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识字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能不能识字,应不应该识字,也就是说,学前的幼儿是否具备了识字的心理机制,对幼儿实施一定量的识字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是产生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这是幼儿教育界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解放以后,我国历次制定的幼儿语言教学大纲中,一直未提出书面语言学习的要求,因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幼儿语言教学的内容限于听、说能力培养的范畴,而对于书面语言,也就自然排斥在幼儿教育之外。改革开放,为我国幼教界对原有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包括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再认识,再探索提供了可能与需要。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近十多年以来,各地的幼教科研机构同幼教实际工作者一起,开展了为数众多的幼儿识字实验及行动研究,给幼儿识字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论征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幼儿识字优质教育场的创设,合理序列的编排,科学的量与度的把握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也为幼儿识字教育在技术上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经验。以上研究成果,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幼儿识字教育的传统看法,同时,也提供了许多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新课题。
考察国内及亚洲汉字文化圈近年来对幼儿识字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成果,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一隅之见。
一、关于幼儿识字的心理机制
幼儿能不能识字,取决于幼儿是否具备学习汉字的心理机制。口头语言中词汇的学习,只是“音”“义”两个因素的统一,汉字学习则要求建立“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其心理活动过程要比口头语言学习复杂得多。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李忠忱1988年对自己出生13个月的女儿进行的识字实验,揭示婴儿识字的心理依据是:图形辨别能力是识字的基础。[1]其他一些幼儿汉字学习心理的研究也同样表明:幼儿识字是从图形知觉开始的,其识字过程是一个“图形识记”的过程,图形辨别能力是构成幼儿识字能力的基础。[2]汉字学习与口头语言学习的差异在于:前者需要认知由点与线组成的方块字,并将“音”“形”“义”建立联系,因而,幼儿是否具备图形辨别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是否具备认知字形的能力是幼儿识字的一个关键问题。有关对婴幼儿视觉功能的研究表明:出生6个月的儿童,视觉的敏锐度和对比度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双眼的转动并调节光学装置的肌肉控制能力已经和成人相差无几。在幼儿期,幼儿已具备了获取很完整的清晰的图形的能力,且已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说,幼儿识字的基础——图形识记能力已经具备。同时,研究者们注意到:幼儿识字是一种复杂的脑神经活动过程,要求听觉皮层区,视觉皮层区中布洛卡区等形成复杂的神经联系,有关实验研究表明;由于幼儿大脑生理发展和机能的完善,图形辨别能力的发展与成熟,第二信息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及幼儿所具有的形象识记的优势,这种复杂的神经联系,只要经过有关训练就能很快地建立起来。因而,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在一般情况下,3—4岁的幼儿学习汉字的生理与心理机制已基本形成。[3]笔者认为,以上的结论是可信的,且已从上面提到的李忠忱对女儿进行的识字个别教育实验、天津教科院主持的“幼儿听读游戏识字”实验及古代与当代大量的幼儿识字行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证。
二、关于幼儿识字与智力开发
幼儿具备了识字的心理机制,只是说明幼儿已具备了实施这一教育的可能,但可能并不一定意味着必要。任何一种教育举措,都有一个投入与产出,得与失,利与弊的权衡问题。长期以来,幼儿要不要进行识字教育争论的焦点大多也集中在这一个问题上。否定者认为:学前早期识字会影响幼儿智力的开发,阻碍幼儿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并认为,将来应属于小学教育内容的识字延伸到幼儿园,是目前中、小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在幼儿教育中的一种表现,其结果是加重幼儿的负担,由此很有可能使幼儿在入小学前就对学习产生畏惧感和厌学情绪。一言以概之:幼儿识字弊大于利。
笔者认为,要判断幼儿识字教育是否必要,有利还是有害,首先必须考察幼儿识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多学几个汉字,为了提高孩子进入小学学习的起点而实施这一教育,意义确实不大,且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往往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后果。但如果将它作为开发幼儿智力,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途径向方法,单纯从目标的角度看,应该是很有价值的。近年来,许多幼儿识字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与着力点也就在这里。识字教育对幼儿学习态度的影响,也施教者的教学水平,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有很大的相关性,可见,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技术问题。因而,在后一目标的两个因素中,幼儿识字对开发智力的作用更具根本性。如果幼儿识字对开发智力功能较强,那么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反之,其必要性就值得怀疑。
早在1956年,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撰文指出:“语言文字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工具,为了满足儿童的求知需要,为了发展儿童的思维,我国幼儿必须对大班儿童进行识字教育。”[4]陈鹤琴先生在这里不仅指出了识字对发展儿童思维的功能,还提出了幼儿园进行识字教育的要求,在他的这篇《幼儿园进行识字教育吧?》的文章中,对此作了一个肯定的结论。其后的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充分地证明了他对识字教育开发幼儿智力作用的认识,及提倡幼儿园实施汉字教育的观点是正确的。
