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农联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农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建立、巩固、发展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我国夺取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建立工农联盟,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加强工农联盟,是毛泽东思想的一根主线。这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论著中,已有很多阐述,已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所证实。本文只就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谈点浅见。文章包括三个部分:一、发展工农联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二、工农联盟的状况和问题;三、几点看法。
一、发展工农联盟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总结改革开放十四年的经验时说:“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江泽民还从九个方面概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提出来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这个理论的代表和集中体现。
邓小平在中共十三大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①我国最基本的实际情况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极大部分人口在农村。邓小平抓住了这个基本国情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②“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③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他主持多次会议研讨农村问题,亲自作了许多批示、起草不少文件,但由于战略上没有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加上“左”的思想错误,结果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本意,变成了侵犯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积极性的现实,伤害了农民感情,损害了工农联盟,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农村依然落后、农民仍旧贫困,极大地制约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发展。在严酷的事实面前,毛泽东曾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为序的正确主张,并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支援农业。然而,“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文革”十年浩劫,不仅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整个国民经济也面临崩溃。
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这个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他十分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觖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④“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⑤他还进一步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发展生产力,就要对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某些领域和环节进行改革,从哪里起动?邓小平选准了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农村、劳动生产率最低的农业、人口最多而贫困的农民。他敏锐地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要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⑥“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⑦我国的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客观基础和付诸实践,首先是从农村突破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和迅速普及全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长期受压抑的农民积极性迸发了,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农民收入成倍增加,1984年粮棉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农村劳力创造产值和农民年均收入,都比1978年增长一倍多。这种速度世界罕见。正是由于农村改革的春雷,推动了城市改革,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盘棋一下子走活了。邓小平高兴地说:“这几年进行的农村的改革,是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农村改革的经验使我们相信城市改革能够搞好。”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农民深情地说:毛泽东领导我们推倒三座大山,邓小平领导我们摆脱贫困。这是我国历史发展中最好的时期之一,是又一曲响亮的工农联盟的凯歌。
有的同志从哲学上概括《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三个基本观点: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实践观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力观点和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群众观点。这和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是一致的。这些基本观点的树立、具体化和付诸实践,都离不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占大多数这个首要的、基本的前提。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根本改善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这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关于农业的基础地位,马克思早在《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卷中就指出:农业劳动不只是农业范围内剩余劳动的自然基础,而且是其它一切劳动部门所以能够独立经营的自然基础和这些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社会再生产时进一步指出:由于农业劳动使社会才有实现分工的可能。对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分工还不甚发达的中国来说,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就更为显著和重要了。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问题,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政府,如何正确处理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是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如何调整对农民的政策、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问题。所以,发展工农联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重视工农联盟,就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损害工农联盟,就不可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工农联盟的状况和问题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是工农联盟的客观基础,是建立工农联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依据。