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中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实的需要:发挥指导作用
我们正处在世纪更迭的社会大变动和大转折的时代。现实世界,时代主题的变换,高新科技的发展、改革开放涌现的时代潮流和汇入时代潮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发展,都日益突出了思维方式现代化转型的紧迫性。
人们从来都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去认识、把握和改造自己同对象世界的关系。思维方式的优劣新陈,限制着人们的眼界和视角,规定着和制导着人们的认识范围和关注重点、思维走势和思维程序,最终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对对象世界的把握深度、广度和正确程度,影响着、制约着对对象世界改造的力度、过程、发展方向和实际效果。思维方式的确立和更新,既根源于社会实践的整体运动和实际发展,同时又限定着社会实践的整体运动和实际发展。传统思维方式作为既定的思维已经滞后于、阻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整体运动和实际发展,必须实现现代化的转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是一个扭转单个思维主体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致思趋势和价值取向的过程。这种扭转绝不是依靠上级的指令,一般的宣传鼓动或发动几次群众运动就能解决的,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自我学习、教育和训练。
思维方式是人们反映、理解、把握对象世界的思维活动样式。思维方式的构造丰富而复杂,主要包括:关于人与世界整体关系的一般思维层次;关于人与世界某个或几个领域关系的特殊思维层次;关于人与世界具体关系的个别思维层次。其中,关于人与世界整体关系的一般思维是思维方式的最高层次,人们对于自己与世界的广泛而繁杂多样关系的把握的性质、水平和状况都受它的制约。这个层次正是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交结点。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人与世界整体关系的一般思维的理论体系,总是能够自觉不自觉地浸进这个最高层次,并通过这个层次发挥支配整个思维方式,从而支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不同的哲学发挥着不同的支配作用,带来不同的效率和效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研究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结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揭示人与世界之间真、善、美相统一的最高原则的理论形态。它不仅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科学认识的结晶,而且是人类,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意愿和追求的精神精髓。因此,它完全能够被广大劳动群众所接受,内化为思维方式的一般思维层次,通过对思维方式的审视、校正、加固、拓宽、优化或催发改造、转型和更新,发挥着统摄广大劳动群众现实地展开自己与对象世界关系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威力已经和正在继续凸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现实运动的历史进程中。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和拓深,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这就是: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传统的经验型的小生产向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化大生产的转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正在形成。半僵化的实践模式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实践模式的转变,引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历史性的转变,显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批判的革命意义,映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追求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种批判的革命意义和追求与创新的时代精神要求更新既存的思维方式,用现代思维方式统摄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而在历史性转变的强烈振荡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也都相应地发生了种种不同基质的嬗变。其中,新旧思维方式的冲突与撞击,即开拓性的思维同封闭性的思维的冲突与撞击,多向多维的思维同单向一维的思维的冲突与撞击,动态的思维同静态的思维的冲突与撞击,便是这种嬗变的主流。这种冲突与撞击,表明了人们的观察与思考正在潜意识地、下意识地或有意识地挣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向现代的思维方式转型。与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息息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应该并能够同这变化了的现实思维空间接触并相互作用,在促使人们自觉地、理性地接受现代思维方式,推进思维方式送旧迎新的进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
作用之一:理性审视的尺度
通过对思维方式的理性审视作用,揭示其更新的历史必然性,提高转型的自觉性。审视就是评价。审视的实质是确定现存思维方式的性质和作用,揭示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发展趋势,促成思维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审视的过程是解剖和分析非科学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了解、掌握和接受科学的、合理的思维方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方法论。它用彻底的发展观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不承认世界上有什么永恒不变的状态,不承认世界上有什么永恒不变的真理。这种批判的革命的本性同历史性转变的批判的革命的意义相一致。这就决定了它能够为人们提供审视的尺度,指导并促成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在它看来,任何思维方式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都有其客观实在的基础。一定历史阶段上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是合理的。它的特点、作用和命运取决于它所赖以生存的特定历史过程。没有永恒不变的思维方式。人们通过实践,不断改变着现实生活条件,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当一种思维方式对于已经变化了的对象和发展了的认识能力显得过于狭窄时,它或早或迟要发生变化,为适合新的实践需要的思维方式所取代。
