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娟[1]2004年在《共同背景下的异质话语——乡土小说中的鲁迅与沈从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和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大师,在乡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开中国乡土小说之先河,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优秀的风范,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20年代乡土文学创作的热潮。沈从文则开拓了现代乡土小说的新领域,为小说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道路,其产量之高,文体之独特,均使其在乡土文学中卓而不群,直接带动了乡土小说中抒情一翼的繁荣。 鲁迅与沈从文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呼应了对“人性”、“人的健康生存”命题的思考与探索,但由于两位作家文化价值取向、生活经历、与文学结缘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乡土的意义归趋与理解方式上的差异。鲁迅以深切地“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孜孜不倦地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而出现于“五四”落潮时期的沈从文,则以“乡下人”的眼光注视世界,缅怀边民往事,一往情深地编织着理想的花环;鲁迅倾力展现现实的黑暗惨烈,人性的被泯灭,沈从文则沉浸在诗意盎然的梦中,演绎着鲜活的人性;鲁迅追求写实再现的艺术风格,沈从文则倾心于写意梦幻的艺术境界;鲁迅的小说深刻、沉重、凌厉,沈从文的小说质朴、和谐、自然。 两位艺术大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透视乡土中国,解读乡土文化,无论是解构还是建构,无论是现实还是梦境,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服从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整体思维。立足于表现社会问题是最直接的方式,但立足于人性回归也不失为一条途径。就小说创作的深度与广度而言,鲁迅更胜一筹,就生活的广袤与文体的独特而言,沈从文又独有所长。两位艺术大师的探求之路,既相异又相通,既相对又相补,参差对照,互映互衬,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元、绚烂多姿的乡土艺术世界。
马海娟[2]2003年在《共同背景下的异质话语——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视角差异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与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大师,但基于他们对乡土的意义归趋与理解方式的差异,而使其小说呈现出解构与建构的不同视角。鲁迅以"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而沈从文则以"乡下人"的眼光注视世界,缅怀边民往事,编织着理想的花环;鲁迅倾力展现现实的黑暗惨烈与人性的被泯灭,沈从文则沉浸在诗意盎然的梦中,演绎着鲜活的人性。两者的视角都有局限性,但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与理解,使它们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丁帆[3]1998年在《两岸乡土小说的共同文化背景及异质话语的解剖》文中提出20世纪上中叶的中国一直处在静态的农业社会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并没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性质,到70、80年代,两岸的乡土社会才开始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乡土(传统)与都市(现代)的文化对立形态亦开始进入文学的视野,它所形成的撞击,无疑是推动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动力。然而将艺术领域内的美学范畴移植到政治领域,从而宣扬“台独”的理论,则是乡土文学的误区
参考文献:
[1]. 共同背景下的异质话语——乡土小说中的鲁迅与沈从文[D]. 马海娟. 西北大学. 2004
[2]. 共同背景下的异质话语——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视角差异的比较研究[J]. 马海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两岸乡土小说的共同文化背景及异质话语的解剖[J]. 丁帆.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