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_银行存款论文

中国城市居民的金融资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城市居民论文,金融资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城市居民(以下简称居民)金融资产由以下四部分组成:银行储蓄、有价证券、手存现金和其他,居民金融资产的多寡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客观尺度。

一、城市居民金融资产状况

1.构成及变化。调查资料显示,从总体构成来看,1996年6月末,居民金融资产总额达到27110亿元。其中,银行存款22718亿元,比1990年增长4.6倍,占金融资产总额的83.8%,比1990年上升了8.3个百分点;有价证券2467亿元,比1990年增长1.3倍,占金融资产总额的9.1%,比1990年下降了10.4个百分点;手存现金1085亿元,比1990年增长近3倍,比重为4%,比1990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另有其它金融资产840亿元,比重为3.1%。详见表1。

表1 城市居民金融资产构成及变化

注:1996年居民银行存款中含外币折人民币836元/户。

从居民金融资产构成变化看,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两项的绝对值均有较大增长,但前者增长幅度却高于后者,这主要是后者的发行总量有限所致。

按拥有金融资产数量由高到低排序,将居民家庭总户数按五等分分组,每组家庭的金融资产构成略有差异,但银行存款均占绝对多数。见表2。

表2

2.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分布。从数量分布来看,可用两种方法展示金融资产的不平均状况。其一,将居民家庭按拥有金融资产数量由高到低排序,将家庭户数均匀分成五等份,观察每组家庭拥有金融资产的情况,结果是拥有金融资产数量最多的家庭组,拥有居民全部金融资产的48%,户平均74357元。最少家庭组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4%,户平均6196元。两者之比为12∶1。见表3。

表3 按金融资产拥有量排序观察每组家庭占有金融资产数量

其二,将居民家庭收入由高到低排序,家庭户数也均匀分成五等份,看每组家庭拥有金融资产的数量,结果是最高收入家庭组占有全部金融资产的37.0%,户均55923元。最低收入家庭组占有8.4%,户均12775元。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4∶1。见表4。

表4 按家庭收入排序观察每组家庭占有金融资产数量

金融资产拥有量排序显示,1/5的家庭拥有近半数的金融资产:收入排序显示,1/5的家庭拥有近四成的金融资产。这说明居民在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开始向少数家庭聚集。

为进一步了解家庭收入与金融资产分布关系,我们将家庭收入按绝对值分组,即: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为一组,在3001元以上的为一组,中间每隔500元做为一组,看每组户均占有金融资产的数量。结果发现:501~1000元及以上的各组,每上升一组,户均金融资产数量比前一组大体增加60%。这说明金融资产在居民家庭间的不均匀分布,是由于收入水平的不同造成的。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为月收入500元以下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11.5倍,相差悬殊。

表5 家庭收入水平与金融资产数量比较

家庭月收入(元)户均金融资产(元)比上一水平组增长(%)

500及以下 12390

0

501~1000 14015 13.1

1001~150022416 59.9

1501~200037912 69.1

2001~250055530 46.5

2501~300088860 60.0

3001及以上 142726 61.6

家庭特征不同,决定着不同收入。下面我们分别以家庭人员结构和行业、职业、所有制结构为特征标志(后三种结构的标志以家庭成员中收入最高者为准),对金融资产的分布状态做进一步观察。

——家庭人员结构:指居民家庭成员的数量和年龄的构成情况。我们将其分为五种典型组合,其金融资产分布情况如下:

不同结构家庭的金融资产分布

表6单位:元/户

家庭结构 金融资产数量

老俩口 26240

三口子女末就业 28572

三口子女就业29291

其它37751

——行业特征分布:不同行业的居民家庭其金融资产分布也不同。按家庭成员收入最高者所在行业排序,居民家庭拥有金融资产最多的前三个行业是:商业餐饮与物资供销业(含个体经营者);科研与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业。这些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分别是平均水平的1.24倍、1.24倍、1.19倍。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与水利业,仅为平均水平的71.4%。

不同行业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分布状态

表7单位:元/户

行业金融资产

商业餐饮与物资供销业 38502

科研与技术服务业 38492

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业 36883

教育文化卫生与社会福利事业

35676

金融、保险业 30982

工业与建筑业 29561

国家机关与社会团体

26216

房地产管理、公共事业与咨询服务业 23986

其它行业 22532

农林牧渔与水利业 22130

——职业特征分布:拥有金融资产最多的是行政领导干部家庭,户均35092元;其次是科技人员家庭,户均34207元;以下依次是一般干部、工人和离退休人员家庭,户均金融资产分别是31025元、29552元和27004元。

