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01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论文,年中论文,形势分析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1—3季度,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1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8.2%,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止跌回升的态势。国民经济运行扭转了连续七年增速下降的局面,出现了重大转机。主要原因一是中央政府连续三年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二是国际环境的好转导致外需出现明显增长。但总的来看,当前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解决,依靠市场供求本身内在关系改善而引起经济回升的力量还比较脆弱,因此,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还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对当前经济回升的估计不宜过于乐观。
一、2000年国民经济运行出现重大转折,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初步预测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92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按现行汇率折算,合10783亿美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人均GDP也达到了849美元,基本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在经济总量实现跨越的同时,经济运行内在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1、经济增长速度扭转了持续下滑的势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大为提高
1996年底,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后,经济增长速度进入适度增长区间,但是由于受1997年年中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明显萎缩。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至1999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七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约一个百分点。尽管从1998年年初开始中央就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但1999年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处于下滑之中,GDP增幅达到了7.1%的较低水平。2000年随着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累积效应的逐步释放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明显好转,国民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达8.3%左右,一举扭转了增速连续下滑的态势。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1月—9月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3%的较高水平,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库存的增长明显低于生产的增长;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0.8%。其中,增值税、进口税收和证券交易印花税分别增长22.4%、45.4%和82%。
在经济总量趋于扩张的同时,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也大为加强。扣除季节因素后折年率计算,前9个月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在10.5%—12%之间,高低落差不超过2个百分点,这种平稳运行的格局是历史上少有的。前3季度GDP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1%、8.3%和8.2%,预计第4季度GDP的增长速度为8.4%左右,也同样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改变了过去经济景气恢复初期需求急剧扩张的状况,这表明我国经济已基本克服亚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重新进入适度增长区间。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企业效益有所提高
今年以来,国家通过加快企业重组、实行债转股和增加技术改造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扭亏增盈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经营状况持续好转。前8个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2.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8个点,是1992年以来的最高值。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去年盈利超过历史水平的基础上,今年前3个季度预算内工业企业的实现利润2418.4亿元,同比增长106.5%,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4.4%。在经济效益有所改善的同时,生产结构调整也有所进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全国工业的平均增长水平,1月—9月,光通讯设备、传真机、程控交换机、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工仪器仪表和移动通讯设备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4.9%、49%、33.8%、51.5%、67.6%和15.2%,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呈“两增(油料、蔬菜)、两减(粮食、糖料)、一平(棉花)”的特点。其中粮食面积比去年减少约6000万亩。在总面积减少的同时,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得到扩大,如:优质早稻面积约占早稻总面积的50%。全年预计粮食减产900亿斤左右,减产约9%,其中约1/3是受主动调减播种面积的影响。在区域结构方面,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畜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牛、羊肉和鸡肉产量增长较快,水产养殖业发展势头较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3、三大需求齐头并举,共同推动经济平稳回升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发展形势比预料的好,在需求方面改变了过去单独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呈现投资、消费与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加快,前三个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完成13470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8个百分点。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1%、25%,基本建设投资增长8.1%。初步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达到334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增长速度加快7个百分点,投资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民间投资需求不振的局面初步有所扭转,增长速度预计将由上年的3%提高到今年的8%左右。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并在去年4季度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之后,我国消费需求开始呈现回升势头。1—3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336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城市销售快于农村,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7%,农村增长8.5%。受假日经济的影响,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餐饮业继续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8.1%。初步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3418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增长速度比去年提高1.8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将由上年的1/3左右提高到约45%。
