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文化产业法--访文化部文化工业司司长刘玉柱_刘玉珠论文

遵循文化产业法--访文化部文化工业司司长刘玉柱_刘玉珠论文

遵循文化产业的自身规律——专访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产业论文,文化部论文,司长论文,专访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该说我们国家在文化上不缺大方向、大目标,有时描绘得特别美好,但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社会的认同,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思路、目标变为具体的政策

自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半年有余,文化产业成为今天中国各界最为关注的领域。

这也是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首次对文化建设作出决定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好契机。

如何真正把文化变成产业?文化与文化产业到底是何关系?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到底如何?面对上述问题,《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

他自1983年起在文化部工作,亲身经历了20年来的文化事业建设。在他看来,实事求是、认识文化产业的自身规律、尊重其自身规律,乃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文化产业的春天依靠落实

《瞭望东方周刊》: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曾作出第一个关于文化建设的决定,十七届六中全会巩固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的地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刘玉珠:我们国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出现并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产业问题才提上议事日程。我在文化市场司工作18年,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对文化有没有商品属性争论了十几年;对于有没有市场,又争论了好几年,包括文化产业能不能提出,争论很大。

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认可还是最近十多年。国务院1998年批准在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政府开始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视野。这十几年来,大家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实实在在可以看到,它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影响、发展面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个动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强大的市场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

第二,近年来,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各地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更加自觉,都把文化产业作为当地文化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文化产业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新热点,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涌进文化领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在文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利于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

我们长期以来把文化作为事业来对待。一开始不提产业,后来叫做优秀文化产业,加了很多定语。真正发展是在十六大、十七大以后。虽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文化发展过去还是受苏联影响比较重,包括我们在基础公共性的文化建设上不能满足人们文化消费的需求。再加上长期“左”的影响,把文化等同于政治、等同于意识形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政策的变化、文化市场的发展,文化的消费问题——性质、功能和作用问题才逐步回归到原有面目上来。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文化的认同也是经历了起起伏伏。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与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文化性质、功能的确定有密切关系。

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是中央作出第一个关于文化建设的决议。

应该说我们国家在文化上不缺大方向、大目标,有时描绘得特别美好,但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社会的认同,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思路、目标变为具体的政策。会不会是真正的春天,就看我们经济部门、宣传部门对中央提出的目标能不能落到实处。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整个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

工艺美术师在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上展示刺绣工艺

文化产业发展应实事求是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文化部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是什么?

刘玉珠:目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近几年尽管陆续出台了一些大的政策,但宏观的比较多,具体操作层面的少,尤其是针对各行业特点的具体政策还不多见。

其次,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该看到,现在的文化市场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法律体系建设等。

另外,目前我国有文化经营单位50多万家,但文化产业的总量偏小,结构布局也不尽合理。文化产业总量离支柱产业还有不小距离,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现象仍然突出等。

文化部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基本思路是,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思路,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提升产业规模和整体素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同时,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形成文化产业“东、中、西”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与经济发展类似的问题。

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协调,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我个人认为在某些方面有着基本的相似之处。西部地区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文化资源转变成为产业资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地区间的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协调,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带来了大量的重复建设、文化资源浪费现象,在旅游演艺、节庆会展、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有一些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禀赋联系不大的,像动漫等新兴产业领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第三,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我们注意到有一些地区没有很好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忽视产业发展规律,盲目上项目、搞园区,不少地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也相当雷同。这对文化产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20余个省区都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种重视程度十分可贵。

但中央提出的或者“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并没有明确一定要在“十二五”期间达到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按照中央要求,在国家层面2020年文化产业要达到支柱性产业。有的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是可能的。但对于中西部地区,盲目提出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在“十二五”末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我感觉困难还是相当多的。

大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积极性应该受到肯定,但重要的还是应该遵循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

2011年,中央发布了在新的十年中对西部大开发予以重视和支持的各项措施,达50多项。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首次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鼓励类产业指导目录,这对于西部12省区市今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一窝蜂”基本得到遏制

《瞭望东方周刊》:你刚才也提到,各地纷纷上马项目、园区,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刘玉珠: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园区对产业聚集、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和内容的展示与提升有着重要引导作用,但要防止可能出现的“一窝蜂”、“大跃进”,以及文化产业园区“借壳圈地”的现象,文化部一直高度警觉和防范。

2010年,针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中出现的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等不良倾向,文化部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加强规划,引导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健康发展,规定了各地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要严格按照核准权限和投资规模履行政府核准手续,还特别提出要坚决防止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名义开展与文化产业无关的建设、经营活动。

在刚刚发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要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分类、分层次指导,立足各地实际确定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标,坚决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跃进”现象。

地方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有许多好的构想、项目和推动的办法。当然也有个别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好像是政府投资,或者是通过一些优惠政策,甚至以为搞一些博览会、论坛、主题公园就能够推动。实际上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单个的发展,应该是综合的、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如果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文化产业很难保持比较快速的发展。

作为政府而言,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这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推动经济发展,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

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来设计,不能盲目攀比,别的地方说某一个项目搞得很好,我们这个地方也搞就未必是好办法。特别是文化主题公园,说实在的,我们在这方面是有过教训的。

上世纪90年代末各地建了一些主题公园,当时文化部市场司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对主题公园采取了一定的限制,但效果不明显。

最近几年,这种趋势又有所抬头,所以文化部在前些年就对建设各类主题公园、包括产业园和各种比较大的文化项目提出了一些要求,而且提高了门槛,进行了限制。

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没有限制

《瞭望东方周刊》: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国企和民营企业的角色和地位如何?

刘玉珠: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提高文化产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各类文化企业协调发展。

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文化市场主体逐步壮大,尤其是在内容生产方面,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同时,文化部一直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竞争机会,众多民营文化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目前,在演出、娱乐、艺术品、动漫、游戏等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领域,基本实现了对民营资本全方位、全过程开放。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中,民营文化企业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一半,就业人数占到三分之二,民营文化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从根本上来说,真正的骨干企业、品牌企业应当是在市场竞争当中形成的。要培育骨干企业,还是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政府在其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提供公共服务,创造鼓励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氛围,而不是直接干预。因此,我们所说的扶持产业“航母”和依靠市场力量并不矛盾。

我认为在今后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民营资本的广泛进入,这也是一个趋势。因为现在让政府拿出很多的钱去推动文化产业,应该说还是很困难,主要还是社会资本来推动。文化部对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没有任何限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

《瞭望东方周刊》:从全球范围来看,怎么样看待文化“走出去”?

刘玉珠:中央提出文化“走出去”,我的理解是为了加强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实现理解、合作和尊重,文化的交流是最重要的。提出文化“走出去”,不是为了占领市场或别的目的,当然企业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市场认可,那是另外一回事。

以世界文化市场为坐标系,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打造一批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二是通过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使国际社会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向全世界诠释和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和理念;三是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学习,借鉴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有效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增强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立足我国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不断推动文化产品内容创新,支持代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文化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积极拓展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形式和范围,大大丰富文化的内容和业态,不断增强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标签:;  ;  

遵循文化产业法--访文化部文化工业司司长刘玉柱_刘玉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