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黎德舒人看小学语文教材德育内容的提高_政治文化论文

从立德树人看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教科书论文,小学语文论文,立德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缘起

      重视人的道德、强调育人为本,是从古至今教育思想家与践行者的共同诉求。早在先秦时期,鲁大夫叔孙豹在“三不朽”学说中就曾提出过“大上为立德”的著名论断;齐上卿管仲“礼义廉耻”、“百年树人”的经典言说则进一步拓展了“立德”的内涵,并促使人们自觉地将之与“树人”思想结合起来。自汉以来,以强调仁德著称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基础,以德育人的价值观受到了广泛的推崇。[1]新中国成立后,“德智体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一贯的继承和弘扬。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

      “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3]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不仅涉及文法、修辞、体裁等形式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所承载的人物形象、人文思想、价值意蕴等内容层面的问题。“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承载着重要的德育使命。正因如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特别指出,要“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4]本文以小学语文的重要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对象,希冀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对其涵盖的德育内容进行分析,检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将立德树人涵盖的德育内容分解成“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4个维度,每一维度包含4个子维度。其中,“政治认同”包括党的领导、科学理论、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意识”包括国家利益、国情观念、民族团结和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包括国家语言、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公民人格”包括身心健康、守法平等、诚信尽责和自强合作。①

      基于上述对立德树人基本维度的分类,研究人员采用文本分析和频度统计的方法,从德育内容的横向分布、纵向衔接和微观设计三大层面,选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2012年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2006年版)作为比较对象加以研究。两种版本均为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制的实验教科书,并且都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因而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可比性。在容量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共12册,平均每册7个单元、27篇课文、148页;人教版也共12册,但因增设了选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因而在单元数、课文数和页数上都比苏教版多一些,平均每册8.5个单元、40篇课文、177页。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德育内容的横向分布比较

      1.总体分布比较

      通过文本分析和频度统计,笔者发现,两种版本教科书中德育内容的4个维度在频度分布的顺序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公民人格”、“文化自信”、“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体现了立德树人在内涵上由小到大的逐步拓展。但两种版本的教科书都出现了4个维度之间频度差距悬殊的问题。如,在“公民人格”这一维度上,苏教版与人教版的频度分布均超过了50%;而在“政治认同”这一维度上,苏教版出现了“零分布”的情况;人教版虽有一定频次出现,但频度很低,仅为0.84%(参见图1)。

      2.各维度分布情况比较

      (1)“政治认同”分布情况的比较

      在“政治认同”这一维度上,苏教版教科书由于总体上的“零分布”,因而其4个子维度的频度分布也为0;人教版教科书的总频度为0.84%,但只是集中在“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2个子维度上,而“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2个子维度的频度分布均为0(参见表1)。

      (2)“国家意识”分布情况的比较

      在“国家意识”这一维度上,两种版本教科书在频度分布上差异明显,很不均衡。如表2所示,苏教版教科书“国情观念”的频度为11.01%,高于其他3个子维度的频率之和;人教版教科书“国情观念”的频率为13.13%,也超过了其他3个子维度的频度之和。

      (3)“文化自信”分布情况的比较

      在“文化自信”这一维度上,两种版本的教科书也都出现了与“国家意识”相似的分布不均情况。如下页表3所示,在苏教版教科书中,“国家语言”的频度高达19.27%,明显高于其他3个子维度;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国家语言”的频度为12.5%,亦远远超过其他3个子维度。

      

      

      

      (4)“公民人格”分布情况的比较

      在“公民人格”这一维度上,“自强合作”、“身心健康”、“诚信尽责”3个子维度在苏教版教科书中的频度分布分别为20.49%、18.96%、15.29%,三者之间差异不大;但“守法平等”的频度仅为1.83%,远低于前三者。较苏教版教科书而言,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公民人格”分布情况更为不均,“诚信尽责”的频度高达35%,“身心健康”为21.04%,而“守法平等”的频度竟然为0,与其他子维度之间的差异极为显著(参见表4)。

