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本体到历史价值论--兼论创造性历史观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从历史本体到历史价值论--兼论创造性历史观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从历史本体论到历史价值论——创造史观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本体论论文,刍议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进行学术评价、历史评价时,如果选错了标准,不妨称之为“错位评价”。在关于历史主体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创造者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这种错位评价,且至今未见有人提出探讨。

“历史”是一个多义概念。笔者曾专文探讨历史概念的丰富内涵〔1〕。“自古以来,有多少史学家几乎就有多少种历史概念”〔2〕。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来认定“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最基本的意义而言,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广义的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3〕。 “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4〕。 “今天整个自然界也溶解在历史中了,而历史和自然史的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有自我意识的机体的发展过程”〔5〕。这就是说, 整个历史实质上是人类史,是人类的认识史。在人类产生以后,无疑是这样,人的实践活动给一切都烙上了印记——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的和宗教的,哲学的和生活的;在人类产生之前,虽然存在着“自然史”,但如果没有人类,这个“自然史”实际上只是“自然”,只是“存在”,而并非“史”。史,是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进程的观照,也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写道:“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7〕;“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8〕。人类史只能由人类自己来创造。虽然,“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但是, 由于人是有思维会思考能劳动——有主观能动性有实践能力有创造特质的高级动物,是有着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需要作为追求目标、创造动力的,人类总是在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所以,作为“人类史”的这个历史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而且在社会形态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论述人类史——历史时,反复使用“创造”一词,而创造,则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10〕;“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11〕。只有不断地“出新”、不断地“首创”,社会才能发展,历史才能进步。“出新”,不但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也是历史进步的标志;或者说,它是形成人类历史的基础、前提、条件。

既然历史进步的标志是“出新”,历史价值的取向是“首创”,历史本质的要求是创造,那么,探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寻找历史的主人,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功绩,就应该用“创造史观”,即谁为历史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东西——新事物、新方法、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并且这些新东西是有益于人类进步、人类幸福,有益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谁便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如一个股份企业的主人是全体持股者一样,历史创造者是所有创造它的人。但股份企业由于持股多少不同,主人的“身份”、“身价”,即在企业中的发言权、地位是不相同的。同样,由于创造者对历史创造的贡献有大小、多少之别,在承认你是创造者的同时,也必须确定你的创造作用的大小。不能吃历史创造的大锅饭!

这里还必须明确另一个问题:个体虽然没有给历史提供前所未有的新东西,但他为历史创造了财富,比如,一个制砖工人,他虽然没有新工艺、新机器、新方法等方面的创造,但是他每天辛辛苦苦地和其他工人一样,为社会增加了几百几千块砖坯,这算不算历史创造者呢?按传统观点,这应该算,因为,这也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一直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实践是人类创造自己历史的全部活动的基础,正是这种生产活动。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推动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前进”〔12〕。但是,按照创造史观,这不算历史创造活动。因为:

其一,他没有为历史提供前所未有的新东西,他所做的一切和所做出的一切,都是历史上已经有的。跳高运动员在一米的高度上跳一百万次,也不能认为他创造了跳高新纪录;一个果农生产一百吨苹果,在创造的意义上抵不了一个苹果梨。如果每个人都只能做这样简单的工作,都只去做这样简单的工作,历史便永远不会前进;如果人类老祖宗也如此,那决不会有人类的历史。

其二,事物的基础并不等于事物的本身。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基础是要有文字,但发明文字的人并不是《资本论》的作者。如果基础的奠定者就是事物的主人,那么,《资本论》的作者应包括:造纸厂工人(为写作提供了纸张),制碱厂工人(为造纸提供了原料),伐木工人(为造纸厂伐来木材),森林种植者、管护者及砖瓦厂、水泥厂、煤矿等等等等工人……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其三,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真理总是具体的”〔13〕,价值也是具体的。人们确定某种理论,得出某个学术结论也是有具体条件、具体目的的。历史创造者这个命题的提出,不是要让我们吃历史的大锅饭。“历史是人人的历史,所有的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所有的人都在既定条件的制约下参与了人类的创造”,“英雄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也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4〕。按照这样一个无价值选择无论证目的的命题,不仅狗、马、牛、羊也“创造”了“历史”,就是风雨雷电也创造着“历史”,它们都给这个“存在”着的客观世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然而,这样的命题除了有利于历史懒汉吃历史创造的大锅饭外,又有什么推动历史发展、人类进步的意义呢?

同样,如果在反对唯心史观,反对英雄史观,论证“革命有理”之外的意义上,毫无限制地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当成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万宝灵丹,这也是在吃历史创造的大锅饭。在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下,我们固然应该学习工人、农民的品质、精神,但是否更应该呼唤学习爱迪生、爱因斯坦呢?而要这样提出问题,仅仅用唯物史观不行——它只是一个基础,还必须建立新的理论座标,这个理论坐标只能是创造史观——用创造的观点来评价历史贡献、历史主人、历史创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呼唤、激励更多的人去从事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活动,才能避免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出现“懒汉”等现象。

遗憾的是,我们总是用唯物史观在讨论“历史创造者”、“历史主人”这样的问题。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自有其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的矛盾冲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和思想等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15〕。这些观点都是对的,都是真理。但是,把其用于评价、寻找“历史创造者”,却只能是一种最基本的基础,并无直接操作意义。唯物史观是历史本体论、“历史创造者”是一个历史主体论、历史价值论的命题。

