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烯烃公司动力二车间 宁夏银川 750411)
摘要:低压加热器投运后出现汽侧满水,引起低压加热器振动、危害加热器安全运行,同时降低机组热效率,造成热能损失,本文对低压加热器投运后满水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现场实际运行工况调整,提出了低压加热器满水的整改措施,顺利解决了低压加热器投运后汽侧满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关键词:低压加热器;满水;分析;措施
引言
三台低压加热器是表面式换热器,由青岛磐石集团生产供应,其中疏水所用气液两相阀是由陕西凯特电力提供,低压加热器的加热蒸汽来自汽轮机的回热抽汽,3台低压加热器按照汽轮机回热抽汽压力由低到高依次编号。运行方式为汽轮机凝液通过低压加热器水侧管束依次进入1#、2#、3#低压加热器经过加热后最终进入高压除氧器,设计加热蒸汽压力分别外0.55MPa、0.27MPa、0.06MPa,分别对应3#、2#、1#低压加热器,换热后的疏水通过低压加热器气液两相阀调整,逐级自流进入汽轮机凝汽器中循环利用。
1 低压加热器投运后的现象
1.1 试车时的投运现象
2015年5月18日投运3台低压加热器汽侧运行,在投运过程中,2#、3#低压加热器汽侧水位能保持正常水位(300mm左右)1#低压加热器汽侧水位出现满水现象,通过调整1#低加疏水主路、旁路、汽相、事故疏水阀门,1#低加汽水水位还是出现满水现象,将以上阀门全开后,1#低加汽侧水位仍无下降趋势。因此停运1#低加汽侧运行,保持2#、3#低加汽侧运行,其中2#低加事故电动阀开启运行,事故电动阀关闭后2#低加满水。
1.2 正常生产时低压加热器投运试验情况
(1)运行工况,二抽最大工况,2#低压加热器投运
(热平衡图)
2.2 对低压加热器疏水管道、阀门检查
(1)利用机组停运时间对低压加热器疏水总管至凝汽器进水管口进行检查,发现疏水管口畅通无堵塞现象。(2)对1#低压加热器疏水管道主路一、二次阀,旁路阀进行拆检,发现阀门正常、阀芯正常无堵塞现象。(3)对2#低压加热器疏水管道主路一、二次阀,旁路阀进行拆检,发现阀门正常、阀芯正常无堵塞现象。(4)对3#低压加热器疏水管道主路一、二次阀,旁路阀进行拆检,发现阀门正常、阀芯正常无堵塞现象。(5)对低压加热器疏水总管阀门进行检查,发现阀门工作正常无卡塞堵塞现象。
2.3对低压加热器液位计检查
(1)对三台低压加热器就地液位计进行效验检查,发现三台低压加热器就地液位计工作正常。(2)对三台低压加热器远传液位计进行效验检查,发现三台低压加热器远传液位计工作正常。
2.4对低压加热器进汽管道阀门检查
(1)对汽轮机0.55MPa抽汽管道快关阀、进汽电动阀进行检查,发现阀门工作正常,无卡塞、堵塞现象。(2)对汽轮机0.27MPa抽汽管道快关阀、抽汽电动阀进行检查,发现阀门工作正常无卡塞、堵塞现象。(3)对汽轮机0.06MPa抽汽管道电动阀进行检查,发现阀门工作正常,无卡塞、堵塞现象。
2.5对低压加热器水侧管束进行查漏
将三台低压加热器水侧解列,开启低压加热器水侧人孔,将低压加热器水位水位罐至淹没管束最顶端20cm处,向低压加热器汽侧通入压力等级为0.6MPa的压缩空气,对低压加热器水侧管束进行查漏,发现三台低压加热器水侧管束无泄漏。
对现场疏水管线走向的排查
经过多次排查试验和现场运行情况的分析,认为2#、#1#低压加热器疏水不畅存在有以下几点:
(1)2#低压加热器汽侧压力偏低,与设计不符。(2)三台低压加热器疏水总管管线太长,有24米左右,9个弯头,而且有4米左右的爬高,(因#低压加热器与凝汽器之间的压差为0.0319-0.0074=0.0245MPa;相当于2.45米的水柱高度)。以上两项问题严重影响低压加热器疏水量的控制,是导致低压加热器投运后满水的主要原因。
3 整改低压加热器投运后满水的措施
3.1对低压加热器疏水总管进行改造
为减少管道弯头数量及接管高度,凝汽器本体上的低加疏水入口由凝汽器北侧改至南侧热井上,接口修改为凝汽器满侧热井中心线处,原疏水入口采用钢板焊死密封,具体改造图如下:
结语
笔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编写本文,目的在于查找引发低压加热器投运后满水问题,从设计、管线、阀门、加热器本身问题的原因,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分析出低加加热器满水的真正原因,通过对低压加热器疏水总管的改造,低压加热器投运后,满水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时希望通过本文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意见,从而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龙天渝.流体力学.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王瑾(1988-),男,宁夏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厂汽轮机运行及调节。
论文作者:王瑾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加热器论文; 低压论文; 疏水论文; 阀门论文; 现象论文; 汽轮机论文; 凝汽器论文; 《电力设备》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