10):73-78.童昕,王辑慈.全球化与本地化:透视我国个人计算机相关产业群的空间演变[J].经济地理,2002,(11):697-700.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珠三角开始凭借其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前头兵的政策优势,抓住全球计算机制造产业转移的契机,吸引了大批海外投资,形成以深圳和东莞为龙头的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深圳聚集了富士康集团、长城国际深圳有限公司、台湾精英电脑、香港和新加坡合资的才众电脑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公司。东莞则聚集了技嘉电子、台达电子、华新电子等一批台资生产企业。目前,珠三角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加工基地,其中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占全球市场的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全球市场的30%,扫描仪占全球市场的25%。[1]

长三角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基础、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势,成为继珠三角之后的一个新兴的计算机制造集聚地。随着几年前Intel公司在长三角投资建成集成电路封装企业,AMD(苏州)公司、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先后入驻苏州工业园公司,以及中芯国际进驻上海,长三角已经开始从计算机制造产业低端环节生产向高附加值环节生产转变,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等含较高附加值的环节都已具备相当规模。2004年长三角计算机制造产业的产量占国内产量的23.3%,显示出了极大的发展后劲。

环渤海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包括北京、天津、青岛、大连、济南等地,主要从事通信、软件、元器件生产,2004年计算机制造产业的产量占国内产量的17.4%,近几年已跃升为我国第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目前除承担制造职能外还承担研发职能,尤其是北京,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集散中心,集中了IBM、HP、宏基、联想、方正、长城等国内外知名的公司。

闽东南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福州和厦门。目前福州入驻了包括“中华映管”、冠捷电子、日本JVC(生产偏转线圈)、韩国LG(生产荫罩)、日本NEG(生产玻壳)、捷联公司、缔邦公司(生产光纤通信设备、通信技术软件项目)、香港永德信公司、韩国SKC集团(开发锂电池项目)以及新大陆、实达等国内上市公司在内的近百家电子类企业,以冠捷电子和中华映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其投资规模已达数十亿元,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厦门聚集了厦华、厦新、戴尔、松下、建松、TDK、FDK、宏泰、中桥、台和、东金科技、法拉、华联、宏发等30多户产值上亿元、几十亿元的骨干企业,厦华、厦新、戴尔三家的产值之和占全行业总产值的60%以上,行业内拥有" XOCECO" 、" Amoisonic" 、" DELL" 、" Panasonic" 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享有盛誉。

三 跨区域网络构建的必要性及主要障碍

1.构建沿海地区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跨区网络的必要性

一是我国计算机制造产业良性发展的需要。目前,沿海地区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各自为政”、“行政分割”的现象较为严重,地方政府从各自利益出发,为了打造各地的“名牌”和吸引更多外资,盲目地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各自为战,违背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造成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规模攀比。[2] 不同地区的相关产业链缺乏横向和纵向整合,大大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动,使集群间的分工难以精专、协作难以开展、规模难以做大,从而使得我国整个计算机制造产业在全球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迫切要求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对沿海地区进行跨区域网络建设,使产业集群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集聚的作用,实现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共享和产业集群的自然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提升我国计算机制造产业的竞争力。

二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21世纪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联盟之间的竞争、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我国沿海地区的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大多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产物,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靠优惠的政策条件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势获得众多IT跨国企业的青睐。但是随着计算机制造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IT跨国企业区位转移起决定作用的已不再是传统的要素,取而代之的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而这些高级要素是在集群内与集群间的众多企业在细化分工、协作和干中学的基础上获得的。我国沿海地区的几大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只有通过跨区域分工、交易网络的构建,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避免出现相互割据的“沙滩经济”,使整个沿海地区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产业带,依靠相互的催化作用,对已经进驻的跨国企业创造更强的根植性需求,通过绑定效应使其永久根植于本地,从而获得宝贵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2.构建沿海地区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跨区网络的主要障碍

一是多数集群内三资企业居多,地方稳定性较差,使得集群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沿海地区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条计算机制造产业带,但其中绝大部门的龙头企业都属于三资企业,比如在珠三角的深圳和东莞两地,三资企业、民营科技和股份制企业在计算机制造产业中占90%以上,东莞2900多家IT企业基本上是三资企业。[3] 这些企业只是所属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所有经济活动都受制于其自身的战略需要,因而往往与国内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密切的分工关系。这种外生型的产业集群,很容易造成本土配套企业与外资龙头企业关系过分松散,使龙头企业应发挥的核散效应、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不显著。同时,也很容易导致国内本土集群之间各自为战,关起门来发展。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国内集群之间的互相合作,导致各区域产业集群间应有的联系断裂。

二是沿海地区计算机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且集群间的产品结构和定位相同,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作用。沿海地区计算机产业由于缺乏关键知识和技术,往往只能集中于产业链下游产品的生产与组装,对上游核心企业、核心产品依赖性大,在产品供应链环节中处于从属地位。[4]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企业过度进入那些技术含量低、技术壁垒低的生产环节,集群间产品结构和定位雷同,市场竞争无序和混乱。同时,很多地方政府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吸引外资进入过程中采用恶性竞争手段,封闭自身区域市场,防止资源外流。如此恶性循环累积的结果是,各区域间形成资源封闭、互相竞争的局面,而产业集群间难以实现有效的整合发展,产业集群也很难突破行政区域的局限,实现其自然发展。