二、唯物史观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其一,唯物史观要在历史本体论的层面上破除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的产生是要解决“历史本质是什么”这个本体论问题的,是针对唯心史观的。“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16〕。因而是不科学的,是头脚颠倒的理论。唯物史观的产生, 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找出了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其二,唯物史观是在“人民群众和‘英雄’对立”这一意义上反对英雄史观的。唯物史观在这个意义上,实际上是人民史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英雄史观,在英雄史观中,英雄实质上是指剥削阶级、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帝王将相,而英雄史观则是“宣扬英雄造时势的历史观”〔17〕,是帝王将相历史观。唯物史观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说明社会形态更替;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因而人民群众是变更社会形态、创造历史的主体,这就从根本上反对了英雄史观。

其三,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夺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创立唯物史观,一方面,是在相应的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对社会发展固有规律的揭示,另一方面,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夺权建立了哲学理论依据。马克思通过创立唯物史观向人们证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18〕,由阶级斗争所造成的社会革命是被压迫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

三、创造史观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其一,创造史观要发展唯物史观,打破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生产和再生产”〔19〕。生产和再生产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群众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动了社会变革、社会形态更替。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果不承认这一点,便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如果只承认或只认识到这一点,而不再向前发展,同样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当我们回答“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帝王创造历史”这个问题时,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但是,如果要问:人民群众又是如何创造历史的呢?人民群众的每个分子创造历史的作用都相同吗?这时,我们就不能不认真审视“人民群众”这个概念。

人民群众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由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历史时期的千千万万的人组成的。然而人民群众的一分子并不就等于历史创造者;即使都是历史创造者,那创造作用、创造贡献也不会相同。为此,我们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了创造史观:谁给历史提供了更多的新东西——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产品、新财富……谁便是历史更大更有功劳的创造者。

当然,历史机遇对人民群众的每个分子可能不是很公正的。在主体条件方面,在客观环境方面,在时机选择方面,在生存空间方面……这使得一些主体素质更优的分子可能创造历史的条件、机遇不如更劣的。但是,这已是历史机遇论的问题而非历史创造论——创造史观应回答的问题了。

其二,创造史观要强调生产力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唯物史观是对唯心史观的否定,强调:“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20〕。创造史观以此为基础,强调谁为历史提供了创造性的新东西,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由于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因而谁更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谁便是更有功劳的历史创造者。从历史的长过程看,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途径在哲学层面上有两条:一是通过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的变革来解放生产力,另一种是创造新的生产力。而后一种更为根本,它是社会变革的原因。只有生产力进步,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从根本上看,依赖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创造史观,是生产力标准和“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升华、拓展,是其在历史观上的体现。

其三,创造史观是无产阶级进行和平建设的理论。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从产生的时代背景看,其大背景是国际社会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产生的目的看,创造史观就是要为那些对生产力发展作出贡献的人评功摆好,树碑立传,从而达到促进、激励人民群众去努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从强调的理论重点看,创造史观强调的是创造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非解放生产力;从产生后的预期作用看,这一历史观的发展与飞跃其意义绝不仅是理论的,它必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四、创造史观和唯物史观的联系和区别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其一,产生的时代不同。唯物史观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创造史观是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的产物。

其二,理论重心不同。唯物史观强调的是解放生产力——通过革命,变革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创造史观强调的是创造或发展生产力——通过科学技术。

其三,要达到的目的有区别。唯物史观主要是要埋葬旧世界,创造史观更着眼于创造新世界。唯物史观是革命的理论基础,创造史观是建设的理论基础。

其四,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而创造史观并非历史创造主义。“唯”,在这里是“以什么为本源基础”的意思。唯物史观以物质生产为历史之本,而创造史观却并不以创造为历史之本。它认为,历史之本是物质生产,而历史发展进步却依赖创造——以生产力的创造,推陈出新。

其五,唯物史观是历史本体论——解决的是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创造史观是历史价值论——探讨的是什么东西对于历史活动、历史进程最有价值的问题。

但是,二者更多的是联系、依存,是本质上的相通。

其一,创造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其二,就解决历史创造者、历史主人、历史价值等问题来说,唯物史观是理论上的必要条件,创造史观是理论上的充分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说,仅仅有唯物史观还不能解决历史创造问题的话,那么,仅仅有创造史观,也会失去解决历史创造问题的基础、方向、前提。

其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晶。当无产阶级处于被压迫地位时,马克思主义以其唯物史观为之提供了斗争的理论武器;当无产阶级已取得政权,需要物质、精神生活的迅速提高时,创造史观给了其进行建设和发展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唯物史观和创造史观一脉相承,其共同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共同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共同的直接理论依据是生产力理论,共同的利益目标是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注释:

〔1〕参看拙文:《论历史概念的马克思主义内涵》, 《理论与改革》1991年第2期。

〔2〕(美)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历史的意义》, 《世界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12期。

〔3〕〔17〕《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第90页;第575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0页之注(89); 第2卷,第118页。

〔5〕〔7〕〔8〕〔9〕〔18〕〔19〕〔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7页;第1卷,第603页;第4卷,第477页;第1卷,第602页;第2卷,第82页;第4卷,第477页;第4卷,第477页。

〔10〕《现代汉语词典》第165页。

〔11〕《辞海》第418页。

〔12〕《马克思主义原理》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本,1993年第2 版,第175页。

〔13〕〔16〕《列宁选集》第1卷,第507页;第2卷,第586页。

〔14〕黎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历史研究》1984 年第5期;《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光明日报》1986年7月30日。

〔15〕《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第13页。

标签:;  ;  

从历史本体到历史价值论--兼论创造性历史观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