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前,工农联盟集中体现在政治上打倒共同的敌人,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取得政权后,工农联盟则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活动在农村,党的许多干部和军队是农民出身,在那个岁月里,离开群众、离开农民,就有随时丢脑袋的危险,人们大多能自觉地维护农民的利益,重视工农联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如毛泽东所说,对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来讲,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利益的互补性更广阔、更深化了,工农联盟不仅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农业和二、三产业及城市和农村互助互补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巩固和发展的基础,故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可我们有些干部,进城后地位变了,对农民的感情淡化了,逐渐脱离农民以致发展到欺压盘剥农民;不少人由于急功近利,忽视农民的利益和承受能力,办了不少伤害农民情感、侵犯农民利益、损害工农联盟的蠢事。这便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工农联盟几起几落。
从1949-1957年,建国后到合作化初期,全国实行土地改革,政府采取许多支农措施,农民积极性很高,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较融洽,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8%,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建国后第一个黄金时期。合作化后期、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同程度地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农业生产一下跌入低谷。1958-1962年,出现负增长达-4.3%。情况十分严重了,工农关系很紧张了,中央马上采取措施进行调整,1963-1965年农业生产回升,因基础低带恢复性,年均增长达11.1%。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整个国民经济刚出现好转,来了文化大革命,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农业一直在徘徊,年均增长率1966-1971年为3.7%,1972-1978年只有2.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加强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79-1984年年均增长率达7.7%。⑨这是第二个黄金时期。在这大好形势下,有些人不是抓住机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工农联盟,而是有点被胜利充昏头脑,盲目乐观,削减对农业的投入,加重农民的负担,结果,1985年出现大幅度下跌。1985年比1984年粮食减产近3000万吨,1986年棉花收购量仅为1984年的一半,1986年农业净产值比1985年只增1.8%,其中种植业只增0.6%。于是1986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物价上涨迅猛,粮、棉、油、糖、肉、蛋等都有点紧张,城市居民的菜蓝子告急。以后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的起伏之中,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从总体上看,还未根本好转。
从几起几落中我们看到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进一步显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上去了,农民日子好过了,各业兴隆,大家的日子都好过;农业上不去,农民日子不好过,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第二,1949-1957年、1979-1984年和1963-1965年,这些年份农业生产高涨,主要是靠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种迅速增长带有恢复性质,我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广大农民也只是在低水平下解决温饱,农业物质基础薄弱,农村科技人员奇缺,农民总体素质偏低,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得“靠天吃饭”。这说明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脆弱、后劲不足、很不稳定,一旦政策失误,便会很快滑坡。
第三,农业生产开始好转,我们有些人便忽视农业甚至伤害农业,直到农业难以支撑时才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农业一有好转又做起伤害农业的事情来。这种周期循环说明,我们许多人并没有把农业当作基础工程来建设,他们颠倒了与农民的关系,农民日子稍好过点,便打农民的主意,想从农民身上捞一点。这种情况再不能重复了。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国务院1993年8月七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199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94年1月5日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紧接着9月11日又召开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会议,1992年9月国务院作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各省市均采取措施贯彻中央精神已初见成效,但总体看,许多矛盾远未根本解决,形势仍较严峻,工农联盟在许多方面急需巩固、加强。
当前农业、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民负担太重。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鹰介绍:1989-1992年,按不变价格计算,农业年均增长5.1%,而全国农民年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只增长1.88%,其中1989-1991年只年均增长0.7%,这3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每年只增加7分钱。⑩1990年,农民向社会出售粮、棉、油分别比1989年增长15.3%、23.7%、23.5%,而纯收入仅增长1.8%。江苏省全省农民实际收入1990年比1989年下降7%,四川省农民减少1.9%。吉林、湖南、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财政穷省。安徽1980-1990年,农业总产值高于全国平均1.09%,粮食高于全国2.29%,而农民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1.35%。农业部1990年对24个省区统计,1989年农民负担仅村、乡统筹就占人均纯收入7.6%,加上摊派则占10%-13%。1985-1989年,湖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增9%,而各种负担递增17%,1990年全省农民负担项目达80余种。(11)若加上临时工程、各种名目达标等摊派,有的地方竟超过农民收入20%以上。
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和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剪刀差很大,八十年代初期“剪刀差”有所缩小,而后来又在扩大,使农业贸易条件恶化。1992年比1988年,社会农产品价格指数上升10.87%,而农用生产资料则上升33.59%。(12)湖南省全省农产品综合提价比农用生产资料综合提价,1987年低4.2%,1988年低5.2%,1989年低17.6%。1989年,湖南农民因农副产品提价增收12亿元,但同时因农用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涨价多支出42亿,相抵倒亏30亿元。1981-1988年,湖南全省农民因平价交售国家的粮、棉、油、猪等9种主要农产品而减收274亿元,人均贡献344元,同期国家(包括各级财政和各个部门)对湖南农业投入(包括资金、实物)只人均21元,仅为人均贡献1/25。(13)据统计,以1989年为基数,粮食交售价与工业品零售价计算剪刀差,1990年比1989年扩大12%,1991年又扩大11%。这两年全国农民在出售粮食和购买工业品方面剪刀差达336亿元。1990年比1989年剪刀差扩大价农副产品为7.1%、粮食12.2%,1991年比1989年进一步扩大,农用产品为12.8%,粮食23.2%。1952-1986年,35年剪刀差共5823.7亿元,1987-1991年,这5年剪刀差就高达7317亿元,40年共达13140.7亿元。(14)
