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关注中学语文教育--钱理群访谈录_语文教育论文

为什么我要关注中学语文教育--钱理群访谈录_语文教育论文

我为什么关注中学语文教育——钱理群专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为论文,专访论文,语文教育论文,中学论文,钱理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为什么会关注中学语文教育并身体力行地参与中学语文教育?

1996年,我的一位朋友办杂志,开了一个专栏,叫“名著重读”。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和中学语文教育发生了关系的。说起原因也很简单。我在北大上课,每年都要讲鲁迅,每年我都感到会遇到一些障碍,有的学生对鲁迅作品表现得很厌烦。调查后我发现是中学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中学教材所能给予学生的,不能让他们接受。中学语文课本几乎每一年都有鲁迅的文章,对这些文章学生要背,当然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我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提供的鲁迅形象是僵化的。我想,应该在中学就把鲁迅的形象扭过来。我写名著重读,就是写中学课本里的鲁迅文章。所谓重新解读,就是把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提供给教师。

当然,关注中学语文教育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对语文教育的关心,是五四以来的传统。新文学运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中学语文教育,像梁启超、蔡元培、刘半农、胡适,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都主张:新文学要想真正在民族中扎下根来,就必须进入语文教学。延续下来还有朱自清等等。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说,朱自清临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为中学语文编教材。大学教授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学者,做的是学术普及工作。你的学术研究成果如何为普通人所接受,中学生是最大的读者群。实际上我们对新文学的接受,都是从语文课本中来的。国外也是这样,为什么鲁迅在日本这么有名,就是因为日本的语文课本中选了鲁迅的《故乡》。由于日本在中学课本中连续选用,所以日本人就知道了鲁迅。

过去有一个传统,大学教授到中学教书,中学老师到大学教书,互相交流,当时中学语文教育,从他的教学理念及教材的编写等等,历来都是有大学教师参加的,后来这个传统中断了。

第二,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现在是理想和信念丧失的时代。一个知识分子,一定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还要把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变成可以操作的行动,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事情。我觉得关注语文教育,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件事。对我来说,把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本身就是理想主义。我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心出了问题。解决民族精神的问题,要从孩子抓起。很多事情对大人说已经没有用了。当然现在的孩子也没有那么简单,但终究还是单纯的。我在很多场合都在谈这个问题,有时讲得有些极端了。说到了世纪末,年纪大了,一切都绝望了,惟一没有感到绝望的就是孩子。如果对孩子绝望了,我们还依靠什么?还做什么?孩子总比大人强,具有可接受性,面向孩子的工程是根本性的工程。

■《新语文读本》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我现在所做的,基本上定位为民间行为。因为我进不了现有体制,进去了也会有各种束缚,以民间介入的方式,可以有一定的空间。比如编课外读物,这样不出大格。民间出点问题影响不太大,如果是教材,出了问题就大了,马虎不得。

我主持编写的《新语文读本》,从小学到高三,成为一个系列。《新语文读本》已经出版了,现在正在编《新写作读本》。我现在已经在编区域文化读本,比如上海读本、江南读本、还有北京读本。我提出一个理念,认识你脚下的土地,为什么?现在都在讲全球化,和国际接轨,眼睛都看着外国,却不认识自己的土地。

《新语文读本》出版后,反应很好。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给我们的孩子,把最基本的理念灌输给孩子。所谓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这个理念贯穿这本读物的始终。比如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爱,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强调这些,也是针对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在有两种现象,一个是不懂得爱,一个是不懂得怕,如果既不懂得爱,又不懂得怕,我们的道德底线已经被突破了。过去常说,盗亦有道。说明有一条线是不能过的——不能伤害人的生命,再做坏事,也不能伤害人的生命,为什么?老百姓说不能伤天害理,否则要遭报应,因此做坏事,也有条线。这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东西,是一个自我约束的机制。但现在这条线已经被破了,现在有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危害人的生命,而且这样的事不是个别的,这非常可怕。所以《新语文读本》贯穿一个主题,就是敬畏生命。还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独立思考,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针对当前的奴性和奴化。

对于中学的语文教育,我有一个基本态度就是,大家都可以拿出自己的东西,进行切磋,可以争论。我是经过两个阶段,一个是作为思想者的介入,一个是作为实践者的介入。在我的理念中是把二者分开的,作为思想者坚持自己的理念,可以不管操作,对现实问题可以提得很尖锐,思想很彻底。刚开始,我是以思想者的姿态进入,提出很尖锐的批评,有人不接受,说我太理想主义了,但是我这样认为:思想者任务是两个,一个是提供一个新视野,一个是对现行体制的一种批判,可以促进改革,至于如何改他是不管的。后来我开始作为实践者的身份来介入,特别是在编写《中学新语文》的时候,要考虑可操作性,必须做出某种妥协,不能那么激进,要相对稳健一点。我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转变,道德很简单,我当过语文老师,知道他们的艰难。刚开始,你提出一些理想,是有作用的,对他们来说,是给他们具体的帮助,但若只是说这里不对那里不对,那是不行的,中学老师更需要你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实践者就是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所以,我编写《新语文读本》是以实践者的身份进去的,我要妥协,不能完全按照个人的理念,《新语文读本》中有很多妥协。

■现在读本风行,这对中学语文教育有什么影响?