      从上述总体分布情况中可以看出,两种版本教科书的编写者对小学生“公民人格”的塑造都极为重视,对“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的内容也颇为强调,在“政治认同”方面亦并未出现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有过多的灌输。但是,立德树人这4个维度的分布很不均衡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教科书编写在前,笔者对教科书中上述维度的文本分析和频度统计在后,教科书中出现过于倚重其中某一维度的情况在所难免,但对其他维度忽视甚至漠视的情况也是值得商榷的。例如,在“政治认同”维度上,不一定要刻意在教科书中强调对我国现有政治制度的介绍,但让学生适当认知我国“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的现状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将有助于学生融入、适应、认同其所处的当代社会发展。

      就各维度分布而言,每一维度都存在着子维度频度差异显著的状况。对此,笔者认为应辩证地看待。在“国家意识”中各子维度的高低分布,可以说是基本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即应首先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国情意识”,然后让其逐渐知晓“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但在当前全球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国际视野”频度的分布过低,既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国际背景和国际形势,也不利于学生从小养成开放包容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的心态。在“文化自信”中,“国家语言”的频度分布情况较好,这与语文的学科性质有关,因为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5]其他三个子维度“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的频度分布也可谓合理。但在“公民人格”中,“守法平等”子维度的频度分布过低,这与依法治国的发展战略是不甚协调的。事实上,培养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理当从小就开始培养与塑造。

      (二)德育内容的纵向衔接比较

      1.总体衔接情况比较

      总体看来,除“政治认同”外,其余三个维度在两种版本教科书中的衔接未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现象,基本上呈波浪式的衔接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苏教版教科书中,到6年级时,各维度的频次基本趋于稳定(参见下页图2)。

      但在人教版教科书中,到6年级下学期时,“国家意识”和“公民人格”两个维度的频次下降到了各自的最低点,而“文化自信”的频次却上升到了最高点(参见下页图3)。

      

      

      

      

      

      2.各维度衔接比较

      (1)“政治认同”的衔接比较

      在“政治认同”这一维度上,由于苏教版教科书的频度分布为0,所以衔接上存在的问题突出;人教版教科书由于总频度很低,因而在衔接上也出现了较多的“真空”状况,仅在2年级(上)、2年级(下)、5年级(下)、6年级(下)等4册教科书上各出现了1次,而在其余8册教科书上的频度分布均为0。

      (2)“国家意识”的衔接比较

      在“国家意识”这一维度上,子维度“国情观念”在两种版本的每一年级教科书中都有一定的频度分布,衔接状况相对较好;其余子维度在两种版本的不同年级教科书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现象。如“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和“国际视野”在苏教版教科书中的1-3年级几乎没有出现,基本上是从4年级才开始零星出现的(参见图4)。

      在人教版教科书中,“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和“国际视野”这3个子维度也分别在不同年级教科书中均有或缺,分布零散(参见下页图5)。

      (3)“文化自信”的衔接比较

      在“文化自信”这一维度上,子维度“国家语言”和“时代精神”在苏教版教科书中基本上在每一个年级都有所涉及,衔接状况良好;其余两个子维度“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如“历史文化”在1、3两个年级以及“革命传统”在6年级时的频度均为0(参见图6)。

      在人教版教科书中,“国家语言”、“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4个子维度在不同年级教科书中都出现了“断层”现象,均未体现出衔接上的“连续性”(参见图7)。

      (4)“公民人格”的衔接比较

      在“公民人格”这一维度上,由于总频度分布较高,“身心健康”、“诚信尽责”和“自强合作”等3个子维度在两种版本每一年级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衔接相对平稳。但子维度“守法平等”在苏教版教科书中出现了2、5、6三个年级的衔接“断层”现象(参见下页图8)。