受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强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以及对部分国有外贸企业返还所得税扩充资本金等政策因素的影响,随着国际经济的全面复苏及周边国家经济的好转,今年我国出口需求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1—3季度,我国出口总额达1823亿美元,增长33.1%,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初步预计全年我国出口总额将达到2495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8%,外贸需求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测算,全年外贸需求的快速增长将推动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增长25%左右,使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左右。
4、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1—3季度,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金融机构贷款总量持续增加,狭义货币(M1)余额为506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8%,广义(M2)余额为1304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4%,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基本适应了当前经济景气回升的要求,货币的流动性有所提高。受今年以来企业景气状况持续好转的影响,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增加较多,1月—9月全部金融机构货款增加968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2678亿元。基本上满足了企业正常生产与流通的货币需要。在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信贷投放、向股市分流较多的情况下,1月—9月份货币投放43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投放612亿元,货币流通状况总体正常。初步预计,年末狭义货币(M1)余额将达到55508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广义货币(M2)余额将达到136084亿元,同比增长13.5%,货币流动性由上年的39%提高到41%,货币的流动性出现止跌回升的势头,整个货币供应的增长继续快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考虑到国民经济货币化程度加深和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因素之后,当前货币供应总量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增长的要求,体现了中央银行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目的。
1月—9月利用外资合同金额同比增长32.3%。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60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54亿美元。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大体维持在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四季度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外商投资开始出现恢复,一方面说明它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预期比较乐观;另一方面说明外商对中国加入WTO寄予了较高期望,外资有进一步在中国内地扩大投资的信心。
5、通货紧缩状况得到缓解,但出现通胀的危险还不大
今年前3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0.2%,而去年同期为-1.6%,居民消费价格自今年年初转负为正以来,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低水平上,说明当前由市场供求关系本身所影响的物价上涨的压力并不大,服务类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政策调价的影响较大。另外,原油价格的上涨影响生产资料、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多,从成本方面对物价的上升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从消费价格指数来看,价格上涨较多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燃料、书报杂志、居民住房、水产品、医疗保健服务、学杂费及其它服务项目上;粮食食品、蛋类、肉禽等核心消费品价格指数,虽然出现回升,但价格绝对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处于下降状态。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上升,三季度上涨4%,比二季度和一季度分别高出1.3和3个百分点。建筑类材料、石油及其制品、有色金属等价格的上涨有国内投资需求趋旺拉动的原因,但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所至,属于输入型物价上涨。未来一段时间,只要国际经济环境不再出现急剧的变化,物价总体水平仍将维持在一个较低的上涨范围内。初步预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达到0.3%,扭转了持续近三年的通货紧缩局面。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预计为-1.5%,比去年的-3%有较大程度回升。
当前的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这些积极变化充分表明,我国已经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这是由于近三年来,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增加消费,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的结果。具体来讲:第一,由中央财政向国家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并连续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增加国债项目的信贷投放,对促进投资回升、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在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去年较大幅度地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努力做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从多方面减轻农民负担。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居民的心理预期,增强了即期消费能力。同时,通过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和增加节假日天数,促进了教育、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形成。第三,国家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完善加工贸易管理和扩大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抓住国际经贸环境明显改善的有利时机,努力增加出口,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使当前国民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
以上都是经济景气止跌回升的标志,但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使得止跌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这些问题决定了对目前的回升态势不能过于乐观。
1、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和维持农村稳定十分不利
今年前三个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00元,同比增长2.5%,初步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增长2.8%,这一增长速度是90年代以来最低的水平。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粮食出现了低水平、低层次上的供大于求,这种相对过剩导致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是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乡镇一级机构臃肿,农民不堪重负。另外,进入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在体制上与产业结构上的一系列弊端开始暴露出来,乡企多以制造业为主,而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制造业领域开始进入买方市场,乡镇企业由于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技术开发力量不足,在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一大批乡镇企业陷入困境,影响了农民种植业以外收入的增长。同时,国有企业改制,使城镇下岗工人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产生了“挤出效应”。
