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认识论研究小组的新动向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认识论研究小组的新动向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动态分析课题组——认识论研究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论文,新趋势论文,认识论论文,课题组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实践的需求与认识论研究反差悬殊

实践认识论范式建构:须进一步合理与完善

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我国当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以此为契机, 认识论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重心,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长期 居于领先地位。

最近20多年来,我国认识论研究在从基本范畴、命题、原理到研究领域、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认识论研究的深化,揭示了从“主体”出发理解主 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选择、反思、建 构等作用,使“能动的反映论”获得了较为真实的“能动性”。

认识论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突破口,而它的进一步发展则以马克思主义 哲学整体研究的深化为前提。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研究水平的制约,我国认识论研究 的进展仍是有限的。与当代实践、当代社会文化的新发展以及现实生活对认识论的需求 相比,它非但不是已经领先,相反却仍然相当滞后。这突出表现在:学科错位、范式落 后、功能钝化,仍然困扰和制约着中国的认识论研究。在传统教科书哲学体系中,认识 论是“两大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 识论、历史观)中的一部分。这种以被抽象理解的物质观作为基础,脱离了人的实践活 动并与存在论(历史观)、价值论、评价论等相割裂的认识论,其实只是一种早已被马克 思批判和超越了的“抽象认识论”。许多学者尽管痛感这种“认识论”是对马克思哲学 的肢解、曲解或背离,却难以彻底摆脱教科书哲学体系的桎梏。同时,由于对现实生活 的反思、批判和规范缺乏力度,认识论主要仍是哲学圈内的“自言自语”,其社会功能 仍未获得充分发挥。不仅如此,近年来,认知心理学、思维科学等新兴科学的兴起,使 认识论的传统领地不断被挤占,认识论似乎越来越难有“容身之地”。有人甚至断言: 认识论已经终结或死亡。值此中国哲学研究日趋繁荣之际,认识论研究却似乎由中心滑 到了“边缘”,我们甚至需要为认识论存在的必要性、合法性作出申辩。

当然,终结、死亡的只是那种“抽象认识论”,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会获得 新生。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正呈现出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内在契合、互动 发展的态势,认识论研究也由此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并呈现出如下新的发展态势:一 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研究相互促进,认识论学科定位将趋于合理;二是强化对 当代实践、当代文化反思和批判的力度,认识论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将进一步增强; 三是进一步突破知识论哲学的狭隘视界,认识论范式转换进程将会加速。而后者尤其具 有关键意义。可以预见,随着人们以多种视角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研究, 认识论研究必将继续在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和层次上展开。但无论如何,彻底摆脱知识 论哲学的桎梏,走向实践—认识论,应当是促进认识论范式转换的主要思路。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领域诚然是广泛的,它既关注人们对于事实的认知活 动和真理问题,也关注事实的价值、意义及其评价和理解问题。不过,作为实践的唯物 主义之认识论,它不再把认识视为外在于实践的、孤立的认知—信息处理过程,而是把 认识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自我生成过程;它的根本使命也不是以发生学等方式 探讨认识的起源和本质,而是要达到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总体的自我意识,实现人的自 我认知、自我理解和自我超越。这种新认识论遵循实践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突破了科 学认识论、知识论等传统认识论的狭隘视界,它在实质上是一种实践—认识论(合理形 态的社会认识论)。当今,实践—认识论仍然不失为先进的认识论范式。以科学的实践 观为基础,确立并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研究认识问题,更加自觉地把认识论与存在论( 历史观)、价值论、评价论、决策论、方法论等内在结合起来,进一步合理地建构和完 善实践—认识论,乃是当前实现认识论范式合理转换的基本途径。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认识论研究小组的新动向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