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一门发展前景广阔的科学_地理学论文

地理学:一门发展前景广阔的科学_地理学论文

地理学——大有发展前景的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发展前景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地理学内容不断发展更新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主要研究人地关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与“人”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扩大、革新。最初,“地”只限于陆地表面,现则扩大至地球表层的各个圈层;过去认为陆地环境是不变的,而今认识到地球各圈层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气候变暖等)。“人”的概念也是如此,最初只限于农业开荒、砍伐森林等,现则扩展到人类活动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排放大量CO[,2],引起全球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极大。因此,有人说,气候变化乃是全球变化中的核心问题,如果忽略了人类,就难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如中国和印度,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均以煤为主要燃料,CO[,2]排放量在近期内恐难于减少,这在国际政治上的影响也受人关注(京都气候议定书)。

“行”的问题在地理环境研究中也很重要。美国是汽车王国,两口之家常有三辆汽车,是世界消费石油最多的国家,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空气污染,如华盛顿郊区树木、草地很大,但空气质量仍较差。因此有识之士都主张发展公共交通(如轨道交通),减少私人汽车。我国近来却反其道而行之,竭力鼓励私人购车。有人估计,如中国每人有一辆汽车,全世界所产石油还不够供中国一国需用。这是我国交通地理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二、钱学森的学说及对地理学的重视

钱学森院士从世界科学的高度,早已确认综合性科学的重要性。前几年,他提出地球表面各圈层,包括陆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及人类圈的相互作用研究,建立大的地理科学系统。因此,他很重视以综合研究为核心的地理学,前几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建立地理科学学院,钱老亲笔题写院名,现挂在该院大楼的门口。这生动地证明地理学的重要性及有巨大发展前景。

21世纪地理科学的发展必须创新。钱老的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要求应用新技术、定量化。因此,地理科学家必须熟识遥感,GIS、数学模型等技术,为我所用。在这里,创新的空间是广阔的。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原来只包括各门自然科学,后来逐渐认识到离开人类活动,许多全球变化现象就难以理解,因此IGBP后来就请国际人文研究计划(IHDP)合作,研究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实际上,这就是人地关系的一种高级综合研究。最近已取得较多成果的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研究。但要与IGBP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还须作很大努力,主要是定量化问题。

钱学森院士把地理科学列为世界现代十个科学技术大部门之一。他特别强调,地理学对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就一定要在中国发展地理科学,并强调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合,在中国建设地理科学的重任寄希望于我国地理科学工作者的合作努力。应该说,钱学森院士提出的地理科学系统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明年(2003)开始执行的IGBPⅡ拟加强与合作单位IHDP等的合作,并致力研究交叉学科的问题,注重综合研究,并提出可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范围应包括过去、现在、将来。IGBPⅡ的这些“新”意见,实质上就是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具体应用。钱学森院士十几年前就提出这种学术思想,可惜我们体会不深,未能组织力量,协作攻关,以至贻误时机。现在我们应奋起直追,组织大协作,努力攻克这项国际科学界十分重视的课题。我们老一辈地理科学工作者未能完成此项任务,希望中年一代继续努力,如果仍不能完成,更希望青年一代坚持再干,我深信我国地理科学工作者不会辜负钱老对地理学界的殷切期望。

三、当前的地理学问题和任务

现在,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尚面临着新的困境。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北大和南大都取消了地理系,而用城市等来替代。南大最近有人提出建城市学院替代地理系,经我据理力争,学校领导才考虑改设地理科学学院,现正在研究落实。还有人主张地理系可并入地质系,我认为此举更加不妥,应予反对。当年浙大扩大范围时,校领导也曾考虑要把地理系并入地质系,经我上书浙大校长说明情况,地理系才得以保留。以上种种都说明社会上对地理学极不了解。所以,我们对地理学重要性的宣传必须加强。

