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殊孩子在融合中放飞希翼论文_肖建国

让特殊孩子在融合中放飞希翼论文_肖建国

肖建国 垫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文化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8-029-02

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的最高指导原则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既是当前我国残疾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随着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的发展,作为传统隔离式教学场所的特殊教育学校必然重新定位,逐步从教学功能向综合性服务功能转型,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在积极探寻融合教育的区域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运行模式,持续地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的变革,已成为当代特教人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历史重任。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特殊儿童教育观,强调所有的儿童都是不同的,教育应当面向所有儿童,无论是健全还是残疾都应共享改革的红利和成果。垫江县“1+2”普特融合模式是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优势,两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普中有特、特中有普、以普带特、以特促普,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健全儿童与特殊儿童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和谐发展。

一、“1+2”普特融合探索实践

垫江县“1+2”普特融合模式是基于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遵循“特教特办”“办好特殊教育”“推进融合教育”的指导思想,依托县特殊教育学校和文化路小学既有普教、又有特教的自身优势,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引领,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探寻融合教育的区域模式。学校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学与活动两个方向,开展“1+2”普特融合的融合教育实践,目的在于使更多特殊学生能融入普通班级、普通学生之中,适应社会、获得社会生存技能,得到更多教育平等及社会理解、支持的机会,从而改革传统的封闭的特殊教育模式,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思想策略—普特融合

“1+2”模式:其中“1”代表“融合教育”这一个理念、一个校区、一个领导班子统筹管理进行普特学生的融合教育;“2”则分别指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所对应的两块牌子、特教和普教两类老师、普通和特殊两类学生、普教和特教课程及资源、普教与特教课堂与活动、一般教育和个别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现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大构成要素之间的多维度、多角度、多领域等的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的实践过程。

(二)构建策略—六体系

1、构建思想体系,为融合教育提供思想保障。

在全纳教育视野下,学校行政团队凝聚共识,通过专题学习、知识竞赛、网络研修、专家引领和普特结对等形式,让融合教育思想在全体教师中入脑入心,形成融合教育理念,为普特融合奠定思想基础;通过开展班级结对融合、课程融合、教学融合、活动融合等多角度、多维度的融合教育,增进普校学生和特校学生双方彼此理解、彼此尊重、彼此帮助,达到特校学生获得融入机会和普校学生主动接纳之目的;通过普校孩子的榜样示范和特校孩子的成功案例,让普特家长鲜活地感受到融合教育带给孩子品质素养、学业能力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形成支持融合教育的内在动力,做到思想上认同,行动上支持。

2、构建制度体系,为融合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是推进工作实施、实现工作效果最为强硬和更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而学校管理主要靠规范制度来达到教育的标准。在推动融合教育中,我们不断总结、修订和完善融合教育的各项制度,从特殊教育学校和文化路小学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考评、招生、学籍、评估等涉及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逐步形成了学校一系列制度体系。

3、构建师资体系,为融合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高素质的融合教育师资是顺利开展融合教育的重要前提。针对过去普校教师和特校教师身份严重分离的现状,学校先后邀请台湾东华大学特殊教育系、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等专家、教授专题讲座10余次;送派教师参加南京、南宁、乐山、成都、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地学习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0余人次;通过开展校级种子教师培养、普特教研互动,互派交流上课等形式,使普校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方法,特校教师学习普通教育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让教师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反思中都能从多方面关注和满足每个孩子的发展,从做中学、学中练、练中思、思中创,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做到以普带特,以特促普,共同提高,竭力打造一支优秀的融合教育师资团队,为普特融合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4、构建支持体系,为融合教育提供专业保障。

充分发挥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文化路小学资源教室的功能和作用,设置专职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师,积极为普校随班就读班级师生提供专业支持服务。针对特殊儿童的“接案、筛查、学科评估、准备式教育、转介访谈、随班观察、补救式教育、阶段性评估、随班就读、回流访谈”等方面进行指导,为融合教育提供专业保障,最大限度地让有潜质和更大发展空间的特殊孩子融入普校随班就读。