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反映着僵化半僵化的社会生活整体运动,遗印着小生产思维规范和习惯的传统思维方式,拒绝同周围世界发生联系,习惯于在狭小的生活空间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漠视现实的变化,习惯于用历史、传统来规范现实,凭过去的经验来判断和应付发展着的现在和未来,这种封闭性的思维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即现代社会实践不断开拓的本性相背离的;它把政治原则看得高于一切,用阶级斗争、行政命令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要求“一切统一口径”,思想整齐划一,它只重视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和把握,忽视对事物的定量研究和规定,因而对事物的评判,往往仅看姓“资”还是姓“社”,不看实际的社会效益。这种单向一维的思维是与现代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多重复杂性相背离的;它只对事物做静态的扫描,否认事物的运动,机械地照章办事。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这种静态性的思维是与现代社会实践的辩证运动性相背离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单向一维性和静态性已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思维惰力,对现实世界,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抗变性。这种抗变性已严重地扼杀着思维的主动创造性,窒息了思维的活力。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它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必然要被现代化思维方式所代替。
现代化思维方式是一种开放的、多向多维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它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化大生产,以全方位开放和全面改革的客观要求为依托,以唯物辩证法为最高思维层次的思维方式。它能以开阔的视野考察问题,对事物既能作纵向比较,也能作横向比较;它能以多棱角、多层次、多变量的理性眼光,分析和辐射现代生活实践的“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中介性、结构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在多样性统一中把握事物;它能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来调整思维程序、思维方向和优化思维结构,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活实践的整体运动和实际发展。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是同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的开拓性、联系多重系统性和辩证运动性相一致的。它能够为广大社会主义建设者们所吸纳,用于统摄自己的探索活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前进。
作用之二:转型的定向仪
通过对思维角度转换的定向作用,指明实现思维方式现代化转型的基本途径。思维方式的转型是一个错综复杂、往返曲折的流程。如何避免陷入歧途,沿着正确方向演进,这始终是转型能否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思维方式转型问题,本质上属于哲学问题,不管人们采取什么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的哲学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是被实践证明了高屋建瓴、观通全局、察知未来的“质谱仪”、“指示器”。它的唯物辩证的本性决定它能及时反映自己时代的要求,预测时代的发展大趋势,因而它能够为确定正确的转型方向提供整体的宏观思路,指明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
它认为,思维方式的转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随着时代的步伐和实践的呼声转换思维的角度。转型的过程,就是扭转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维角度的过程。转型的目标,一方面是使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真理性,一方面是推出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创造新的事物。
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其发展需要看,邓小平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论断,既是新时期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现代化思维角度,又是实现思维方式现代化转型的基本道路。
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确定以未来为方向的思维角度是转型的出发点。任何事物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有未来的萌芽。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就是要求在思考问题时,既要明确中国的历史方位,又要用未来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战略的观点观察并指导现在,避免短期行为,树立远大目标,促使思维脚踏实地地由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探进。
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确定以世界为方向的思维角度,这是转型的着力点。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也离不开世界。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就是要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进程中敢于、善于直面迅速发展的现实,进行横向比较,即同周边国家、发达国家相比较,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先进与落后,增强自信,激发改变落后的主体精神;敢于、善于把自己的思考视角纳入到当代人类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广阔的世界文化背景中,在与各种科学的、非科学的、伪科学的甚至是反科学的思潮、流派和观点的比较和论战中,增加思维的厚度、拓宽思维的空间,促进思维达到最佳化。
立足于现实,面向现代化,确定以现代化为方向的思维角度,是转型的落脚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思维方式的转型就是为了快速地、健康地实现这个目标。立足于现实,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正视中国的现状,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思维去理解、掌握实现四化的伟大意义,树立为之而奋斗的信念。为此,就要具备改革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破除习惯势力,甩掉主观偏见,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就要具备科学意识,尊重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就要树立创业意识,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造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造就具有现代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个面向”是立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现实状况,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开放性和批判性本质建立起来的自觉意识。它已经在而且必将继续在促使人们自觉地、理性地接受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推进思维方式的转型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