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对下降,导致农村消费品市场需求不振,农村消费品市场占全国的份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6%左右下降到1999年的38%,预计今年将继续下降到36%左右。农民收入的低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全面启动,同时,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过低,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形成了比较大的压力。应该看到,今年农民收入的增幅继续下降,其中一部分粮食主产区、中西部部分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的绝对水平也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这一问题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不利于结构调整深化与产业水平升级
1996年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以来,在经济循环的衰退期应该淘汰的一部分生产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淘汰。在国有企业的改制中,为了避免因大量职工下岗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对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我们多采取兼并、重组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而较少使用破产的办法,使一批技术层次低、设备陈旧、产品没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退出市场。这样,一旦经济进入复苏期,当社会有效需求开始扩张的时候,这部分企业又开始向市场提供供给能力,使得供求总量关系难以出现根本变化,同时也使产业结构的调整难以顺利进行,影响了整体产业水平的升级换代,同时也影响了国有企业竞争能力的全面提高。
当前应该抓住经济回升的有利时机,按照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部署,抓紧落实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实际上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的地区和部门就业的矛盾也更加突出,预计今年全年下岗职工总数将达到1200万人,其中约有700万人可以再就业或办理正常离退休手续,新增下岗职工约500多万人,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其中,以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形势最为严重。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就业的压力相对较小,这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越早就越能争取主动。
3、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有待于进一步激活
当前经济景气的短期波动主要还是政府主导与外需拉动的结果,靠市场内在供求关系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的力量相对还比较脆弱,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政策传导的结果。因而当前经济运行中所体现出来的亮点,还不能说是趋势性的,出口、消费和生产方面的回升都表现出这种特点。首先,消费需求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启动,50周年大庆提高居民收入之后消费需求开始升温,现在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增长速度,这种影响会持续到今年第三季度。如果今年没有新的收入政策措施出台,可以判断消费需求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肯定要下来,这个判断是基于统计技术作出的,是受统计上翘尾因素的影响。其次,今年投资需求的回升也主要是受政府主导的。自去年9月份投资出现零增长以后,国务院在去年第四季度再一次加大了增发国债的力度,果断将一部分2000年的国债额度提前到去年安排,所以投资的增长速度自去年9月份后又呈现上升态势,从去年9月份的零开始一直回升到今年9月的13.8%。但如果没有后续资金,民间投资仍不跟进,整个投资增长的政府主导特征就不会变。第三,出口需求的高速增长一是受前两年基数低的影响,二是受世界经济景气显著恢复的拉动,随着去年四季度基数的抬高,出口的增长速度会逐步回落。明年世界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投资的增长速度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因此,当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下去,但影响未来经济反弹的力度不会很强。
目前我国经济从总体上看,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加速转轨过程中,有一些属于中长期的深层次问题正在逐步暴露出来。如投融资体制不适应市场化要求、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金融体系中的不良贷款仍在增加,使潜在的金融风险还在逐渐累积;地区之间、居民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而这种扩大并不是在完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引发较多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难度加大、时间拖长,人浮于事、机构臃肿、行政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部分地区与行业之间的垄断壁垒还没有被完全拆除,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充分的市场自由竞争。这些中长期问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但是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努力使这些问题不至于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2001年中国经济的初步展望
2001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既面临着机遇也有着严峻的挑战。从有利因素方面看,一是中国政府通过持续三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积累了一套治理通货紧缩的经验,对通货紧缩的危害上下都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中央政府最近宣布在2001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进一步扩大内需、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无疑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如不出意外,中国将于2001年初加入WTO。无论是从促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还是从促进经济发展来看,加入WTO都将弊大于利,尤其是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壁垒和实行微观企业自由化方面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来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将在短期内通过外商投资的增加和出口配额的扩大来刺激经济景气的回升。三是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将维持较快增长的格局。最近,联合国经社事务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合组织(OECD)等都对世界经济与贸易形势作出了谨慎乐观的预测,预计2001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将达到3.6%,虽然比2000年的4.1%有所下降,但仍高于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平均增幅。欧盟与日本的经济正处于加速复苏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美国经济“软着陆”所带来的世界经济需求不足的问题。四是以IT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一场新经济革命,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的结合起来,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就必定能实现赶超战略,从而使我国的经济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时期。五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实施阶段,中央和地方的各项优惠政策将吸引更多的外商和东部地区的部分资金到西部投资,从而有利于促进西部经济加快增长。