5、构建文化体系,为融合教育提供环境保障。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内涵所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促进“普特学生”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设立“十爱墙”“十合墙”,把“爱”和“合”植入学校文化的灵魂,让学校每堵墙壁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能传情,每个场景都在启智,形成了“以爱促合,以合育爱”的环境文化和“普特共进”的教师文化、“普特共融”的学生文化、“普特融合”的制度文化。学校利用主题班会、集体集会等形式在文化路小学普及普校学生的手语基础知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同时为听障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普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奠定基础,学校的校歌、校训、校旗、校徽都彰显融合特色,让学生天天置于平等接纳、关爱友善、温馨共融的和谐环境之中。

6、构建运行体系,为融合教育提供常态保障。

我们进行融合教育就是实现教师互动、学生共融、资源共享、全面融合的目标。通过活动融合的开展,课程融合的研究,社区融合的支持,教学教研的互补,环境文化的熏陶,考核机制的激励等工作,让融合教育全方位植根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普特融合的工作常态。

(三)行动策略--七举措

一是活动融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校升旗仪式、课间操、红领巾监督岗、大小型节日活动、各类比赛活动等共同开展,普特师生共同参与。

二是课程融合。两校的体育课、班队课、劳动课、社团活动课等课程进行统一排课,两校教师共同合作,普特学生共同参与。

三是社区融合。改革特殊教育课堂,特校课堂从传统的单一、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多元、融合的教学方式,全面实施生活化教学。对有机会、有条件、有潜质的特殊儿童通过社区融合教育的方式,进行缺陷补偿,为步入随班就读做好准备式教育。

四是“五个一”融合。即一天一次“爱心小天使”活动;一周一次班级结对活动;一月一次融合教育展示活动;一期一次融合展评汇报活动;一年一次融合达标验收活动。通过活动,以爱心润泽爱心,以生命激扬生命,以爱促合,以合育爱,形成普校学生积极接纳,特殊学生主动融入的融合环境。

五是教师融合。通过“教学相长”和“种子示范”培养融合师资。普特教师共同参加政治业务学习活动,共同参与教研活动,建立普特教师互派交流上课制度,让普校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方法,特校教师学习普通教育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以普带特,以特促普,让所有教师都获得专业发展。

六是文化融合。文化的感召对促进融合教育意义深远,学校在最醒目的操场舞台正面醒目凸显着“平等、融合、共享”办学理念,在学校走廊、墙角、操场四周、教室等地方张贴古今中外优秀残疾人挂像,名人警句、学生生活互助图片,学生学习互助图片,校歌、校训、校旗、校徽都彰显融合色彩,让学生天天置于平等接纳、关爱友善、温馨共融的和谐环境之中。

七是机制融合。学校将融合教育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之中,科学制定融合教育的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确保融合教育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二、融合教育牵动学校内涵发展

通过“1+2”普特融合的实践研究,学校展现出喜人景象:一是普校爱心班级与特教班级进行了手拉手结对,每周一次普特主题班队活动,增进了普特学生情感的相互交流,普校学生懂得接纳与关爱,形成了良好的品德;特校学生学会了融入交往与感恩汇报,获得了平等成长的发展环境。二是每天的入校监督岗检查、卫生评比以及升旗仪式,都由普特学生共同参加,平等争夺流动红旗,在校级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全校性活动,普特学生结对参与,共同练习,同台比赛,形成共同的竞争目标。三是学校的“爱心小天使”行动计划亮点纷呈,由普教班学生担任的“爱心小天使”, 在每天课后时段,到特教班级讲故事,陪游戏、辅助功课、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等,让普特学生都同时得到历练和发展。在学校“爱合”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善心、责任心,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健全人格,形成良好品质。