经济上差距拉大,其它方面如文化教育、民主权利、医疗卫生、劳动保护、环境治理、娱乐设施及其它社会公共福利措施等方面的差距更大。这些差距是历史形成的,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些差距只能逐步缩小而不能扩大,扩大这些差距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极不相称的。
上述差距存在,表明城乡、工农之间有矛盾,差距扩大说明矛盾加深,这说明工农联盟松散,在某些问题上有可能破裂。特别是在那些官僚主义严重、干部作风腐败的地方,矛盾在激化,以至发生感情对立、行为对抗的事件。这虽是少数现象,却反映农民的不满情绪,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了。
三、几点看法
对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中央和地方都作了布署、采取了措施,许多学者提出很好的建议,不少地方介绍他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经验。笔者深受鼓舞和启迪,这里仅谈几点看法。
(一)端正对农民的看法
1.农民是社会主义制度坚定的拥护者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总是强调:农民是私有者,小生产每时每刻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农民老是不放心,生怕稍一松手就会资本主义复辟,故不断地要割掉农民的“资本主义尾巴”。农民最本质的特征是劳动者。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小生产是有本质区别的。正如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15)历史证明,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广大农民仍然是跟着共产党坚定地走社会主义。
2.相信农民自己解放自己 在总结农民起义失败的同时,我们总强调: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不能解放自己。这种观点也要作具体分析。农民虽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却是农业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历史上许多伟大的行动和发明是农民创造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农民带头搞起来的。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说:“实行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年功夫在全国推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又一个伟大创造。这为农村剩余劳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邓小平也指出:“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16)那种对农民以救世主的姿态、包办代替的作风,是完全错误的。相信农民自己解放自己,决不是说可以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产生工联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要从外面向工人灌输,工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才能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才能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解放。对农民更应加强灌输马克思主义,但这种灌输必须结合中国国情,使农民能够接受。过去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今天农民同样也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成为又一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3.用发展观点看农民 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共同组建的农村固定观察办公室调查,通过改革,农民有了变换身份和选择职业的自由。1992年农民职业分化状况是:农业劳动者占农村全体劳力的63.4%,农民工占12.2%,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占0.9%,个体或合伙工商劳动者、经营者占5.6%,私营企业经营者占0.8%,受雇劳动者占3%,乡村干部占0.6%,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占1.1%,家务劳动者占8.1%,其它劳动者占3.3%。
这个资料表明,今天说的农民是泛指农村劳动者,随着改革的深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中非农职业的比重将继续上升;目前和较长一段时间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仍占农村劳力的多数。因此,发展工农联盟,是指发展城市劳动者与农村劳动者的联盟,主要仍是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的联盟。
这个情况也说明,今天的农民已被卷入社会化生产大系统中,已逐步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中,农民的组成结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在发生变化。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工人、农村与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工农联盟不仅仍十分必要,而且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增加了新的内涵。
4.正确对待消极因素 农民中确有消极方面,相对说比较涣散、保守,封建文化和不良习俗积淀较深,科学文化素养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市场经营中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较低。有些农民手里有了钱,仍按旧的传统势力来安排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近年来,旧社会的一些遗毒又沉渣泛起,还有些人哄抢盗窃国家财产、为非作歹、挺而走险。对这些问题,第一,既不能漠视不管,也不必大惊小怪。这不是农民的主流,中国农民是最憨厚忠诚的,是值得尊敬、同情的。工人阶级先锋队里不是也有极少数腐化堕落分子吗?第二,要具体分析,这种状况很多是历史造成的,有些是因我们工作中失误和失职及某些干部的不正之风起了催化、助燃的作用。第三,除对违法者依法惩办外,需要做大量的、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满腔热情地帮助农民自己克服自身的弱点,自己切除某些毒瘤。
(二)义务和责任
几乎所有国家工业化初期都依赖于农业的积累,主要通过剪刀差和各种赋税。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也得依靠点农业的积累,如幅度太大、时间太长,超出农业承受的能力,必将导致农业萎缩,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这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对“剪刀差”问题认识尚不一致。有人认为:从60年代开始,中国工业化资本的投入,并不依赖于农业部门剩余价值的转移,而是来自非农业部门的自身积累。(17)有人认为;从总体上说,工农产品价格水平已基本接近,因而基本上不存在工农产品交换剪刀差。(18)从报刊上看,持上述观点的文章不多。前面笔者已列举一些数据说明剪刀差不仅存在,而且,据统计,1952-1991年,四十年来剪刀差和农业税近2万亿元,国家和地方用于返还农业、返还农民的才近1/3,有2/3多被“农转非”了。(19)国家许多财政补贴大多用于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种菜园子的所得甚少。我国农民在很长时间内,在自己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为工业发展、为城市居民生活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每个城里人都不应忘记。
