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与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升级_企业经济论文

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与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升级_企业经济论文

外贸发展的模式与中国外贸的转型、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贸论文,中国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一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阶段

1.低开发国家的非诱导性要素素禀赋与互补贸易模式——典型的经济起飞前自然进化阶段

低开发国家的非诱导性要禀赋互补贸易是指低开发国家的企业依靠自己的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相对优势,以企业活动和利益为中心,在政府不干涉或干涉很少条件下展开的以要素禀赋互补为主要特征的贸易。奉行自由放任贸易政策的低开发国家的国际贸易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

这一类型的国际贸易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贸易结构变化方向由市场、产业〔1〕运动机制决定。 由于缺少宏观调控,贸易结构的优化完全依赖于具有一定不稳定性、任意性的市场。在市场起决定作用的贸易结构进化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如果不存在外界的压力机制,这种类型的贸易会在震荡和摩擦中用较长时间走完优化过程;如果市场优化机制受到来自外界力量的挤压(在国际贸易中,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其优化作用就会被外界力量所左右。这时,个体主动——每个企业自主的有目的的决策,整体被动——整体贸易结构运动的无目的性和被动性,将使这种贸易结构的进化步履艰难。

第二,如果各贸易国之间不存在贸易产品比价差异或比价差异很小,超优的要素禀赋不存在,贸易的微观利益结构与宏观利益结构就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如果各贸易国之间存在贸易产品比价上的差异(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并存的情况下就是如此),不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劣势不可避免,不发达国家的微观现实贸易利益与要素禀赋优化的长远贸易利益——贸易条件改善的利益之间的矛盾也不可避免。

非诱导性要素禀赋互补贸易是排斥国与国之间倾轧的低水平的互利贸易,其典型案例当属重商主义思想出现以前的或未受其影响的国家的处于自发阶段的国际贸易。在大工业出现以后,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任何国家要奉行真正自由的国际贸易都近乎于不可能,以国家意志为中心的被动的或主动的对外贸易构架成了人们不可回避的选择。

2.现实比较劣势——(远期)期望比较优势条件下的后天要素禀赋培育与强制出口推动模式——经济起飞的强推动阶段

这种贸易模式的基本含义是:在国与国之间存在贸易条件优劣、超优要素禀赋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贸易条件较为恶劣、要素禀赋总体效能较差的国家以超优要素禀赋培育为目标,强化自己国内的要素发展,对进出口进行管制,强制推动出口,加快技术进步,推动自己经济经济实力的提高。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贸易条件不好,出口能力很小,对外贸易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在这种条件下,充分地学习、利用国外的技术、知识,用以改善自己的要素禀赋状况,是一条迅速掌握先进技术、少走弯路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此时贸易国的典型要素禀赋优化战略是:尽量扩大本国的出口量,尽量换取较多的外汇,尽量节约自己的与要素禀赋改善无关或关系较少的外汇支出,把有限的外汇尽量用于改善自己的要素禀赋结构,实现自己的长期目标上。

欠发达国家的现实比较劣势——期望比较优势的追求超优要素禀赋结构的战略的实施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由于贸易条件不好,只能以强制推动出口数量扩张作为保证出口换汇能力的基本手段,作为保证战略实施的外汇供给的基本手段。强化外汇供给的根本目标是加大国外技术、能力引进的力度,缩短经济起飞、要素改造的时间。

第二,由于出口数量扩张追求的是远期超优要素禀赋、工业化推动效应,具有宏观效益追求特色;企业直接追求的是利润,具有微观效益追求特色。所以,在这种条件下,目标不同引起的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国际贸易的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相悖不可避免。

第三,寻租现象严重。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绝对对立会葬送现实比较劣势——期望比较优势战略实施的任何努力。因此,构造缓和这种矛盾的过渡性手段是解决问题所必不可少的。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过渡性质的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创汇指标、出口特权,常常用于这一矛盾的调和。由于这种调和具有不可避免的偏向性,企业间的平等竞争受到了特权的抑制,特权交易、钻政策空子就成了企业追求盈利的手段。

