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药房 浙江 嘉兴 嘉善县 314100
摘要:在我国,临床较为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抗真菌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等。对于抗菌药物来说,给药时间不同,药效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若是给药时间不合理,则有可能出现无法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或者用药过量而导致不良反应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给药时间的重视,确保给药时间的合理性。本文中,笔者主要对这些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最佳给药时间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并对临床合理联合用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给药间隔;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时候,用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的合理性,是确保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基于这样的原因,必须加强对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的重视与研究[1],明确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最佳给药间隔时间,以实现临床合理用药。
1.抗真菌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
抗真菌类药物中,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主要包括咪唑类药物、氟胞嘧啶类药物以及多烯类药物等,属于时间依赖性药。其中,氟胞嘧啶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是一天2~3次,原因在于其半衰期较短;咪唑类药物与氟胞嘧啶类药物相比,半衰期相对较长,通常在3个小时至4个小时血药浓度便可达到高峰,且AUC/MIC在20以上,因此,可以选择单次给药法,也就是一天1次。
2.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
站在药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大环内酯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在机体内产生的代谢差异相对来说较大。因此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给药时间、给药间隔,不能根据单一指标进行评估。可以根据抗菌后效应(PAE)、半衰期的不同,来判断最佳给药方法以及最佳给药时间[2]。对于半衰期相对较短,低于2个小时的药物,如乙酰螺旋霉、红霉素等,通常情况下是一天3~4次;而对于半衰期相对较长,且血药浓度可产生叠加抗菌后效应(PAE)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等,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单次给药法,也就是一天1次。
3.β-内酰胺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
β-内酰胺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为了使药物起到理想的抗菌性效果,应确保其血药浓度始终超过最弱抗菌浓度。但是,当β-内酰胺类药物的血药浓度是抗菌最弱浓度的5倍至6倍的时候,其抗菌能力将会达到饱和状态,从而无法发挥其最优抗菌作用。因此,β-内酰胺类药物药效得以充分发挥的最佳用药时间便是药物浓度大于抗菌最弱浓度所用的时间。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来说,若是半衰期较短,且无明显的抗菌后效应,则需要将日剂量分次给药,若是确保在给药间隔时间内,该药的血药浓度有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的时间维持在抗菌最弱浓度以上,适当增加接触时间,则其抗菌活性最强,抗菌效果最优、细菌耐药率最低。半衰期在2个小时之下的β-内酰胺类药物,例如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往往需要多次用药,通常情况下是一天3~4次;而对于半衰期在2个小时之上,或者是抗菌后效应(PAE)较长的β-内酰胺类药物,例如头孢曲松,可适当减少给药次数,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单次给药法,也就是一天1次。
4.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
喹诺酮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药,血药浓度与药物作用呈正比,也就是说,血药浓度越高,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效果越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因为大部分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后效应(PAE)较长,且抗菌后效应(PAE)与其浓度值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高浓度也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不适合大剂量使用,必须严格控制用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较为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中,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疾病、肠胃炎疾病,通常情况下是一天1~2次;司帕沙星、氧氟沙星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成人结核等疾病,通常情况下也是一天1~2次。
5.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
氨基糖苷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相同,也属于浓度依赖性药,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抗菌后效应(PAE)较长。相关研究指出,氨基糖苷类药物单次给药之后,可以得到日剂量多次给药的峰浓度,从而使峰浓度、MIC比值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准[3]。与此同时,采用单次给药法,能够有效避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首过效应,也有利于缩短致病菌、药物之间的接触时间,从而有利于减低药物的耐药性。除此之外,氨基糖苷类药物给药后,会产生较强的肾毒性、耳毒性。因此,在不断持续静脉滴注或一天多次给药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使药物在体内发生蓄积,进而导致机体发生中毒反应。基于这样的原因,氨基糖苷类药物通常应选择单次给药法,也就是一天1次。
6.其他药物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抗菌药物类型之外,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还有甲硝唑、克林霉素以及万古霉素等,这些药物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如下:第一,甲硝唑,其属于浓度依赖性药,抗菌后效应(PAE)相对来说较短。因此,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适宜每天多次用药,若给药途径为口服,则其最佳用药时间为一天3次,若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则其最佳用药时间是每隔8个小时或12个小时给药1次[4]。第二,克林霉素,其属于时间依赖性药,抗菌后效应(PAE)相对来说较短,半衰期相对较短,一般为2.4个小时至3个小时。因此,其最佳用药时间一般是一天3~4次。第三,万古霉素,站在药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其属于时间依赖性药,抗菌后效应(PAE)相对来说较长,半衰期相对较长,一般为4个小时至11个小时。因此,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适当延长给药时间、给药间隔,可以选择静脉滴注的给药途径,最佳用药时间一般是每隔6个小时或每隔12个小时给药1次。
7.临床合理联合用药
对抗菌药物进行联合应用的时候,应提前进行药敏试验,对给药合理性进行评估。通常来说,相比较于单独给药,联合用药的抗菌后效应(PAE)相对来说较长,同时,抗菌后效应(PAE)具有相加、协同的作用。因此,联合用药时,应降低单剂剂量,并要适当延长给药时间、给药间隔[5]。例如,在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的时候,应适当降低氨基糖苷类药的单日剂量。再例如,在联合应用环丙沙星、磷霉素的时候,由于磷霉素可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良好的抗菌后效应(PAE),同时对大肠埃希菌的浓度依赖性较为明显,药物浓度大于4MIC的时候,两药会产生相加作用,因此,需要适当延长给药时间、给药间隔。
8.结论
本文中,根据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后效应(PAE)或者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K/PD)的不同,最终评估出了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最佳给药间隔时间。以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最佳给药间隔时间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临床用药方案,对降低抗菌药物的赖药性以及毒性、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松英.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79):63-64.
[2]李冬云.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J]. 中国医药指南,2016,(02):296-297.
[3]庄瑞丰.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 中国处方药,2015,(02):19-20.
[4]崔红.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7):396-397.
[5]李爱兰.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2):25+27.
论文作者:金晶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给药论文; 药物论文; 时间论文; 类药物论文; 浓度论文; 半衰期论文; 糖苷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上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