还应指出,由于工业、城市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给农业、农民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是严重的。据农业部反映:目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1000万公顷,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全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不同程度污染,有2800多公里河段鱼虾基本绝迹,有265万公里河流水质污染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各海区水质恶化,赤潮不断发生,全国每年因污染造成突发性鱼、虾、贝类大批死亡达20万吨。(20)今天工业发展了,城里人日子比较好过了,不能“忘恩”,拿出一点人、财、物支援农业,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道义上讲都是应尽的义务,是对农业、农民的补偿。这也是维护城里人自身的根本利益。把城市对农村、工商业对农业的支持,看作施舍是错误的,如今天还在坑农刮农,则是“恩将仇报”,应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农业有机构成低,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我国更低,我国每个农业劳动者年均所创造的价值只有工业劳动者年均创造价值的1/5-1/8。农产品又多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剪刀差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消灭。逐步消灭剪刀差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平均耕地少及其它因素制约,短期内劳动生产率不可能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大,国家财力有限,也不可能进行大量财政补贴。(应力争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农产品也不能提价过猛,因此要尽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受自然因素制约强、风险较大,所以农业是受保护的产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落后,更应受到保护。保护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工业、繁荣城市、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的必要条件;保护农业、保护农民利益,是一切非农部门和城市居民的应尽之责,更是每个干部的重要职责。
(三)加强“接合部”建设
中国工人和农民历史上就有亲缘关系。很多工人、党员、干部出身于农民。乡镇企业兴起,使这种亲缘关系进一步发展,形成一大批“亦工亦农”群体。暂且把这叫做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接合部”。这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个优势。我们应发挥优势,加强“接合部”建设。
1.加强乡镇政权和农村党支部建设 乡镇党政干部和农村党支部成员,从政治思想上讲,应是工人阶级,并且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按其经济地位极大部分属农民。他们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负有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组织领导的职能;他们的利益又与广大农民的利益直接捆在一起,最能体谅农民的困苦、要求和期望。广大农民与党和政府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他们的工作反映出来,通过他们直接把工人和农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素质,端正和改进作风,是党、政府与广大农民加强联系、改善关系的基础,是发展工农联盟的基础。
2.搞好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 乡镇企业职工从职业上讲是工人,从思想情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上又带有很浓的农民色彩。有的仍住农村,那些进厂又进城的人(包括打工仔、打工妹),与家乡农民的联系也是千丝万缕。还有些人既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这支队伍继续扩大,他们创造的产值占农村总产值一半以上,是沟通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乡镇企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从总体上讲,乡镇企业要利用资源优势和劳力优势,不要与农完全脱钩,应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促使农业产供销一体化。
实现小康和现代化有一个重要指标:农村人口要大大低于城市人口。我国乡镇企业80%以上分布在自然村落,分布在城镇的不到12%,分布在县以上的不到1%。我国工农业产值比为8:2,城市和农村人口比则为2:8,城市化人口仅26%,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达80%相差甚远,与印度、巴基斯坦城市人口40%的差距也很大。我国农村人口太多,不可能大批涌进现有城市,也无力兴建更多的新城市。发展小城镇势在必行。发展小城镇,不仅可使许多农村人口实现“农转非”,也可改变农村二、三产业过于分散的不利局面,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还可减轻交通和大城市的压力。这也是中国的特色。小城镇下托农村,上连城市,是城乡间信息交流、物资交换的纽带,融合了城市与农村两方面的文化。发展小城镇,对发展工农联盟和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起着特殊的重大作用。
(四)引导农民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农民自己解决。这就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懂得并善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加快农村民主建设进程 农村改革已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还必须加快民主建设逐步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这才能使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和农村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解放自己。这是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的根本措施,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调动积极性,权力下放是最主要的内容。(21)他进一步指出:“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我们讲社会主义民主这就是一个重要内容。”(22)
2.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 党中央十分关心农民利益,报刊上有不少文章为农民利益呼吁,但农民没有自己的统一组织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城里人各阶层都有自己的组织,工人有工会,个体劳动者有自己的协会,有些组织是参政党。唯独农民没有。过去农会对组织发动农民维护农民利益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合作化后渐渐消失了。农村虽有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那不是农民的群众组织,由于某些原因,有时难以代表农民的利益进行合理合法的奋争。农村也有些按专业生产组织的协会,这些组织有局限性且较松散,难以代表农民的总体利益。我认为有重建农会的必要,农会组织可类似工会,农会既要协助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又对基层政权和干部进行监督,并参予决策,还可代表一个地方农民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16)(21)(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5页、238页、137页、255页、78页、237页、78页、238页、242页、252页。
⑨资料引自《经济学家》,1992年第1期。
⑩(13)《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1期。
(11)(19)《农村经济》成都,1992年第2期。
(12)(13)《学习导报》长沙,1992年第3期。
(14)《农业经济问题》1993年第9期。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9页。
(17)《经济学家》1993年第5期。
(18)《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20)《经济参考报》1993年6月30。
标签:农民论文; 农业论文; 剪刀差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三农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联盟标准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