3.优化要素禀赋条件下的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良性运作模式——成熟经济成熟贸易阶段

优化要素禀赋条件下的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良性运作的基本含义是:一国拥有优越的要素禀赋及其相应的对外贸易条件时,在不把优势垄断作为特殊利益予以追求的条件下,不存在特殊的宏观目标或利益,微观贸易利益最大化与宏观国家利益最大化没有矛盾或矛盾很少。微观上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贸易活动是以比较利益为基础进行的,而比较利益是由现实的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决定的。由于不存在微观利益、目标与宏观利益、目标之间的本质矛盾,宽松的自由贸易政策具有很大的可取性。

这一贸易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优越的要素禀赋与成熟的企业相对应,使企业占据了较高的国际竞争地位,企业的活动动力、活动能力、活动空间很大,企业与社会的矛盾较小。此时,较少的干预对企业的成长较为有利。

第二,本国企业与别国企业竞争时在总体上占有充分优势时,本国政府的主要活动空间是保护“正当的”“平等的”国际竞争,对别国政府对本国企业的限制行为进行交涉,使国际环境产生有利于本国企业的变化。

第三,任何对企业的过分挤压、限制都有碍企业的成长。自由贸易思潮占统治地位。只有在国际贸易平衡受到特殊压力走向失衡时,制订国内市场的保护政策、国外市场的打入政策,以及进行双边、多边乃至全球范围的谈判,谋求贸易政策的对等、平衡,为自己企业争取国外发展空间,才成为国家的义务。

来自国内外的非市场性干扰性挤压力量是妨碍优化要素禀赋条件下的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自动地”协调与良性运作的主要因素。不消除这种非市场性干扰性力量,本国的对外经济优势就发挥不了或很难发挥。这就是说,这种模式效能的发挥还取决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状况。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鉴于市场失灵问题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存在,对国际贸易进行间接适当调控,推动其健康发展,在这种模式下也是必要的。

二、当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

1.1996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状况

进入1996年以后,中国的对外出口与过去10多年的高速增长相比,出现了一种徘徊局面。对外贸易发展较好较快省份的对外出口增长速度迅速下降,一些省份出现了对外出口的负增长〔2〕。1996 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为1511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1.5%,比前18 年的平均增长速度18%下降16.5%,比上一年的环比增长速度22.9%下降了21.4%。进入1997年后,中国的出口增长下降趋势得到了抑制,但再回到以前的高速增长轨道似不可能〔3〕。

2.产生出口增长放缓甚至下降的基本原因

第一,WTO的运作以及与以往的GATT相比,WTO成员国间的贸易环境的大大改善使非WTO成员国与WTO成员国间的贸易竞争更加不平等。作为非WTO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中国,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显地感受到了WTO的挤压〔4〕。区域贸易组织的兴起使区域贸易组织成员以外的国家与区域贸易组织成员国在区域市场内面临不平等竞争。现在,世界上的主要市场都是各种区域贸易组织的内部市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共体等。这些区域贸易组织的内部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出口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加入WTO 的宿愿至今没有实现以及与中国没有加盟的主要区域贸易组织的内外有别的政策,使中国商品在很多情况下都面临着WTO和区域贸易组织的双重挤压。

第二,现代的国际贸易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力量的贸易。在对外贸易规模较小时,当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是吸引力较小的高竞争性、低附加值、低市场容量的市场时,中国对跨国公司的巨大作用感受不深。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出口管制的放松,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的提高,中国出口业与国外跨国公司争夺高吸引力市场现象的增多和不可避免,跨国公司的巨大影响力逐渐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上显现了出来。首先,其他外贸企业出口增长放缓甚至下降时,作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子企业、关联企业的有进出口权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出口发展较为稳定,表现出了依国际标准看规模较小的国有外贸公司〔5 〕难以比拟的竞争能力;其次,中国国有对外贸易公司的综合商社改革、对外投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本没有与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开展正面竞争的能力,出现了对外出口发展难,国内外市场接轨过程中仅依靠本国企业自己的能力保卫国内市场也难的现象;最后,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中国国有对外贸易公司的管理机制优化任务还很重,如何理顺关系,强化发展动力还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中国对国有外贸公司的保护在逐渐减弱,外贸公司的特权变小了。由于习惯了“父爱主义”的保护,国有外贸公司在过去锻炼很少,“体质很弱”。现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到有大风大浪的国际市场上竞争发展,国有外贸公司有着“初下水”的不适应,需要锻炼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3.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态势的基本估计