——所有制特征分布:近年来,外资和私营、个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员工收入较高,造成金融资产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就职的居民家庭间分布的不均匀。以外资和私营、个体为主的其它所有制居民家庭户均金融资产最高,达38407元,全民所有制居民家庭次之,集体所有制居民家庭最少。

不同所有制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分布状态

表8单位:元/户

所有制形式 金融资产数量 相当平均水平的比例(%)

全民所有制

31494 101.7

集体所有制

24438 78.9

其它所有制

38407 124.0

二、城市居民金融资产迅速增长的原因

金融资产的多少取决于收入与支出两个因素,下面围绕这两个因素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居民货币收入稳步增长奠定了金融资产增长的物质基础。“八五”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1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1638元,增长到1995年的4757元。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了居民货币收入的稳定增长。1995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893元,比1990年增长1.8倍。

2.经济转型时期的预期消费扩张,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我国目前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特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原来由国家统包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如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正面临改革,这为居民家庭未来的经济生活增添了不确定因素。为了保证未来所必须的开支,居民必将增加储备资金。这也使储蓄的性质由以前的“节俭型”转变为现在的“储备型”。由于受传统观念及风险等因素影响,居民大多选择了银行储蓄。

3.居民消费的周期性特征是目前金融资产快速增长的特殊原因。从较长一段时间观察研究居民整体的消费行为,居民消费存在周期性特征。在某个时期,居民消费热情高涨,形成剧变期(西方称为消费革命),如我国80年代的耐用家用电器的消费热潮。在下一个剧变期到来之前,居民需要一段时间积蓄资金,即缓变期。这一时期居民消费处于低潮。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正处于这一时期,这也是导致金融资产猛增的原因之一。

4.传统消费观念制约着居民消费的过快增长。勤俭持家、量入为出是我国居民的传统消费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居民的储蓄倾向较强,特别是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处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阶段,在收入增加时,储蓄往往作为首先的选择。近十几年来,除1988年以外,居民消费的年增长幅度总是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城市居民的金融意向

面对快速增长的金融资产,居民自己是怎样看待的?如何使用?为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通过1996年进行的部分省市的城市居民家庭专项调查资料,对居民的金融意向进行分析。

1.居民的储蓄目的。排在前五位的是:子女教育费用(17.8%),防急需(13.0%),防病(11.3%),养老(10.5%),子女婚嫁(9.5%)。接下来依次是购置耐用消费品(7.7%),装修住房(6.0%)和购房(4.2%)。

在众多储蓄目的中,哪几项最重要?居民选择如下:

表9

第一重要 第二重要 第三重要

储蓄目的比例 储蓄目的

比例 储蓄目的

比例

(%)

(%)(%)

教育费用 42 防病 16.8防病 11.1

养老13.5 教育费用

13.5养老 10.3

子女婚嫁 9.0养老 11.4 防意外急需

8.7

购买现住房

8.9 子女婚嫁

10.3 子女婚嫁8.0

防病 7.1 防意外急需

7.8 装修住房7.3

由此可以看出,居民储蓄多数是为将来支付子女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这三项费用占居民已有金融资产的60%左右。

不同结构的居民家庭,由于实际情况不同,储蓄有一定差异。老俩口家庭以防病、养老和防意外急需为主,其比重分别是51.7%、50.3%和36.7%;子女未就业的三口之家以教育费用为主,占52.5%;子女已就业的三口之家则主要是准备子女婚嫁费用;小俩口之家储蓄目的比较分散,主要投向不明显。

2.居民的金融意识。居民的金融意识在这里主要是指对货币产出效益的意识。目前,居民存钱的主要方式是银行储蓄,所以我们重点了解了居民的银行储蓄意向。银行停办保值储蓄后,居民的银行储蓄意向是:增加储蓄者占1.7%,保持定期储蓄者占56.0%,视具体情况而定者占27.3%,比以前减少储蓄者占11.7%。

银行1996年第一次降低利率后,居民的银行储蓄意向是:增加储蓄者占1.4%,继续保持定期储蓄者占52.2%,视具体情况而定者占28.7%,比以前减少储蓄者占14.1%。

由此可见,无论银行取消保值还是降低利率,多数居民仍将继续在银行存款。

居民为何如此热衷银行储蓄?居民自己的解释是:对其它金融投资品种不熟悉,占22.4%;买不到债券、国库券,占3.9%;股票市场不完善,占3.8%。63.7%的人根本没考虑其它投资方式。