我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坚持理想主义,继承五四传统。理想主义不是孤独的。我发现一些人还是愿意做一些事情的。我经常这样说:做一个简单的算数,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人口多,理想主义者在其中比例很小,但绝对数不少,如果每个中学有一个老师是我们的同道,这就够了,全国加起来,就非常可观了,再像滚雪球一样地发展,这就给了我希望。我们有一个编委会,中学读本基本是我在主持的,小学就不是我主持了,后来编的写作读本就是几个中学老师在主持,这样发展下去,就可以团结很多人,吸引很多人参加这一工作,大家相互支持,相互支撑,在某种程度上是理想主义的聚合,在很艰难的环境下,自己创造了一个小环境。

实际上,现在各种读本已经成风了,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可以造成一定的舆论,因为参与的人越多,越有影响。比如《中学新语文》发行了10万册,如果有100个孩子真正读进去了,会让我感到我的理想实现,能帮助一个孩子是一个孩子,不管小数点以后多少位,再小也是一个正数。这是一个合力的作用。每个人做一点事情,看不出什么影响,但是大家都做,做到一定时候,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历史就是这样。我只能做这些事情。但是面对孩子,要非常谨慎。现在有一种好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中学语文教育,这是理想主义实现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有传言说我要当中学语言教师,其实不是这样,虽然我以前当过语文老师,但现在真当语文老师,我认为我不行,因为当语文老师也是一门学问。但是上选修课还是可以的。我最近听说,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修改后,中学的选修课会越来越多,比例会越来越大。目前在中学大量开选修课有困难,但如果有一批大学教授愿意去上选修课,和中学老师一起合作,互相补充,肯定是有益的。但是,能不能上课,我心里也没有底。我在大学受欢迎,不一定在中学就受欢迎。我上选修课,要讲也是讲鲁迅,讲现代文学,我不会讲专业以外的事情。我在大学讲过鲁迅,给研究生讲过鲁迅,如何给中学生讲鲁迅,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鲁迅的文字比较深,关键是选什么作品?如何讲?我在《新语文读本》选了鲁迅的文章《兔和猫》,我觉得作品中的小生命形象,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

总之,中学语文教育需要人们去关注。编写《新语文读本》的时候,我就提出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编写《新语文读本》当作学术工作来做。编书不是简单的剪刀加糨糊。我是通过这个过程建立自己的理念,建立自己的东西,比如中国语文的课外读物应该如何做?要形成自己的编辑理念,把编书当作一个学术工作,在学术上要有所贡献。我就很重视这个工作,在编写《新语文读本》时,我写了8万字的编写心得,做理论上的总结,有一点理论成果。这和我的一个思想有关,我认为:任何改革都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应该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恰恰在这个方面不行,很多改革仓促上阵,容易形成长官意志,或者脑筋热了就拍板。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到几代人,稍不谨慎就会出大问题。研究要跟上,才能进行科学的教育改革。

■你对中学教育改革有什么建议?

我参加了一个工作,是具有改革意义的,就是清华大学的网络评价,我认为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因为教育改革有关键的几点,一个是教材,还有一个就是评价体系的问题。网络评价很有意思,它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网络,把学生活动中积累的各种各样的资料集中起来,然后建立评价体系,有一个严格的审查,建立一个专家推荐体系。我就向清华大学推荐了三个学生,还不错。当然在中国目前情况下,推荐的方式不能推广。这种方式是满足清华的特殊需要,清华的口号是不要漏过一个钱钟书。今年我推荐的是胡坚,就是写《愤青时代》的那个孩子。说实在,我对这部作品有些不欣赏。但这次我看上了他了,我搞了一个鲁迅学术周,这个孩子提供了一个提纲,让我吃惊不小。他提的问题,正好是学术界在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已经进入了研究层次。我还看上一个孩子,是南京的,是我母校的学生,我和他见面,提了很多问题,这个孩子读的书多,《新语文读本》的文章几乎都读过,他读的书是从古希腊读起,读得比较深。而胡坚读书有些偏。

这种评价只是克服高考的一些弊病。但推荐不能推广,否则就会乱了套,走后门盛行。所以,高考不能废除,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是最后一个还算相对公正的制度,是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农民子弟跳出农门的惟一机会。

这次亚洲运动会出现了几个天才的小运动员,我感到很振奋。我们对中国的孩子创造力估计不足。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脱颖而出,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标签:;  ;  ;  ;  ;  ;  

为什么我要关注中学语文教育--钱理群访谈录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