经过近20年的高速粗放发展,中国对外出口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粗放型的量的扩张的历史任务。在保持量的增长的前提下,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扩大海外的大容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朝阳商品的出口,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继续以简单的量的扩张作为对外出口发展的主导方向,不仅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低层次的竞争和饱和市场,也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条件的改善。目前,中国对外出口的量的发展已经使中国具备了出口业的质的升华的能力。只要把握住时机,做出恰当的抉择,中国对外贸易会再上新的台阶。

三、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升级发展的战略与政策思考

从国际贸易发展规律、阶段性特点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国际贸易已经进入了腾飞、跃进的关键阶段,进入了走向要素禀赋优化、实现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协调良性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对国际贸易发展的经验借鉴、规律分析、态势测定和未来预测,中国要顺利地实现这个腾飞、跃进,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1.加强产业政策与外贸政策的协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出口政策基本上是能出口什么就出口什么,用强推动出口方法〔6〕解决外汇饥渴问题。在那时, 出口量是解决外汇饥渴问题的关键,是决定要素禀赋优化用汇问题的关键。由于底子薄,只有发展“短、平、快”出口产业,才能解决眼前之需。由于“短、平、快”出口产业并不一定是优势、优化产业〔7〕,这样, 外贸短期发展与产业优化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现在,中国的外汇饥渴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8〕,要素禀赋已经得到大大改善, 中国已经具备了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协调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发展对外贸易,强化贸易的集约性发展,让对外贸易上台阶上水平,已经成为历史趋势。

事实上,在走向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相协调是强化一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是减少国内市场硬性保护压力的好办法,是中国加入WTO的不可缺少的现实对策。对于缺少高附加值、 高市场竞争力出口商品的中国来讲,强调这一点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2.改善对外贸易的规模政策

笔者认为,对外贸易的规模政策有三:一是出口总规模政策,二是出口经营的规模效益、效能政策,三是进口的总规模政策。这三个规模政策各有特色紧密相关。

出口总规模是进口总规模的基础,是出口经营升级、内含化发展的基础。中国现在的出口总规模是中国外贸出口工作人员和其他产业工作者经过艰苦奋斗得来的。这个规模得来不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十分巨大。净出口的乘数作用,退出国外市场后返回的巨大困难都告诉我们,这个出口规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它只能增长不能下降。

当前,中国出口经营的规模经济问题主要是:出口商品品种多,没有可以作为主导出口商品的拳头〔9〕; 对外经营的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无法与国外的大公司正面竞争,在创造国际驰名商标、发展企业跨国内部市场〔10〕等方面存在巨大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扶持、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需求潜力大的朝阳性拳头商品、拳头商品系列,逐步把中国的商品出口扶上效益、扶上规模、扶上等级。外贸与内贸“两张皮”、外贸发展与产业优化“两张皮”的现象在中国外贸的成长道路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这种“两张皮”政策是出口商品生产能力很弱条件下勒紧裤带(自己省吃俭用)换外汇、换能力所必需的。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对外出口能力的增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国内外投资的多元化,跨国公司作用的增强,这一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这一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企业中心形势,创龙头产业、龙头企业、龙头产品、龙头商标,形成一种全面的以企业为主力的竞争优势,让能量巨大的企业在国内“保卫”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

