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和“否定性”的辩证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否定性论文,辩证法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正以猛烈之势席卷全球。和以往相比,无论是去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简单、迅速到达。远在世界不同地区的物资也和国内的商品一起充斥着市场。如今的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几乎同时就可以看到它的直播的影像。人、物资、货币、技术、信息等纷纷越过国境,以全球的规模相互往来,全球的统合正在急速的进行当中,世界被联系得更加紧密,生活也变得更加便利。
但是,一味地称赞全球化是否妥当呢?显然未必如此。全球化破坏了扎根于世界各个地区风土的传统文化,使乏味、同质的功能性的“文化”蔓延开来。伴随着全球化,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都变得更加严重,环境破坏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正因为如此,在欧洲、南美、亚洲各地都产生了反对全球化的看法和运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浪潮。替代性的(alternative)全球化运动正在进行。
之所以产生替代性的全球化,是因为现实中进行的全球化是异化形态的全球化。①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现在进行的全球化由资本逻辑主导。如今,全球化已扩展到金融资本领域,它使资本暴露出越境的本性,使发展不平衡的世界各地的经济陷入竞争的漩涡,并据此以同质的世界市场统一了扎根于世界各地的内发型主导的经济,使强者的资本来蹂躏它。新自由主义正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表现。
一、马克思的“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概念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把握如今的全球化,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的概念。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马克思写道:“这就是所谓对外贸易的传播文明的作用。”②“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③
在日本,“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往往被认为是马克思肯定了“资本的文明作用”的积极意义。但是,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逻辑,在“世界市场”中打破了自然的、封建的各种各样的狭隘性和制约,在促进文明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这一现实,马克思称之为“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
资本的逻辑不仅剥削劳动者、掠夺自然,而且利用“世界市场”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将欧洲以外的国家变为殖民地、进行掠夺,并通过“伟大的文明作用”创造了均一的“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中进行的物资交换、交易和人的交流,依据的并非是互惠互利原则,而是依据资本的逻辑以“异化交往”的形态来进行的。马克思看准了这个事实。他从异化角度考察“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现在,全球化已经扩展到金融资本领域,这其实也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的延伸,有必要用异化理论来把握这种全球化。
用异化的观点来把握全球化和“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承认“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方面,不能分开评价。由资本的逻辑引起的全球化或“文明作用”,一方面打破了扎根于各地的传统的文化、制约和枷锁,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基于资本和劳动对立的新的异化的现实,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有必要对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进行更加深刻的考察。
二、《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笔记》中的异化概念
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正式论述,是在《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笔记》当中(两者合称为《巴黎手稿》)。《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开始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最早的一本笔记。作为对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回应,马克思力图从“概念上把握”“私有财产”④,在这本笔记当中,马克思还没有从构造上把握资本主义,而是通过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批判的考察。在《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一节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来把握“私有财产”和因此而建立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在被认为执笔于《第一手稿》和《第三手稿》之间的《穆勒笔记》中,用“异化交往”(正确的说法是“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⑤)来把握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在《第三手稿》当中,不仅有“经济的异化”,还采纳了由此引起的“现实生活的异化”、“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⑥等观点。
