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志杰
(贵州省松桃县人民医院 贵州铜仁 55541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为后期临床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和检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入的肝硬化患者4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正常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浆 PT、 APTT、TT、Fib含量分析以及AT、PLG、a-AP指标变化检测。结论:肝硬化组患者PT、APTT、TT都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纤维化组患者AT、PLG、a2-AP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纤溶指标检测是肝硬化患者的判定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对于早期发现疾病并给予及时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159-02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和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入的肝硬化患者40例为研究组,观察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与正常健康者的区别,为后期临床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和检测提供参考,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入的肝硬化患者4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7~71岁,平均(55.8±2.1)岁。另选取正常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6~72岁,平均(55.4±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研究过程,并签定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取标准
本组4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入确诊者,研究对象选择年龄在37岁~71岁之间者;排除标准:①正接受相关治疗,可能对本研究观察指标产生影响者;②患有严重肾、心等系统性疾病者;③特征人群,包括孕妇、未成年、婴幼儿、精神病患者等。
1.3 研究方法
抽取研究者空腹静脉血3ml加入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中,3000r/min离心10分钟后收集上清液,使用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血浆 PT、APTT、TT、Fib含量分析以及AT、PLG、a-AP指标变化检测。最后对肝硬化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各项指标进行记录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初步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并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肝硬化组与对照组凝血指标比较
肝硬化组患者PT为1.98±0.24INR,APTT为46.18±5.16s,Fib为1.87±0.61g/L,TT为19.96±2.31s;对照组PT为0.94±0.08INR,APTT为37.4±3.41s,Fib为2.93±0.53g/L,TT为17.2±1.26s。可看出肝硬化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异常,PT、APTT、TT都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具有出血倾向。
3.讨论
肝脏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也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以及抗凝和纤溶物质合成和灭活的场所,在保持人体机体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可能回导致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失衡,引起患者有凝血纤溶功能的异常。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显示,肝硬化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异常,PT、APTT、TT都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具有出血倾向。肝纤维患者AT、PLG、a2-AP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正常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抗凝功能减退,纤溶系统受到严重损害。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凝血和纤溶指标的联合检测,能够全面反应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状况,有助于尽早诊断出肝脏功能损害程度,更好的指导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迪丽努尔,卡米拉,田欣等.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5,(5):310-311.
[2]叶跃红,张莉萍,李兴禄等.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03,32(3):344-345.
[3]吴家明.肝实质损害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4,22(6):463-463.
[4]丛玉隆,魏玉香,张立文等.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31-34.
[5]张艳.肝硬化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08,19(8):61-62.
[6]肖宏,陈楠,张宇一等.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变化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256-2258.
论文作者:瞿志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4
标签:肝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凝血论文; 指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临床意义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