钱学森院士所说几个圈层大综合是高级综合。当前我们可就力所能及先从低级综合做起。例如IGBP有一个核心研究计划叫海岸带陆海交互作用(LOICZ)。该计划研究世界河流的过去泥沙通量,要求定量。最近,我综合研究黄土高原的多学科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提出15万年以来黄河总输沙量为7000亿吨,其中最近1000年的输沙量为9600亿吨。这虽然是一个初步综合研究的成果,有待继续加深,但它是15万年以来黄河输沙量的第一个数字,因而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赞许,这个例子说明,在未具备高级综合条件时,先进行初级综合,也是有意义的。

地理科学工作者知识比较全面,并有初级综合能力,应为国家当前重大建设问题献计献策,使社会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的作用。如西部大开发,包括地域很广,地理环境差别很大,笼统地谈西部大开发是没有意义的。从地域差异来看,至少可分两大块:①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②西南云南、贵州、广西。两块间的四川则已是发达地区,现在问题只是加速发展。西北区大开发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水资源问题,没有水,什么建设、开发都谈不上。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应善于利用。西北区诸省除新疆外,大都在黄河流域,它们的大开发与黄河的整治息息相关,而黄河整治也是关系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大事,我们地理科学工作者对黄河整治献计献策,也就是对西北大开发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常说黄河之害在于多沙。实际上,黄河是既多沙,又少水,而少水尤为主要矛盾。因为黄河的来水量极少,而用水量却不断增加。主要是生态用水大大增加。近来黄土高原普遍推行还林、还草,除少数环境特别优良的地区外,还林、还草都需用水,特别是还林,不但种树苗须有水浇灌才能活,活了后仍需经常浇灌,才能生长良好,否则就逐渐枯萎,成为“老头树”。浇灌林、草所需的水主要来自黄河及其支流。黄河沿岸一些大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扩大绿化面积,用水大部也取自黄河。如最近兰州市绿化北山和南山,提黄河水浇灌树木、草地等。西气东送,陕北气田大开发,需水大部仰给于黄河。此外,沿河工业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也需多用黄河淡水。因此,目前黄河水资源的突出问题是因气候变旱,上游来水量较前减少,而用水量却不断较前增加。即使黄河年输沙量能减少5亿吨,仍有11亿吨,还是很大数字,没有充足的水,下游河床仍会淤积抬高。今年7月小浪底水库调沙调水,把6600多万吨泥沙冲入海中,这当然是好事。但仍未解决缺水问题,今年山东仍然旱情严重。从地理学角度来看,解决此问题的措施应多管齐下。

(1)上游大水库的运作方式,从以发电为主,改为向下游输水为主。

(2)南水北调,可改调水为调电,供给黄河上游地区用电需要。

(3)从淮河上游调水入东平湖至黄河下游,增加黄河下游水量。

(4)在农、工、城市等部门,大力推广节约用水,这方面有很大潜力。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推广收集和储集天然降水和径流。

(5)西电东送是一项伟大工程,送电应以火电为主,中科院报告中有人主张将黄河上游大水库所发出的水电输往东部,是不恰当的。

(6)黄土高原还林还草,应按需水量来定还林草的面积。有些地区应广用沙棘等耐早灌木来代替林、草。

最后,还有两点应当注意:

(1)地理科学工作者在进行研究时,常应用一些现代化手段,包括钻孔、古地磁定年以及遥感、GIS等。这些手段对许多学科研究都应用过。我们不能因为打了钻,研究钻孔岩心(沉积物)就认为自己在做地质工作,是地质工作者,不是地理工作者了。

(2)地理科学工作者的有些项目往往也是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例如,海平面变化,地理学家在研究,海洋学家、地质学家也在研究,各学科可发挥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是学科间交叉的正常现象。因此,从事交叉学科项目研究的地理学工作者没有必要由此怀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更没有必要企图改变地理科学工作者的专业身份。

标签:;  ;  ;  ;  ;  

地理学:一门发展前景广阔的科学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