当然,银行取消保值和降低利率,并非对居民的银行储蓄没有影响。30%—40%的被访者就因此而决定减少储蓄额。这说明居民的传统金融意识已露转变端倪。

3.居民的投资意向。调查资料显示,居民认可的最佳投资方式,依选择比例排序:债券(国库券),占19.3%;股票,占5.1%;邮票、古玩、字画,占1.1%。其它项目,如:期货,政府、企业的短期融资、政府重点城建项目的股权等,均不足1%。64.5%的被访者认为居民无最佳投资方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银行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

四、对城市居民金融资产现状的评价

1.城市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居民收入不断增长,这也必然导致居民的积累不断增加。判断居民金融资产规模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看居民的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相协调。下表表明,近几年来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协调的。

工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较

表10 单位:亿元

1984年

1990年 1995年

总量 总量

比84年增长(%)总量

比84年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7171.018547.965.7 7733.7

191.2

全国工资总额1133.4 2951.440.6 8100.099.4

注:增长幅度均按可比口径计算。

之所以认为两者是协调的,一是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一致;二是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居民金融资产增长速度较快,并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是居民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储蓄倾向提高的结果。

另外,自1984年以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总消费所占的比重呈连年小幅度下降之势。

表11 1984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消费率 单位:%

这表明,居民金融资产是在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下形成的。

居民积累金融资产主要是为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前述居民储蓄目的可划分为“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与“提高生活质量”两类。教育费用、防病、养老、防意外急需、子女婚嫁、老人丧葬、购买住房划为前类,购大件耐用品、装修住房、买股票债券国库券、实业投资、经营性投资、购买汽车为后类。居民自认前类所需金额占总量的82.3%。由此可见,居民储备金融资产主要是为满足基本生活所需。这与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居民生活富裕的社会阶段是相适应的。

调查资料显示,居民家庭的储蓄期望平均为每户45000元。目前居民实际拥有30982元,只占预期需求的68.8%,一旦居民家庭有一项较大开支,金融资产就会大大减少,因此,现在金融资产远不能满足居民即期和预期消费需要。

面对庞大的居民金融资产,曾有人担心这些钱一旦集中投向市场,就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将其喻为“笼中虎”。那么这只“虎”会不会“出笼”呢?我们的看法是否定的。首先,居民存款的目的性极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储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调查资料显示,在现有居民金融资产中,已经确定用向的占98%。在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下,居民的储蓄目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其次,以前的集中购买大都缘于攀比心理,现在居民消费心理已趋成熟,由于家庭情况不同,消费预期亦不同,即使居民储蓄完全投向市场,在时间上、购买品种上也将呈分散状态,不会形成冲击波。

2.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城市居民金融资产目前的构成是:银行储蓄占83.3%,有价证券占9.1%,手存现金与其它形式资产占7.1%。属于直接投资性质的有价证券与现金和银行存款之比接近1∶9。而国外居民金融资产则大体为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转移为不动产的资产各占1/3。尽管我国与国外有所不同,但这个比例结构仍显失衡。

造成这种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说,我国城市居民金融意识较差。主要表现在:注重存款的安全性,看重资金存量的增加,而不重视资金自身的升值;缺乏风险意识、不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行为上偏于保守,构成了我国城镇居民当前金融观念的内涵。形成这种观念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新观念的树立要有一个滞后期。总的说,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改革开放进程快些,居民新金融观念的树立要早于中西部地区。从客观上说,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股份制改革尚处于试验阶段,股票发行“供不应求”;二是缺乏完善的市场融资渠道,以吸纳居民的闲置资金;三是可供居民选择的有价证券无论品种还是数量均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近几年,无论发行何种有价证券均能“尽产尽销”,概缘于此。

3.居民金融资产的增长推动了经济发展。居民金融资产通过二个渠道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一是直接投资,如股票、债券;二是间接投资,通过银行存款,将资金送达使用者手中。

截至1996年6月末,全国银行系统贷款余额为42000亿元。居民的银行存款按准备率14%扣除,仍有19537.48亿元,占银行贷款余额的46.5%,相当于1995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445.2亿元)。这一数字说明,居民的银行存款已经成为银行贷款的主体。若按资金利润率10%计,这笔资金可创造近2000亿元利润,大约相当于国家目前年度财政收入的1/3。这还不包括居民手中大约2500亿元有价证券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居民金融资产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居民金融资产的增长增强了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改革需要居民在经济上承受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原由国家支付的项目变为国家与个人共同承担;二是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带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需要增加居民的支出;三是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国有小企业的产权出让以及困难企业向职工集资,都需要居民(职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通胀率较高,但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幅度高于通胀率,这就使居民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时,金融资产也随之增加。经济承受能力自然也不断有所提高。

标签:;  ;  ;  

中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_银行存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