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楼采用装配式的可行性分析论文_杨宫明

病房楼采用装配式的可行性分析论文_杨宫明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8

摘要:医疗建筑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建筑业新常态下如何优化医疗建筑设计,是关乎每个普通民众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探讨医疗建筑中病房楼采用装配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如何改善医疗环境,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就医体验提出见解。

关键词:装配式 病房楼 BIM 医疗建筑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采用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装配式建筑来提升医疗建筑的品质正在成为业内的共识。医疗建筑中的病房楼由于其自身特征,相较于门诊、医技等对土建要求更加严格的功能空间,更容易采用装配式的设计及建造方式。下文将分别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1 病房楼采用装配式的必要性

1.1 传统建造方式不能满足医疗建筑的高品质需求

传统建造方式大量采用人力施工,质量控制难度较大,易出现监管不严、施工不到位等问题。随着社会进步,这种施工周期长、污染大、质量控制难度高的生产方式越来越不满足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需求,亟需改变。而装配式病房的建造特点决定了其品质更可控,更加符合患者及医护人员对病房楼更高品质的需求,是未来的变革方向。

1.2提升建筑品质,适应未来个性化医疗的必然要求

未来的病房将更强调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这就对病房单元的标准化设计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设计建造方式无法实现每间病房的标准化,而装配式设计有利于部品的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标准化的病房单元,更适宜未来个性化订制的病房室内布置。

1.3医疗建筑对施工环境的高要求

目前大量病房楼都是在原有医院中进行扩建,施工过程中医院其他医疗功能尚在使用中,这令传统建造方式中产生的施工噪声和有害气体等污染更加不容忽视。装配式建造方式将大部分湿作业在工厂中完成,有害气体及污水排放及施工粉尘及噪声污染都得到有效控制。尤其对于改扩建医院项目而言,这种生产方式最大化地减少了对医疗工作正常运营的影响,满足医疗环境人性化的需要。

2 病房楼采用装配式的可行性

2.1技术准备

BIM技术已广泛在公共建筑包括医疗建筑中应用,这为病房楼中加快推广装配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准备。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设计方法能够较好结合,形成适应装配式的基于BIM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因此装配式建筑基于BIM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可以解决当前装配式建筑设计方法中的一些问题,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已出台多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审查等均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其中有包括医疗建筑在内的公共建筑的相关标准、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为装配式技术在病房楼中应用扫清了障碍。

目前,全国有资质的钢结构施工企业有3000多家,建成钢结构建筑面积上千万平方米,积累了大量的设计、生产以及施工经验。近几年,以湖南远大、山东莱钢、宝钢为代表的大型钢结构企业,着眼未来建筑市场前景,纷纷加快了建筑工业化的进程,致力于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推动了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技术发展。

2.2 政策支持

对于采用装配式的项目,政府对建筑面积测算、整体容积率控制等予以奖励,有助于装配式的推广。自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71号文出台以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工作计划、实施意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北京市为例,2017年2月22日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自2017年3月15日起,新纳入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和新立项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应采用装配式建筑:’及“鼓励学校、医院、体育馆、商场、写字楼等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建筑,其中,政府投资的单体地上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含)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应采用钢结构建筑。”

同时,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出了相应的鼓励措施,以提高开发商、建设单位的积极性。例如,由财政部门研究制定装配式建筑项目专项奖励政策,对于实施范围内的预制率达到50%以上、装配率达到70%以上的非政府投资项目予以财政奖励;对于未在实施范围的非政府投资项目,凡自愿采用装配式建筑并符合实施标准的,按增量成本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奖励。

这些鼓励措施的出台,将在装配式建造方式推广初期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为病房楼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3产业模式分析

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建造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化的工程管理模式与之相匹配。EPC 工程总承包(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目前医疗项目中已广泛采用EPC模式,这为在医疗项目中推广装配式建筑方式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模式基础。EPC模式在医疗建筑项目中的广泛应用完成了全产业链的整合,使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效益提高。

2.4 病房楼建筑类型自身特点

在住宅房地产项目中,开发商往往注重短期成本而轻视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这是由地产开发的商业模式决定的。对开发商而言,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而医疗建筑多为政府投资项目,即便是民营资本投资的医院,也需要将后期运营和维护成本综合考虑。在这种情况下,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则更加突出。与房地产项目相比,医疗建筑更适宜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

从医疗建筑内部不同功能来看,病房部分布局相对标准化,更适合装配式标准化设计与建造。近年来,医院的门诊更强调通用化设计,标准诊疗单元的模式也可进行装配式设计与建造。而医技部门因工艺流程复杂,平面布局受医疗功能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需求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很难采用统一的模式适应各科室要求,不适宜标准化的设计建造,而标准病房则比较适宜采用装配式的设计与建造方式。

2.5装配式建造方式的经济性

通过对部分采用不同建造方式的已建成住宅项目进行成本对比,可知装配式住宅建造成本约比传统建造方式高500元/平方米左右。而随着国家大力推行装配式,大规模生产的规模效应、因生产周期缩短节约的时间成本,以及装配式建造方式为周边环境所带来的正的外部性效应,正在逐渐弥合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成本差异。

对于注重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建筑而言,装配式建造方式的经济性正在日益凸显,从经济角度考虑,在医疗建筑中,选择重复率、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病房楼部分,采用装配式设计及施工,是完全可行的。

3结语

综上所述,病房楼采用装配式设计及建造方式,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在病房楼设计实践中广泛采用装配式,能够有效改善医疗环境,有利于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就医体验。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讨,将助推建筑设计在医疗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勤俭 中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研究报告[J].混凝土世界,2014,(7):10-20

[2]张建斌 杜志杰 装配式建筑设计助力医院建筑人性化发展[].建筑技艺2018,(3):90-93

[3]马晓临 阮筝 装配式建筑新政下北京地区医疗建筑设计与建设面临的挑战[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7:76-81

[4]刘康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发展及前景[J].建筑技术开发,2015,01:7-15

论文作者:杨宫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5

标签:;  ;  ;  ;  ;  ;  ;  ;  

病房楼采用装配式的可行性分析论文_杨宫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