当然,在2001年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是由于国际能源与部分原材料价格在2000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使我国的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出现较大幅度上扬,带动整体生产资料价格出现较强反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二是随着结构转换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加速推进,2001年下岗职工的人数还会出现大幅度的上升,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处理不好将会形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三是虽然农业结构调整在局部地区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主要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农民收入增幅可能还会继续下降,中西部部分地区的农民生活困难,有可能成为局部地区不稳定的隐患。
现在来看,2001年也存在着的一些不确定因素。首先,是农业生产的气候环境问题,今年的大旱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明年的天气状况与灾害程度如何将决定农业的收成。其次,美国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软着陆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今年二季度以来美国的股市开始进入调整,但美国货币当局仍然认为当前的股市还存在着一定的泡沫成份,如果美国的股市继续下跌势必影响美国居民的消费支出,而目前美国已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居民消费需求的萎缩势必影响我对美出口的增长。第三,国际原油价格能否尽快稳定下来还有待于观察,虽然石油价格上涨给出口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同时,它不但使西方国家增加了进口开支,也使许多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从而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并可能导致全球通胀和利率上升,第四,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能再次经受考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收支以及主要货币汇率特别是欧元与美元汇率之间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状况,有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或衰退。欧洲中央银行连续提高利率虽然有利于稳定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但对欧元区投资活动与经济增长将产生负面影响。
总体上看,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会保持相对平稳,除了供求关系将保持基本平衡外,统计方法的调整将强化CPI收缩的趋势。因为从2001年起汽车、住房、电脑、通讯服务等项目在CPI统计中的权重将加大,而这些项目的价格长期看存在下降趋势。这种特点将减少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阻力,从而保证宏观政策环境的相对宽松。
按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不同,我们设计了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个方案,并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测算,在各个方案中,农业都按中等收入年景考虑。
方案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7.5%,增长速度与2000年相比略有回落。在此方案下,主要是考虑连续三年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财政支出对债务收入的依存度过高,2001年增发国债的力度有所减弱,预计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从1500亿元减少到1000亿元,从而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从今年的12.2%回落到9%左右,相应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从9.8%回落到9%。该方案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压力,物价仍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处于小幅扬升的态势,预计2001年上涨0.8%,与今年的0.3%相比略有回升。该方案较好地兼顾了经济增长与稳定的平衡关系,使国民经济处于较高增长而无明显通货膨胀的状况,其不足之处在于从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看,比2000年的增长又有所回落,企业及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将下降,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未有明显改观,就业的压力持续加大。
方案二,GDP增长速度达到8.5%,与2000年相比增幅略有提高,较好地保持了经济增长的连续性。此方案下要求当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600亿元左右,力度有所加大,通过国债建设项目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稳步增长,投资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预计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5%,增速有所加快;该方案同时要求在省、地一级机构改革完成以后,再一次较大幅度地提高国家公务人员的工资和低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障水平,使居民收入水平增幅下降的局面有所改观,相应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可达到10%左右。此方案下,国民经济呈现良好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物价总水平虽然有所反弹,但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为2.3%,处于可控制的通货膨胀范围内。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关系处于较好状态,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
方案三,GDP增长速度达到9%,增幅较2000年有明显提高,但同时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物价上涨构成较大压力。此方案下,要求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达到2000亿元左右,同时增加公务人员工资与提高低收入者社会保障水平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不能晚于二季度。投资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加快增长的主要力量,初步测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5%左右,与2000年相比增速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受收入政策调整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增速可达10.9%,消费需求出现明显回升。该方案能够维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较好地缓解就业压力加大的矛盾,但同时该方案下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存度进一步加大,中长期偿债压力开始累积,通货膨胀的风险有所增大,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达3%,与2000年相比上升较多。
综合起来看,我们比较倾向于第二方案,认为这是在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现有力度下实现起来难度和风险都较小的一个方案,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具体预测值见附表1和附表2。
四、2001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设