(一)教育观念改变

“1+2”普特融合的实践研究为特殊教育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助于特教教师与普教教师的相互交流、相互观摩及资源的共享。一是支持环境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发展空间。教师的融合教育理念对特殊学生提供了充满关爱的支持环境,并为他们参与普通班级学习、活动、沟通、交往等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二是融合环境氛围中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普特教师达成了交流互动,经验分享、教学相长的工作默契。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都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讯,特殊教育为普通教育提供了特殊儿童的教育支持和保障手段,特殊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仅适用于特殊儿童,也适用于所有儿童,如学业困难的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儿童等,都可以采用特殊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得到改善和提高;而普通教育则为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参照和借鉴,随着特殊教育实用性和生活化的课程改革,普通教育先进的教育方法为特殊教育提供了样板,使特教工作者更能理解同龄儿童的发展目标,应适时调整,满足不同层次特教学生潜能发展需要,为普特教师的专业成长留下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管理能力拓展

“1+2”融合教育模式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更深更广的研究平台,有助于管理者冲破传统管理思想和方式的束缚,形成特色鲜明的管理方案。学校的“1+2”普特融合模式,建立兼容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每个人都朝着融合教育目标奋勇前行。学校人事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一套班子统一管理,两校行政、教师在工作上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建立资源教师工作室、种子教师工作坊,让学校德育工作、教学课堂、各类活动在融合教育中都绽放光彩。

(三)教育合力提升

教师、学生、家长是推动融合教育关键所在。我们在探索普特融合改革中,一是在“以爱促合,以合育爱”教育思想引领下,学校以“爱合”环境文化来熏陶和调整全体教师的融合教育行为,把普教和特教先进理念、方法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认识,摸索新的经验,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二是通过多元化安置特殊儿童新的学习环境,开创教学互动、课堂共融、活动同行、班级结对等形式多样的融合模式,丰富了融合教育的类型,给更多特殊儿童提供回归主流的有利机会。三是搭建了适合普特儿童合作平台,通过一期一次亲子运动会,一年一次爱心家长会,爱心互助会、QQ、微信等方式,以教师会、家长会、学生专题教育讲座等形式,多渠道赢得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思想的认可,让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思想得到再洗礼、再升华,打破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两种教育形态的隔阂,达成观念上的统一,目标上的一致,实现共同的教育愿景。

三、融合教育沐浴学校康庄前行

六年的融合教育探索,我们始终在实践中历练,在前行中研究,在问题中反思,不断收获着成功的喜悦感、幸福感。教师 “尊重差异、平等接纳,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形共识,殊学生在融合教育中全面进步,有10名特校学生已转介到普校班级随班就读,普校学生润育在乐善互助、友爱合作的环境中,形成了良好人格和优秀品德。学校成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科研基地、国培基地、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诊断及教育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学校的“1+2”普特融合区域模式对市内外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重庆市渝东北片区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现场教研会在我校成功举行,学校的普特融合经验先后与浙江温州、福建泉州、甘肃、西藏、广东等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交流分享,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特殊教育示范性项目,来自全国十一个省市的特殊教育骨干教师莅临我校参观交流学习。学校还先后承担了重庆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及西藏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跟岗影子培训。在普特融合实践经验基础上,学校协助县教委制定了全县随班就读指导意见,为推进全县随班就读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普特融合改革试点》于2018年顺利通过重庆市结项验收。学校倍受各级领导及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调整了学校发展规划,一所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化融合教育学校正在有序推进,政府拟入1.7亿元,在2010年全面建成一所独具现代气息的普特融合新型学校。

融合教育重在实践,贵在落实。我们将进一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从教学与活动两个方向,重点在课程和课堂中深入推进融合教育研究,在特殊儿童准备性教育和随班就读学生补救式教育上下功夫,在普特融合学校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在制度体系建设上下功夫,积极推广学校融合教育研究成果,以点示范,助推普校随班就读工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融合教育提供特殊教育改革的垫江区域样版。

论文作者:肖建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让特殊孩子在融合中放飞希翼论文_肖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