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制种番茄无公害生产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公害论文,番茄论文,生产技术论文,常规论文,制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外繁制种环境的不断改善,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百家种子公司陆续到我国西北签约制种。以蔬菜制种为代表的甘肃省酒泉市年生产制种番茄约2万亩,但随着制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时间的延长,种子生产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番茄果肉等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如不能合理利用,不但对环境、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也加剧了农作物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对种子生产基地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粮农作物生产埋下隐患。但制种番茄副产品能否利用的关键是果肉生产是否符合食品加工原料生产标准。自2012年开始,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东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致力于制种番茄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对常规制种番茄,在生产环节上严格按照食品加工番茄的生产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取籽环节委托番茄制品公司进行取籽,去籽后的番茄果肉再制成番茄酱。近两年来,通过番茄制种产业为农民增收约100余万元。 环境要求。常规制种番茄无公害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区、生活垃圾场等。基地周围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产地环境符合;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灌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 隔离要求。番茄虽为自花授粉植物,但仍有2%~4%的天然杂交率。因此,制种田应与其它品种隔离50~70 m。同时应与番茄常规生产田隔离,隔离距离以有效防止常规生产田使用的禁用物质如农药、化肥对番茄田块的污染为准。 土地准备。制种田应选择不与茄果类连作或重茬、远离病区的地块,移栽前结合耕翻整地亩施优质有机肥5000 kg。采取垄作覆膜栽培,垄距50~60 cm,垄高15~20 cm,垄肩宽50 cm。用80~90 cm宽地膜覆盖,地膜拉紧、铺平、压实。 按各地的生产习惯安排种植茬口,每亩播种量2000粒左右。前、后茬作物都按无公害食品的栽培规程进行生产。要同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结合生产习惯决定。 亲本选择。必须选用抗病、耐病较强的品种作亲本。同时要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进入非疫区。 苗床准备。用小拱棚或温室育苗,每亩需苗床面积12~15 ,苗床精细耕翻平整做畦。床土配制:30%优质腐熟有机肥、70%未种过茄科作物的疏松园土,过筛后掺匀,加入复合肥0.5 kg/10、草木灰1 kg/10 ,在温棚中预热3~4d装钵或均匀撒在苗床上。 种子处理。先将种子放在70℃恒温箱内干热处理72 h后,放入55℃温水中不停搅拌,让水温自然冷却后浸泡8~10 h后催芽或晾干直播。或用50%的多菌灵浸泡5h或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1.5 h,捞出后用清水洗净,用湿布包好,置于25℃~30℃催芽,催芽期间种子每天清洗1次,当有50%以上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营养土配制和消毒。可用2份肥沃的田园土和1份充分腐熟的猪粪混合拌匀,每立方米营养土添加过磷酸钙3kg、磷酸二氢钾0.25kg,充分拌匀。每平方米苗床用1000倍液福尔马林3L喷洒床土,用塑料膜密闭苗床5d,然后揭膜15 d后再播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 g/与5 kg/过筛细土混合成药土,播种时1/3铺在床面,2/3在播种后覆在床面。育苗器具用福尔马林300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喷淋或浸泡消毒。 播种。保证幼苗定植时苗龄达到50~60 d。北方地区一般3月中旬播种,采用营养钵育苗、苗床撒播或用6~8cm×10cm方格点播育苗。播后覆1.0~1.5 cm河沙,灌透水,保持床温25℃~30℃,5~7d后即可出苗。若出苗缓慢需再灌1次水。 苗床管理。齐苗后夜温控制在8℃~12℃。3~5 d真叶顶心后恢复正常温度管理,白天20℃~25℃,晚上15℃~17℃,苗床中相对湿度50%~55%。上午10:00至下午4:00通风,调节温湿度,风量从小到大逐渐递增。