      在人教版教科书中,子维度“守法平等”的问题更为突出,出现了“零衔接”的状况(参见下页图9),亟待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在总体衔接上,除“政治认同”因频度分布过低导致衔接“断层”过多外,其余三个维度在两种版本教科书中的衔接均未出现明显的问题。特别是苏教版教科书在6年级时各维度频度分布相对稳定,说明教科书编写者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也为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参照。相比较而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其“国家意识”和“公民人格”两个维度在六年级下册教科书中的频度分布最低,这可能会给相关德育内容体系的安排在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就各维度衔接而言,每个维度的子维度在两种版本教科书中都有较为普遍的“断层”问题出现,这说明教科书编写者在注重对德育内容进行宏观把握的同时,对具体细节的了解和把握还有所不足。而且,这种安排还有悖于衔接上的“连续性”原则,会对学生道德品性的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德育内容的微观设计比较

      1.单元中的德育内容设计比较

      单元是由某种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单位,以单元的形式来构建学科内容模块是目前大多数语文教科书选取的设计型态。[6]就单元设计而言,两种版本的德育内容安排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苏教版教科书每册开篇的第一单元均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德育主题突出,德育目标也非常具有针对性。例如,1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为“爱惜学习用品”,旨在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1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为“勇于发言、乐于倾听”,旨在培养学生自信、尊重他人的品格。然而,在其余部分单元中,德育主题又显得不十分明确,有关德育内容只是随机渗透于单元的各组成部分之中。例如,在4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第一篇课文“雾凇”的德育主题较为模糊,第二篇课文“春联”的德育主题与历史文化相关,而课文后的古诗“江雪”的德育主题又是与国家语言有关。

      人教版教科书单元设计因年级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时而德育主题鲜明,时而又不甚明确。1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入学教育”专题,其德育主题较为突出,旨在让学生养成乐于学习的良好态度和学习习惯;其余各单元是以“拼音”、“识字”和“课文”交叉出现的方式加以编排的,未发现明确的德育主题。从1年级下册开始,主要围绕“识字”来进行单元设计,德育主题更加不明显,没有将识字教学与“文化自信”的主题融合起来。到3年级上册后,各单元的开头均增加了“导语”部分,但未抓住这一契机引入适当的德育主题,且与后面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没有建立直接的关联,使人难免心生突兀之感。又如3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文中蕴含着民族团结的德育内容,但其导语却是:“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去钓鱼摸虾……”可见,教科书中的导语与德育内容不甚相干的情况时而出现,说明德育内容的设计上还有待加强。

      2.练习中的德育内容设计比较

      教科书中的练习与课文一样都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是课文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学生通过做练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练习的分析可知,两种版本教科书的德育内容都经过了精心设计,许多德育主题被有机地穿插渗透其中。

      苏教版教科书1年级下册练习3“读读背背”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等词语,体现了“文化自信”维度中的“时代精神”,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勤奋执著、坚毅勇敢的品性。又如,4年级下册练习7“读读背背”中的“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以及“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等语句,体现了“公民人格”维度中的“自强合作”,旨在强调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的精神。

      人教版教科书4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宽带网”出现了与“国家意识”维度中的“国情观念”相关的中国五大名山、五大淡水湖等内容,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出现了与“公民人格”维度中的“诚信尽责”有关的内容(诚信待人);而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也同样出现了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内容,即“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主题。在“回顾·拓展”部分则要求学生进一步搜集旧中国遭受屈辱的历史资料与新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资料,体现了要求学生将习得的德育知识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育德过程。

      3.插图中的德育内容设计比较

      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指插附在教科书文字中间的图画,它或是教科书知识内容本身的一部分,或是教科书知识的一种呈现形式,或是用以帮助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教科书中插图的使用不仅使教科书体现了图文并茂的形式,而且还活化了教科书内容,大大增强了其使用的功能。[7]在两种版本教科书的插图中,均体现了一定的德育主题,并与文中寓意较为贴近。