外汇储备的风险性、效率性和使用外汇的风险性、效率性的平衡择优是在顾及国际资金流动的条件下处理进口规模问题的关键。由于出口是获取国际支付能力的最基本的手段,出口是有波动性和风险性的,国际金融市场是有相对独立性的。所以,作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共同基本经营要素的外汇的一定储备是防止汇率波动过大、应付紧急和突发事件、支持贸易条件改善、稳定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所必需的。实质性经济活动是汇率运动的基础,是保有国际支付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汇率运动从根本上取决于良好的国际经济活动,再高的外汇储备如果没有国际经济活动的支持也是无源之水。这就是说,从本质上讲,外汇储备是应急储备,它可解决一时之需,不能消灭机制性痼疾顽症。对于一个利用外资任务很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或者说对于一个对国外技术、商品、资金需求较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过高的外汇储备不仅要承担汇率风险给外汇储备造成的损失,而且还要承担放弃投资选择权的成本——机会成本,或者说承担放弃利用自己的外汇进行投资发展,利用国外技术、人才、商品的成本。事实上,过高的外汇储备还是国外的进出口平衡主义者谈判的砝码,是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上升的包袱。这就是说,进口规模要与出口规模和外资流动差额相适应,外汇储备过高是高成本的。在顺差较大外汇储备较多的当前,中国外汇的适当应用是有效率的〔11〕。

3.以企业资产经营为中心,以组建、发展跨国公司为主线,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一种良好的对外贸易升级发展抉择

依国际先进标准,中国的外贸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拥有上亿美元资产的很少,很难与国外实力强大的拥有几亿、几十亿,甚至成百上千亿美元资产的大型国际企业——跨国公司正面竞争,想成为当今世界市场的主流,占据优势的国际市场竞争地位,就更不可想象。当今的国际市场,跨国公司是主角;当今的国际投资,跨国公司也是主角。中国的对外贸易要在这种条件下立足发展,成为强者,不发展以资产经营为中心的跨国公司是不行的。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外贸易发展初期的量的铺开的任务,渡过了简单进出口贸易以外向型发展为主的阶段,已经走到了外贸质的升级还是徘徊不前的十字路口。以企业资产经营为中心发展跨国公司是解决中国对外贸易升级问题的关键。首先,以规模经营、多角化发展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的机制对企业外贸能力的强化可以从本质上解决原来的外贸公司的微观利益与国家对外贸易宏观利益的不协调问题,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国家的对外出口发展压力;其次,跨国公司的全球视野、多种经营、综合优势、非价格竞争、技术开发力和应用力、内部市场,使它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可以使它与国外竞争对手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从而可以更好地与它们展开正面竞争,并最后成为世界市场上的强者;最后,企业不进行以资产经营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盈利性特征就会受到其他制度性目标的制约,企业的本性与目标的不一致性就会使企业行为扭曲。强调资产经营是跨国公司的特点之一,这一点与中国的外贸企业改革、理顺产权关系的方向正好一致。通过外贸公司的资产经营化、跨国公司化,既可以理顺外贸企业与其产权人之间的关系,改变过去产权不清责权不明的状况,推动企业的以资产为中心的优化组合,也可以给企业以充分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使企业所有者在抓住资产这一中心的条件下少干预企业内部事务,让企业在有高度自主决策权的条件下高效率地运作。

4.通过一定的辅导期,逐步使发展对外经济、争取国外市场成为优秀企业的自觉选择

一般来讲,给外贸企业以创汇指标,特别是给跨国公司以创汇指标,是有悖市场经济的企业相对自由发展原则的,不符合企业资产经营中心原则。但是,在跨国公司的培育初期,中国的内贸外贸“两张皮”的机制还不能立即废除。中国是一个具有高成长率的国家,其国内市场扩容很快,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相比,魅力一般不大。对于一个刚起步的竞争能力还不强的跨国公司来讲,情况更是这样。这就是说,在跨国公司培育初期,保持跨国公司对外出口的适当压力是必要的。不过,这种压力要随着跨国公司的成长、国内外市场的接轨而逐步放松。一方面,随着跨国公司的成长,国内市场会变得相对狭小,国外市场的重要性会逐渐增强,开拓国外市场会逐渐成为企业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自觉行动;另一方面,“保卫国内市场”也是跨国公司的历史责任和根本利益所在。

