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梗阻性结肠癌合并心血管疾病37例围术期护理论文_宋淑琴

宋淑琴

(山西省太原市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普外科 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梗阻性结肠癌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7例梗阻性结肠癌合并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在围术期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给予观察组中的患者综合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对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中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41.17%);观察组中的患者对综合护理的满意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患者对常规护理的满意率(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的护理模式在老年梗阻性结肠癌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围术期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受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与研究意义。

【关键词】 老年梗阻性结肠癌;心血管疾病;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14-02

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在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常常会伴有肠器质性病变进而发生梗阻,最终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的变化。对其根治一般采用切除术,但因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较大,加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器官等处于逐渐衰退的阶段,从而增大了患者手术的风险,所以对老年梗阻性结肠癌合并心血管疾病围术期的护理变得尤为重要[1]。本文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7例梗阻性结肠癌合并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7例梗阻性结肠癌合并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的年龄在55~76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64.8±2.2)岁。观察组患者中高分化癌4例,中分化癌8例,低分化癌8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程在5~10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为(8.8±1.2)年。在17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的年龄在56~75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63.8±1.8)岁。高分化癌4例,中分化癌6例,低分化癌7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程在4~9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为(7.8±1.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中的患者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术前进行肠道准备、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

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又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即给予患者综合、人性化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术前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术后加强监护、加强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与交流[2]。

术前护理:第一,心理护理,由于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恶性肿瘤可怕等特点,患者常常会出现恐惧、紧张以及焦虑等消极心理,过度的紧张与恐惧又会引起患者心率失常、血压升高,不利于老年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此时护士应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介绍手术的过程、重要性以及以往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对手术方法有正确的认识、并树立患者对手术的信心;第二,术前检查,术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综合评估患者各个器官的情况,并针对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手术方案等。术中护理:手术过程要时刻监护患者的血压、心率等,以便当患者出现身体异常后,能够及时采取救援措施,防止危险的发生。术后护理:第一,手术之后也要对患者的体征进行监护,心率过快、过慢、心律出现紊乱,都提示患者的心功能可能出现了一场,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及时的检查与救治;第二,用药与饮食护理,根据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用药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饮食计划,并给予患者健康的教育叮嘱患者忌烟酒、咖啡、浓茶、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勿进食过饱,限制钠盐量,避免患者激动和烦躁,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第三,由于老年人新陈代谢能力降低,患者易发生伤口愈合不良或者感染,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情况并及时进行换药与消毒,坚持无菌原则,防止伤口感染;第四,保持患者休养环境的干净整洁,对患者的生活用品进行及时的清洗与消毒;第五,除了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后,还要密切注意患者心理的变化,乐观积极的心态更利于患者的康复,医护人员要耐心聆听每位患者的倾诉、并对患者所讲内容进行保密,使患者有更加平和的心态。

1.3 观察指标

观察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记录患者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人数;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患者对围术期不同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表示,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效果

对观察组中20例老年梗阻性结肠癌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综合的护理模式后,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例患者肺部感染,并无深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而对照组中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后,3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2例患者肺部感染、1例患者深静脉血栓,1例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观察组中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4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2.2 满意率

采用问卷调查后对相关数据的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对综合护理模式的满意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患者对常规护理模式的满意率(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2所示。

3.讨论

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即实施综合、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其中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与术后护理。由上述结果可知,观察组中患者在综合的护理模式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41.17%;观察组患者对综合护理的满意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患者对常规护理的满意率(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综合的护理模式在老年梗阻性结肠癌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围术期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减少患者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期间加强对患者心理的疏导与身体指标的监护,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受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与研究意义

表1 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

*

【参考文献】

[1]雷书林.老年梗阻性结肠癌一期切除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2):300-302.

[2]康常艳.老年梗阻性结肠癌合并心血管疾病22例围术期护理经验[J].吉林医学,2014,35(26):5970.

论文作者:宋淑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0

标签:;  ;  ;  ;  ;  ;  ;  ;  

老年梗阻性结肠癌合并心血管疾病37例围术期护理论文_宋淑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