      苏教版教科书的插图设计较为精心,其德育主题鲜明,图文寓意贴近。例如,在苏教版教科书2年级上册的“乐于课外阅读”中,出现了学生集体阅读时文报刊的画面,旨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形成正确的“国情意识”;在5年级下册的“谈礼貌”一文中,既穿插了古代谦恭礼让的画面,又配置了当今人们微笑相待的图景。同时,苏教版教科书的插图设计较为精致,特别是描绘现代生活的图片,采用的多为清晰度高的图片,画面中透视出的美感和时代气息较为强烈,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使其在享受美的同时领会其中的意蕴。

      人教版教科书的插图设计也颇为精心,描绘的画面与课文的寓意比较吻合。例如,3年级上册《灰雀》一文的插图,描绘的是小男孩脸色微微泛红、紧紧依偎在大人身边的画面,这与课文“知错就改、诚实守信”的中心思想比较吻合。但是,或许因出版时间较早的缘故,人教版教科书采用了较多线条较粗的手工绘制图,插图的美感不够,这多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在一些反映现代生活故事的插图中,人物服饰、仪器设备和活动场景却显得相对陈旧,这或许会影响学生对教科书的亲近感。

      总体说来,苏教版与人教版教科书在单元、练习和插图上的微观设计都较为灵活多样,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不过,这种多样化的设计形式虽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容易带来一些问题,如德育主题的淡化和主体知识的边缘化,多少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对德育目标的达成也会有所影响。此外,部分插图描绘的场景与儿童的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科书没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8]的要求是不甚一致的,亟待改进。

      四、结论和建议

      上述文本分析和频度统计结果表明,立德树人涵盖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4个维度在两种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说明新课程改革思想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总体上是一致的,立德树人正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为更好地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贯彻落实,笔者根据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修订教科书中的德育内容时参考。

      (一)改变德育内容分布过于不均的状况

      从理论上讲,由于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因此德育内容各维度的分布存在适度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其中部分维度分布过少或是缺失的状况,则有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品德发展的失衡,对此我们需要着力加以改进和完善。在总体分布上,可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教科书中适当强调“政治认同”方面内容的渗透,例如可选取与“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相关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才带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改善。在各子维度频度的分布上,“政治认同”中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频度分布上的空缺要及时予以弥补;“国家意识”中的“国家利益”和“国际视野”的比重应适当增加,以应对全球化的趋势;“公民人格”中的“守法平等”的频度则应重点加以提升,因为立德树人的目标都要从公民的“守法平等”开始。

      (二)注重德育内容衔接的连续性和贯通性

      衔接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首尾相连,更非随机拼凑,而是应遵循连续性和贯通性的原则来加以系统的设计。连续性意指让立德树人中的各德育要素在不同年级反复出现,并使这些德育要素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渐深化、不断拓展。例如针对立德树人各子维度的“断层”问题,教科书的编写者不但要开展查漏补缺式的工作,而且应以这一原则为指导来加以统筹,使前后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顺序。贯通性是指德育内容编排既要注重本学段内知识点之间的交叉渗透,也要注重与其他学段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贯通。例如对于部分维度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所出现的频度分布过低的问题,教科书的编写者有必要遵循前后学段相互贯通的原则来加以改进,为德育内容的小学与初中衔接提供便利。

      (三)强化德育内容微观设计的主题性和情境性

      主题是构建单元的核心要素,情境则是围绕主题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的背景。[9]以“主题—情境”的方式来统整语文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是语文教科书编排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主导性原则。以这一原则来审视德育内容的微观设计,笔者认为两种版本教科书均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方面,需要强化德育内容的主题性。每一单元都应设置一个相对明确的德育内容主题,让单元中的导语、课文和练习围绕着主题的不同层面而展开,使单元的每一部分都与主题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德育内容的情境性。导语的叙述要为主题的引入提供有效的铺垫,插图的使用既要紧扣主题,又要使呈现的图画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贴近,由此才能更为充分地展现教科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独特魅力。

      ①详见:由首席专家翁铁慧领衔的201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申报书,已获立项。

标签:;  ;  ;  

从黎德舒人看小学语文教材德育内容的提高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