1、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前述分析表明,当前经济运行的趋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短期政策效应和外部环境的好转,而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如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特别是经济并未出现不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就能自动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因此,当前我们还不能放松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到今年为止,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持续3年,累计已经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去年年中增发600亿元国债,今年年初把1000亿元国债打入了财政预算,年中中央再一次果断决定增发500亿元的长期国债,这对于保持投资增长的连续性,促进当前投资需求的明显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投资增长对政府投资(特别是国债资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当前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力量不可持续,因而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国债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正在减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较低。社会投资活跃是我国每轮经济启动的重要标志,而目前还没有出现社会投资明显增长的迹象,预计全年民间投资增长8.0%,增速明显低于国有单位投资增速。投资增长单靠国有经济投资或政府投资难以形成持续增长态势,特别是目前还远没有形成有利于社会投资较快增长的机制和宏观环境;二是消费增长不稳定,新的主导型消费热点还没有形成,现有的消费格局无法支持经济增长的加速;三是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有限,国际因素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靠出口来拉动内需的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建议2001年发行1600亿元建设国债,在年初打入预算。同时进一步发挥财政收入政策的作用,一是适当提高企业利润投资折抵所得税的比例;二是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以鼓励企业更新改造投资;三是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以刺激消费需求。
2、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动态灵活调整货币政策方向与力度
2001年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做好国债建设项目的资金配套工作。加大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扩大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以进一步发挥利率在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功能,使资金向高效债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企业集中,解决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问题;鼓励在更大的范围使用商业票据,推广商业票据的贴现与转贴现业务,减少企业货款拖欠;根据目前基础货币增长缓慢的问题,央行应选择适当时机降低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存款利率,以刺激商业银行的放款积极性;进一步加大信货支农力度,改进农村信贷服务,完善小额扶贫贷款体系,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扩大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扩大债券回购交易品种和范围,完善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动作机制,允许更多有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努力使2001年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达到14.5%左右,比2000年的增长速度有所提高,以支持经济景气的持续回升和企业发展对信贷资金的正常需求。
尽管存在许多通货收缩的因素,但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粮食的大幅度减产、初级产品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回升都会对CPI的上涨产生一定压力。因此,2001年央行要密切跟踪、监测物价水平的运行状况,一旦物价上涨水平高于利率水平就应该果断采取措施,提高银行基准利率与居民的储蓄存款利率。当前人民币资产的利率水平偏低,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求的真实水平,其对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暴露出来,一是黑市市场的拆借利率持续居高不下,使非法拆借活动有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和居民的金融风险;二是美元资产的增长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今年以来在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外币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高达33.2%,增长火爆;三是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状况和提高服务效率,适当的利率浮动与竞争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能力与服务水平。
3、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选择适当时机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2001年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尽快制定农业分行业、分品种和品质的区域布局规划。使各地能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作物品种,让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化。通过宏观指导与市场调节,引导各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突出发展重点,把着力点放在增加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上。
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市场,国家应对全国性和区域性大型产地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适当扶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地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工作力度,建成一批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带动农户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应与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重点抓好新品种开发、示范、推广工作,加强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研究制定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切实可行办法,规范运作程序,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针对当前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和今年粮食减产较多的事实,国家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目前粮食市场价格出现止跌回升的趋势,政府应该引导市场粮价向合理水平回归,不要轻易动用国家储备粮食来平易市场粮价。
4、稳妥推出国有股减持计划,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国企改革创造条件
自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家股”的战略构想以来,国有股减持与公股流通提上议事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分期分批、循序渐进减持国有股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精心设计、稳步推进,以避免二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我们建议,第一步设立国有持股公司,将国家股、国家法人股拨至持股公司名下;第二步按高于每股净资产、低于三年平均每股收益的10倍向公众股股东配售,国有持股公司获得现金,国有股直接上市流通,已变现国有股市价除权;第三步国有持股公司购买或发起设立若干开放式基金或现有证券投资基金,现金回流二级市场。按此方案将会出现国家、社会公众与市场三赢的格局,国家变现一部分资产,实现了国有股的保值增值。国有股减持后所得的收益应主要用于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环境。