5.进一步改善涉外企业的投资、发展环境

第一,国内环境。构造一个国家给予必要支持,企业主要依靠自己实力开拓发展的企业投资、经营环境,是推动企业行为正常化的关键,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构造企业平等竞争机制,减少管理机制不规范造成的寻租现象,减少特权盈利现象〔12〕,逐步放开外贸权管理,给各类有志于从事外贸经营的企业以均等的发展机会,抑制企业的扭曲行为,形成涉外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是完善涉外企业国内经营环境的方向。这种机制构造的前景是:放开外贸经营权,给各类企业以均等的从事对外业务的机会,给各类外贸企业以压力、动力;建立以机会均等为基础,通过市场力衡量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涉外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在给涉外企业以压力的同时,淘汰掉那些发展潜力小,竞争力不强的涉外企业,使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外贸领域大展宏图。

第二,国外环境。争取本国企业在国外与国外企业有同等的发展机会、竞争条件——即争取本国企业在国外获得国民待遇,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一个基本趋向,也是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一个基本方向。目前,在总体上,企业的技术、管理和经济实力还不强,与国外的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中国企业在权益、政策待遇上还不及国外企业,中国企业要在国外竞争发展就更困难了。企业个体在国外争取良好生存发展环境的能力十分有限。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已经成了各国企业在国外发展的开路先锋,已经成为构造国际经济环境的主角。日美政府代表各自厂商利益的名目繁多的贸易谈判,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制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WTO等, 都是政府在涉外经济环境构造方面的典型表现。

目前,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十分盛行。如果中国不能加入这种合作潮流之中,就很难为自己企业在国外争取国民待遇上取得突破,中国企业要在国外发展,要在对外经济上上档次上等级就困难了。笔者认为,中国改善本国企业国外经营环境的努力应在3个层次上展开:(1)加强双边合作,即以中央政府为主,继续扩大和深化国际经济的双边合作,争取中国企业、商品在双边层次上早日获得国民待遇。(2 )积极参加区域合作,即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中国企业在较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争取发展机会,顺应国际经济合作的多层次发展潮流,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3)争取早日加入WTO。WTO 是当今世界最大、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国际经济组织。中国不加入WTO, 在很多国际经济活动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其对外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就困难,企业就不能真正具有全球视野,在全球高度上制订自己的发展战略,利用好世界的资源和市场。这就是说,加入WTO 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稳定发展所必需的。

注释:

〔1〕产业的运动也是由市场引导的。

〔2〕浙江省1996年1—4月出口额为25.2亿美元,为上年同期的100.8%。一季度全省外贸企业帐面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1.55%, 销售利润率仅为0.61%;省外经贸厅监控的19家省级外贸公司和10个地市外贸中,有11家省公司和7个地市外贸发生亏损或基本持平。在全国, 浙江省的情况是较好的。参见沈光明《当前我省出口形势分析及判断》,《浙江经济报》1996年6月10日第2版。

〔3〕1995年以前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1996 年的资料来源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在中国的一些大宗出口商品是“敏感商品”的条件下, 其对这种压力的感受就更深了。

〔5〕中国的较大的外贸企业都是国有企业, 非国有外贸企业很少。

〔6〕计划、命令、优先供给、补贴等方法。

〔7〕与当时的工业基础相适应,“短、平、 快”出口产业只能是低附加值、资源性产业。

〔8〕1996年年末,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050亿美元。见《199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9〕就是有所谓的“拳头”,也是小“拳头”。

〔10〕企业内部市场指母子企业、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目前,跨国的母子企业、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跨国公司的跨国内部交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

〔11〕笔者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维持在700 亿美元左右是恰当的,现在的1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过高。

〔12〕如依靠别人拿不到的进出口垄断权盈利。

标签:;  ;  ;  ;  ;  ;  ;  ;  ;  ;  ;  ;  ;  ;  

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与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升级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