目前,国内探讨汉字教育与幼儿智力开发的研究大多尚停留在理性的思辨上,较可信的实验研究是:日本学者石井勋博士从1968年开始在幼稚园进行的汉字教育实验,经过十多年在近千所幼稚园按“石井方式”进行的汉字教育实验证明:幼儿识汉字是一种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而重要的方法。并指出:实施汉字教学的幼稚园的小朋友智商提高很多,5岁教识字,智商达115;4岁教,智商达125;从3岁开始实施3年汉字教育,智商达130。结论是3~5岁是一生中学汉字最快,记忆力最强的时期。他阐述汉字能有效地开发幼儿智力的原因是:幼儿学习汉字能使概念明确,思维精密,而且使头脑清晰,而学习日本假名的效果却远远不及汉字,因而,他将我国的方块字冠以“启发智能的汉字”之美称。[5]
笔者认为,汉字在开发幼儿智力上之所以明显优于日本的假名及其他拼音文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汉字的形体特点——表意性,汉字中包含着的显性或隐性的表意成份,以及形体构造上的特点,给孩子发展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与十分广阔的空间。心理发展研究表明:3~7周岁是儿童智力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国内这方面研究的重视与逐步深入,汉字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协调发展方面所蕴含的潜能,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三、关于幼儿识字的形式与方法
幼儿识字不同于成人,与小学生也不一样。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能力,趣味识字、游戏识字应是识字教育的基本方式,对此,幼儿教育界已有共识。但在如何进行趣味性、游戏性识字的问题上,不同的人思考的方法和角度往往不一样,并由此产生不同的做法。我国古代采取的从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的教材入手,逐步过渡到单个认识,最后求解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适合于今天的孩子们,而当今家庭教育中广泛采用的以实物、卡片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的个别识字教育的形式方法,也不太适合于幼儿园的集体教育。近年来,各地在幼儿识字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上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创造与设计了许多适合幼儿识字特点的形式,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从总体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基本模式,即:由天津教科院主持的“幼儿游戏识字”的“模式识字”,由浙江师大教育系主持的“幼儿渗透性趣味识字”的“渗透识字”。两个实验采取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不同,但在识字的效果、学习的情感上都获得了成功,同时,也都暴露出了各自的弱点。前者所采用的“模式识字”形式,在班集体的教学形态下,易产生分化现象,尽管实验者强调:“对于识字多少,我们始终不作为考虑的重点。只要幼儿对汉字好奇,有兴趣,爱学就可以了。”[6]但考察各地的实验班发现,一些效果中下的学生由此而产生失败感及忧虑情绪较难避免。后者所采取的“渗透识字”,幼儿分化现象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一批尖子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二是要将识字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各项活动中,对师资的要求较多。幼儿识字教育呼唤着适合于一般的幼儿园,适合于一般的教师,适合于一般的幼儿的教学方法的创设,为此,人们从创新和融合两个角度,还将作出不懈的努力。
四、关于幼儿识字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各地的幼儿识字教育实践证明,幼儿在二、三年里学会一千甚至更多的汉字,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由此激发出幼儿的求知欲并非难事,但当这些孩子进入小学时,却普遍碰到了难题。小学属义务教育,各地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划分学区,而幼儿却没有学区的划分。在小学里,实施过汉字教育的学生往往不能单独编班,大多三个、五个地分散在各个自然班中,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对老师从头开始的识字教学感到厌烦,并往往会表现出自满情绪;老师感到头疼,你说这些孩子不懂吧,他们对所教的许多汉字至少已达到了二会,你说懂吧,却大多未达到小学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幼儿识字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幼儿园在实施汉字教育前,必须预先考虑到小学编班的实际,争取与有关小学挂钩仿效小学分区编班的办法,以力求避免出现实施过汉字教育的幼儿在小学混含编班的情况。而对于小学,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幼儿园汉字教育的成果,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适应这一新情况,从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作一番深入的探讨,以使幼儿、小学语言教学的有机衔接。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识字教育的成果发挥应有的功能,并使幼儿识字教育的跟踪研究成为可能,或者说才能使跟踪研究显得有意义。目前,教育学,心理学界普遍认为3~7周岁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难题,对此,人们习惯于从教材、教法的角度进行研究。黄仁发等人曾对中小学生的识字敏感期作过专门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小学一年级、三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是识字的敏感期。[7]假如,在小学之前存在着一个识字的阅读教学的敏感期,那么,对目前老解决不了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就会作出新的解释,将语文教育“链”延伸到幼儿园也就成了必然之举。而欲下这一判断,尚有赖于在幼儿与小学衔接的基础上对实施幼儿识字教育的儿童的跟踪对比研究。
注释:
[1]李忠忱《关于1~2岁婴儿大量识字的心理分析》
[2]、[3]、[6]天津教科院《幼儿听读游戏参考资料》
[4]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下)
[5]石井勋《石井博士幼儿能力开发法——石井式认字教育法理论与实务》
[7]黄仁发等《中小学生识字的发展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