5、选择适当时机提高国家公务人员工资,提高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应该按照减人增效的原则,在省、地一级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之后,再一次较大幅度地提高国家公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当前国家公务人员的工资水平明显偏低,不利于提高国家行政机构的管理水平与行政效率,也留不住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低薪也不利于养廉。因此,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国家财政预算好转的状况,建议在明年二季度再一次较大幅度地提高国家公务人员的工资水平,从而带动整体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用收入政策来刺激社会消费需求的合理回升。
与此同时,按照国家、省、市和企业共同出资、分别负担的原则,大幅度提高社会低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障水平,主要是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优抚对象的收入水平,以维持他们的最低生活要求,维护社会稳定。
6、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实现企业之间的充分自由竞争,为投资需求的合理回升创造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民间投资需求启而不动,原因除了宏观上通货紧缩、企业盈利不佳等经济因素外,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行业壁垒难以打破,限制民营企业进入的规定过多,部分垄断行业对民营经济来说门槛过高,从而造成很大的制度上的不确定性。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在搞好对外开放之前,首先要切实做到对内开放,打开对不同经济成份的限制性壁垒和行政性的地区封锁,如金融、保险、电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信息服务内容提供、媒体等产业应取消对民营资本进入的限制,国家只规定统一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和各行业的管理规则,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无论是民营还是国有都应该准许登记注册。这样一方面可以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市场竞争,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民间投资需求,促使有效需求合理回升,使经济景气的复苏得以延续。
7、促进国内消费,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
进一步清理各种抑制汽车和住房消费的政策,扩大汽车与住房需求。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为整治需求过旺、物价上涨过快的问题,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一系列治理通货膨胀、抑制需求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对目前的汽车与住房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已经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也不利于国内消费需求的合理回升。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对这些政策措施予以清理。2001年出口需求的增幅将出现较大幅度滑落,应密切跟踪监测出口需求的增长态势,如有必要,可以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出口退税环节的效率,并进一步加大国有外贸企业所得税返回的力度,以保持出口需求的适度快速增长。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只要我们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强对非政府投资的鼓励和引导,同时微观上采取打破行业垄断壁垒、实现充分竞争的自由化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那么,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是可以乐观的,并可以由此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宏观上和体制上的基础。
表1:2000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结果
指标单位1999年实际数 1999年增长% 2000年预测数 2000年增长%
总人口 万人 125909.0 0.877 127042.1 0.9
GDP(现价)
亿元
81911.0 5.2 89283.0 9.0
人均GDP
元6505.6 4.3 7028.0 8.1
人均GDP 美元 785.7 4.3
848.8 8.1
GDP(90价)
亿元
44970.4 7.1 48702.9 8.3
一产(90价) 亿元6797.8 2.8 6933.8 2.0
二产(90价) 亿元
25119.3 8.1 27852.4 10.9
工业(90价) 亿元
22901.1 8.5 25501.4 11.4
建筑业(90价)亿元2174.8 4.6 2351.0 8.1
三产(90价) 亿元
12814.6 7.5 13916.7 8.6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9854.7 5.2 33497.0 12.2
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31135.0 6.8 34186.2 9.8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3606.3 11.3 4698.9 30.3
进口
亿美元
1657.0 18.2 2203.8 33.0
出口
亿美元
1949.3 6.1 2495.1 28.0
顺差
亿美元292.3291.3
财政收入亿元
11444.1 15.2 13160.7 15.0
财政支出亿元
13187.7 21.7 15957.1 21.0
财政赤字亿元1743.6
2796.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
98.6 -1.4
100.3 0.3
零售物价指数 上年=100
97.0 -3.098.5 -1.5
M0 亿元13456 20.1 15676.2 16.5
M1 亿元45837 17.7 55508.6 21.1
M2 亿元119898 14.7136084.2 13.5
表2:2001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多方案预测结果
指标单位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
预测数增长% 预测数增长% 预测数增长%
总人口 万人 128185.50.9
128185.50.9 128185.50.9
GDP(现价)
亿元
96604.18.298657.6
10.5 101336.1
13.5
人均GDP 元 7536.37.2 7696.59.5
7905.5
12.5
人均GDP 美元 910.27.2 929.59.5954.8
12.5
GDP(90价)
亿元
52355.67.552842.68.5 53086.29.0
一产(90价) 亿元7100.22.4 7107.22.5
7114.12.6
二产(90价) 亿元
30331.38.930635.8
10.1 30789.0
10.5
工业(90价) 亿元
27820.49.128101.4
10.3 28226.4
10.7
建筑业(90价)亿元2510.96.8 2534.47.8
2562.69.0
三产(90价) 亿元
14924.17.315099.68.5 15183.19.1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6511.79.037684.1
12.5 38523.1
15.0
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37262.99.037604.9
10.0 37912.5
10.9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5162.99.9 5234.9
11.4
5331.8
13.5
进口
亿美元
2468.2
12.0 2490.3
13.0
2512.3
14.0
出口
亿美元
2494.78.0 2744.6
10.0
2819.5
13.0
顺差
亿美元226.5 254.3
307.2
财政收入亿元
14476.8
10.014871.6
13.0 15266.4
16.0
财政支出亿元
17233.78.018031.5
13.0 18829.4
18.0
财政赤字亿元2756.93159.9 3563.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 100.80.8 102.32.3103.03.0
零售物价指数 上年=100
99.0
-1.0 100.50.5101.51.5
M0 亿元
17557.4
12.018027.7
15.0 18341.2
17.0
M1 亿元
63834.9
15.065222.9
17.5 67442.9
21.5
M2 亿元 153094.8
12.5
155136.0
14.0 157857.6
16.0
标签:增长速度论文; 国债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拉动增长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