根据苗情进行苗床灌水,用50%甲霜铜800~1000倍液喷雾,预防早疫病、灰霉病等。移栽前5~7d放大风炼苗。壮苗标准:7~8片真叶,明显可见一穗花蕾,茎秆挺直,叶片舒展,无病虫害。 定植及管理 当晚霜结束、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定植。每垄栽植2行,株距30~40 cm,“丁”字形移栽,密度依品种而异,每亩定植3500~4000株。弱苗栽浅,细高苗顺风向斜栽深栽,覆土压实。栽后灌透水,5~7d再灌1次。缓苗后及时中耕保墒,提高地温蹲苗,促进根系生长。结合中耕在幼苗基部培土,压实地膜,防止杂草生长。10~15 d后植株发棵时开始灌水,每亩增施腐熟圈肥150 kg,兑水稀释后均匀浇施植株根基,还可以叶面喷施1%草木灰水浸出液。在果实膨大期再追肥1次,肥量应适当增加。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盛果期需肥量大,每次每亩可追施硫酸铵29 kg、过磷酸钙18 kg、硫酸钾20 kg。番茄结果期需水量大,每隔10~15 d灌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忽干忽湿。自封顶矮秆直立品种可不设立支架,高秆品种和无限生长型品种需要搭架。在缓苗后至开花期结合整枝进行搭架,采用双干或多干整枝,摘去第1穗果,选第2穗以上果留种。用竹竿和木条搭成“人”字形支架,固定番茄苗,防止倒伏。严禁使用激素处理花朵。 病虫害防治 番茄制种病虫害较多,主要病害有霜霉病、早疫病、晚疫病、脐腐病、灰霉病、细菌性溃疡病、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潜叶蝇、白粉虱、地下害虫等。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治理原则,化学防治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农业防治。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育苗期注意苗床消毒,拱棚通风,培育适龄壮苗;灌水后及时通风,降低棚内或田间湿度;深沟高畦,严防积水,清洁田园,做到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避免侵染性病害发生。实行严格轮作制度。可与玉米轮作,克服连作障碍。加强管理,平衡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经常进行田间检查,看有无病株和病叶害虫的侵入;要对病株病叶及时清除,烧掉深埋,减少病害发生、蔓延和传播。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中要注意避免病害的传播;在大棚内采用滴灌或沟灌,尽量避免喷灌。 物理防治。用银灰色地膜驱蚜。用宽10~15 cm银灰色膜条悬挂于四周,间距约10 cm。 黄板诱杀。在日光下运用黄板诱杀蚜虫等害虫。用100 cm×20 cm的木板,涂上黄色漆,同时涂一层机油,在行间或株间,高出植株顶部,每亩30~40块,当板上粘满虫体时,再重涂一层机油,一般7~10 d涂1次。 防虫网。覆盖防虫网可以防虫防病,能够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利用灯光诱杀。利用黑光灯诱杀多种蛾类、金龟甲、蝼蛄等,也可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青虫。 生物防治。以害虫天敌治虫。保护或捕捉青蛙放入田间,可有效地控制小菜蛾、菜青虫的危害。同时注意保护七星瓢虫、赤眼蜂的生存环境。 利用生物源农药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植物源农药防治,因病施治、对症下药。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按照国家无公害食品生产标准,限制使用菊酯类中等毒性化学农药,严禁使用有机磷类、砷类制剂等高毒、高残留及致癌、致畸和慢性中毒农药。要合理轮换,配合用药,并注意收获前20~25 d不能用药。 番茄苗期、开花期、坐果期观察品种的典型性状,及时清除杂株、劣株。开花前根据植株长势、叶形、叶色、叶脉透明程度等特征淘汰杂劣株;在作果期根据生长习性、叶形、花序(包括着生节位、类型、花数)、幼果特征等典型性状选择;在第一穗果实成熟期根据抗病性、生长势、熟期、果实性状(色泽、形状、心室、种子数量)等选择。 番茄绿熟期种子即具有发芽能力,但活力、千粒重、贮藏性差,果实采收在红熟期。采摘的果实首先集中盛放在塑料筐内,期间要尽可能地避免过度挤压造成果实破裂,然后同筐一起装车准备运往取籽场。个别品种有胎内发芽现象,为防止发芽率下降,不能过熟。果实采收后,经1~2d后熟取籽。可以用人工或机械取籽,挤压或剥开种果,挖出带胶状黏质的种子,置于容器中自然发酵。发酵过程不得见水、淋雨,当发酵液面产生一层白色菌膜,手摸种子无粘滑感,大部分种子沉于缸底即可结束发酵。发酵时间过长,种子活力下降,种皮颜色发黑;发酵时间过短,种子清洗困难。夏秋发酵1昼夜即可。发酵结束后用清水快速将种子淘洗干净,在通风干燥条件下晾干。采收、取籽过程中所用的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整个取籽、发酵、淘洗、晾晒过程不能见铁,否则种皮颜色变黑,影响外观质量。种子完全干燥时杂质不易剔出,在晾晒半干时即用簸箕或风车清选。 联系电话:0311-87652160常规制种番茄无公害生产技术_种子植物论文
常规制种番茄无公害生产技术_种子植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