对于“私有财产”下的“经济的异化”,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笔记》中提出了“异化劳动”和“异化交往”两种异化的形态。当时,马克思还没有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考察。但应该注意的是,在《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笔记》的执笔过程中,马克思对异化概念进行了深化。可是一直以来的解释都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为此,我想指出三点。
第一,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得到了重视,而对于作为准备笔记的《穆勒笔记》则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结果就是对于“异化交往”的意义评价过低甚至完全忽视(在日本,经济史的研究者们则对《穆勒笔记》的意义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异化交往”由“异化劳动”引起,是“经济的异化”的两种形态之一,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异化交往”从逻辑上牵涉到《资本论》中的物化论。在《穆勒笔记》中,物化的形态作为“异化交往”而得到了论述。
第二,容易看出,对于《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以没有异化的、不变的、普遍的本质作为前提来解释的。这可以被认为是对异化的本质主义的理解,但绝不是马克思在《第一手稿》中展开的异化理论。马克思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而使用异化概念的,并非立足于对异化的本质主义的理解。
第三,对于《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从来都是在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文的关联中进行论述的。但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是被分为三个部分放入《第三手稿》当中的。写于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短时期写的笔记,当中体现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在写作《第一手稿》的时候,马克思还没有形成“异化交往”的思想,还没有以“类的存在”来把握人的本质,还没有“共同的存在”的观点。“共同的存在”的概念是在《穆勒笔记》和《第三手稿》中登场的。如果领会了《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就必须注意《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不是从《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的关联来解释,而是必须从和《第三手稿》的关联的角度来解释。
在《第一手稿》当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劳动者的劳动向“异化劳动”转变的事态。对于“异化劳动”,只是在和未被异化的劳动的否定方面的对照中论述的,除此之外马克思并没有考察得更多。对此,《第三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⑦的规定,则试图从作为“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的“私有财产”中发现其肯定的契机,包含了《第一手稿》的异化概念无法理解的内容。要把握这个规定的意义,有必要根据“否定性”的辩证法来解释异化的概念。
三、“否定性”的辩证法
“否定性”的辩证法作为《精神现象学》的“伟大的成果”,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的。马克思这么说:“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⑧
马克思从“人的自我产生”的活动的角度将“否定性”的辩证法和异化联结在一起进行论述。应该关注的是,“辩证法,作为……的否定性”(der Dialektik,der Negativitt)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源自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在以前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是这样记述的:“否定性的辩证法”(Dialektik der Negativitt)⑨。这两个说法看起来也许会被认为差别不大,但是,“辩证法,作为……的否定性”的说法,则更明确了马克思是从“否定性”来把握辩证法的核心的。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否定性”辩证法的实质是“否定的否定”。费尔巴哈将黑格尔看作是“否定神学(超验性等等)之后又肯定神学的哲学”,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理解为和自身对立、以其他契机为中介的“绝对的肯定的东西”,然后积极地放在和直接肯定的东西对立的位置上。⑩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对费尔巴哈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否定的否定不是通过否定假象本质来确证真正的本质,而是通过否定假象本质来确证假象本质,或者说,来确证自身异化的本质”(11)。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通过对作为否定物的异化的存在的否定,也就是对否定物的否定,从否定物中发现其所包含的肯定的契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私有财产。——作者注)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12)
四、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回到黑格尔那里,“否定之否定”概念也并非完全如一。在《大逻辑》中,“某物(etwas)作为否定之否定而存在”(13)和“否定之否定,即肯定”(14),两者的“否定之否定”的意义和内容就不一样。
关于后者,比如说,主张形成“开始(存在)——发展——结束(理念)”的展开是向自我复归、形成“圆圈”式构造的“否定之否定”。这其实正是费尔巴哈批判的以其他事物为中介的向“绝对肯定”回归的“否定之否定”。