三是对地方行政官员的考核机制过于单一。长期以来,政府对地方行政官员政绩的考核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标准,过分看重其所执政的行政区经济增长(如吸收外资数量、外贸进出口总额、区域经济增长率等指标),而不注重其是否具有开放发展、区际合作与外界接轨等的强烈意识和工作态度,不注重其是否能合理有效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以及在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配合与协调能力。[5] 这种考核办法无形中为地区经济发展只讲速度不讲质量与效益、只顾局部不顾全局等起了促进作用,加剧了地方争投资、争项目等矛盾,助长了地方重复建设和急功近利行为。

四 跨区域网络构建的基本思路

沿海地区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跨区域网络的构建,必须站在我国整个计算机制造产业共同发展的高度,在“经纪人”的统一协调下(经纪人可以由政府或产业协会组织担当,其主要作用是进行行政区域间的协调,减少行政区划所造成的整合障碍),构建跨越行政区域的协同交易网络和技术创新网络,以利于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协调与分工,实现产业集群跨区域的自然发展。

1.构建产业集群跨区域交易网络

科斯在分析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时指出,一件产品是在企业内部生产,还是通过市场交易而得,取决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二者之间的权衡比较。同样,一个地方性的产业集群,是将整个产业链纳入其中,形成完整的集群内产业链条,还是只进行核心环节的生产,其他环节通过集群外交易而得,也取决于集群内生产组织成本与集群间交易费用的比较。在目前我国市场发育不良、信息流通不畅的情况下,跨地域集群间的交易往往因为过高的搜寻成本和运输成本而受到限制。跨区域交易网络的构建,可以有效地降低集群间的交易成本,让各集群逐渐尝到进行细化分工与贸易的好处;同时,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不同的禀赋优势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各集群适当错位、专精的发展,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避免不必要的“窝里斗”。

在当前情况下,跨区域交易网络的构建,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在各区域建立专业性的市场,石狮兴建的中国服装城、晋江兴建的中国鞋都、南安兴建的石材城等,都很好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沿海的计算机制造集群也可以在一些集散地兴建专业性的市场,通过博览会或商贸会等形式,推动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集群的专精弹性发展。二是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把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集中到网上来,借鉴现在比较成功的网络交易模式,使交易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完成,从而降低信息传输和广告等交易费用。三是建立跨区域的统一要素市场和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网络,即在沿海一带建立统一的物流采购、人才、信息、产权和技术市场,以及建立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和综合交通网络,为立体式交易网络的构建创造条件。

2.构建产业集群跨区域技术创新网络

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本地创新网络的构建,即强调本地区域网络各个节点(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在本地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但从多数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情况来看,其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各个网络节点不能很好地协同合作,形成联系紧密的创新网络;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单个集群内的节点如企业、研究机构等的研发及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大型的创新活动。此外,由于本地网络的封闭性,导致集群内创新环境和氛围较差,与集群外的节点联系不紧密。因此,迫切要求跨行政区域构建创新网络系统。

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借鉴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所的经验,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者,实施价值模块的协同网战略,将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公司、衍生公司、模块提供商、辅助公司、行业协会等各相关利益主体协同在一个无形的平台上,通过协作、创新、竞争全面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在最快时间内开发出最适合用户的产品,全面提升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效能及竞争力,形成一个强大、集成、灵敏的全球性模块化产业集群。[6] 目前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已经开始逐步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SM模式转型,而环渤海和闽东南仍以OEM代工模式为主。因此,在构建跨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的过程中,应发挥政府或产业协会的主导作用,以两个三角洲为龙头,将分布在各区域的拳头产品或产业链迅速进行有效整合,使各主要集群之间尽可能地共享技术、共担费用、联合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各集群的资源和能力,协同进行创新活动,使得各集群间实现共赢的局面。此外,在目前我国计算机制造产业普遍缺乏高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把创新重点放在模块重用上。在做好对引进的高新技术消化、吸收的同时,有意识地对一些可重用的技术模块进行重组和重用。利用我国企业熟悉国内消费市场的优势,根据国内消费者需求特性和偏好的变化,迅速对部分价值模块进行重构,研发出适合我国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从而形成我国计算机制造产业的竞争优势。

3.建立与完善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

在我国目前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要使得两个不同区域之间顺利合作,需要一个有实质“权力”和实际协调效果的协调机构,需要一个有效的联系机制和合理的组织协调机制为基础。通过成立专门职能的组织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区际经济合作在研究策划、统筹规划、联系沟通、指导实施、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做到内外兼顾,对内协调各行政区域主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对外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并“以一个声音说话”。[5] 从而有利于推动和引导区际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和有效益的全面合作,推动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微观组织的努力方向以及资源的高效率流动与整合。

标签:;  ;  

沿海地区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跨区域网络建设研究_集群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