前者是把握事物的逻辑。某物在拥有作为定在的规定性的动机的同时,也有作为生成消亡的定在的否定。黑格尔把这个规定性的否定看作是“第一的否定,作为一般的否定”,它和“第二的否定,否定之否定有着严格的区别”(15)。在这个意义上,“否定的否定”是“第一的规定性(也就是第一的否定。——作者注)的否定”(16),是否定物的否定。作为否定物,否定物通过自我否定而走向被否定。因此,否定物的否定正是以自我为中介的,是自我否定的否定。所以,“某物作为否定之否定而存在”,意味着将某物作为自我否定的事物来把握。因为某物是自我否定物,所以通过否定自身,使自己转变成了其他事物。在这个意义上,“否定之否定”就是对否定物的否定,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了转化。黑格尔将这种“否定之否定”称为“绝对的否定性”(17),将作为“否定之否定”的某物称为“对否定物进行否定的事物”(18)。所以,否定物的否定、否定物向他物的转化是不能够使自己消失或者单纯扩散的。自我在否定自我的同时,使被否定的自我中的自我保持了下来。这种以自我为中介的自我否定是黑格尔“否定之否定”在把握某物时的核心。并且,这里的自我正是黑格尔所说的主体。主体通过自我否定、向他物转化而使自我展开,其中作为主体的自我同一性也得到保持。
五、“否定性”的辩证法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当中,将视某物为否定物并加以否定的黑格尔的逻辑当做“伟大之处”,也就是当做“否定性”的辩证法加以积极地继承。这种理解方法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版的《跋》中所说的是一致的,即“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9)。
对否定物的否定,并非对否定物的完全否定,而是意味着将现存的事物理解为否定物、在否定否定物的同时,对其中所包含的肯定的动机在更高的阶段上加以继承。举个例子来看。在考虑一个人的成长的时候,成长就意味着对过去的自己的否定以及对新的自己的创造。但是,过去的自己的肯定的方面被现在的自己加以吸收和继承,在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之间,有了自己的同一性(如果没有作为自我的自己的同一性,就可能会导致自我的错乱)。
《第三手稿》中的“作为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的共产主义”的命题,也有必要从否定物的否定的方面来理解。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为“异化劳动”结果的“私有财产”是否定物,但马克思并没有把“私有财产”作为和共产主义对立的事物加以拒绝,而是对“私有财产”这一否定形态当中的肯定的动机加以积极的继承,构想了作为对“私有财产”的否定的共产主义。对此,马克思借助于黑格尔的用语——“扬弃”——来进行论述。
在这里,这种“否定性”的辩证法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辩证法的“三个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20)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恩格斯所说的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从黑格尔《逻辑学》的解释中推导出来的。也就是,“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是从存在论的逻辑、“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是从本质论的逻辑、“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逻辑学”的全体分别推导出来的。对这一点应该注意的是,恩格斯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并非像马克思那样从“否定物的否定”的某物的逻辑推导出来,而是从黑格尔的“圆圈”式构造的“否定之否定”的积极继承来的。费尔巴哈拒绝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恩格斯一方面批判了黑格尔的这种产生“圆圈”式构造的“否定之否定”的唯心主义的方面,另一方面则领会到了其中的最初的事物在高级阶段的复活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的意义。
因此,必须把作为否定物的否定的“否定之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区分开来,两者既不能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概念,也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也就是说,最初的事物在高级阶段的复活的“否定之否定”揭示的是事物发展方向的逻辑,而作为否定物的否定的“否定之否定”则是使其实现这一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恩格斯自己也将“否定物的否定”作为事物内在矛盾的“辩证法的否定”(21)而给予了积极的承认,只不过他没有称其为“否定的否定”而已。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将“否定性”的辩证法,也就是对否定物的否定看作辩证法的核心,并根据“否定性”的辩证法来把握异化概念。不论是此后的经济学研究,还是在“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的概念中,都贯穿着这种“否定性”的辩证法和异化理论。
注释:
①[日]岩佐茂:《全球化当中的马克思》,载杨春贵主编:《中日学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卷第210、393页。
④⑤⑥⑦⑨⑩(1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04、25、121、120、163、158、172、13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319页。
(13)(15)G.W.F.Hegel,Werke,Bd.5,S.124,S.123.
(14)G.W.F.Hegel,Werke,Bd.6,S.64.
(16)G.W.F.Hegel,Werke,Bd.11,S.77(Felix Meiner Vlg.).
(17)(18)G.W.F.Hegel,Werke,Bd.5,S.124,S.123.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卷第2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0卷第401页。
(21),Ⅰ-27,S.89.
标签:否定之否定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辩证法三大规律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异化劳动论文; 经济学论文; 哲学家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