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战略演变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贸论文,理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贸战略理论是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兴起而出现的新理论。它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外贸领域赶超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贸战略主要关注并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外贸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时的地位与作用;第二,外贸发展的长远目标及其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达到目标的主要战略性对策与措施。这三个问题的不同组合与配置形成不同的战略。本文试对各种战略进行一些分析。
一、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
二战结束后,大多数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都采取了这种贸易战略,直至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采取这种战略。在中国也不乏主张这种战略者。从实践上看,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实行的贸易战略基本上是进口替代型战略,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本相同。何谓进口替代型战略?有多种说法,例如,“以国内制成品取代进口消费品”;“以本国工业制成品代替同类的进口商品”;“进口替代就是用国产品代替进口品”;“进口替代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是指,利用关税、配额和汇率把资源配置由出口品的生产转向内销的生产,以提升国内的工业化”;“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出口的生产。这种做法即是大家所熟悉的进口替代型战略”;“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是以国内生产和保护排斥进口,以内销替代出口的贸易战略”。(注:刘力:《内撑外开: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第43~45页,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对有典型意义的41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进行过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实绩明显低于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起,在对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评价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有的列出种种弊端,加以否定;也有的举出其成就,加以赞扬。这种争论并没有结束。主要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历史还没有做出结论。
二、出口替代(导向)型贸易战略
多数学者认为,实行出口替代型战略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出口替代战略,一般是指以扩大制成品的出口来带动工业化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对于这种战略的适用性,国内外都存在不同意见。在国外,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战略只适用于国内市场狭小的小国家或地区,而不适用于国内市场广阔的大国;也有的学者认为,大小国家都适用,都应以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也有两派意见,分歧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国内市场或者说国内市场在这种战略中居于何种地位。
同奉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国家相比,实行出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国家和地区的外贸体制是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香港及新加坡的贸易体制几乎完全自由,而台湾和韩国的贸易体制中自由度小一些,政府干预和管理多一些。再者,进口替代战略实质上是封闭性的排斥贸易利益的战略,把进出口视为调剂余缺的一种手段,无关国民经济大局;而出口替代战略则不同,它是开放性的追逐贸易利益的战略,力求通过对外贸易带动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对于出口替代战略的局限性,国内外学者也指出了不少。主要有:大国容易忽视国内市场;大国争相以出口为主往往造成国际市场供过于求,贸易环境恶化;过度的出口往往以补贴为后盾,违背国际贸易通行的规则。从历史发展的实践经验看,出口替代战略只在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取得了成功,而在大国中没有成功的先例。像印度、巴西、墨西哥、印尼以及中国等大型发展中国家的外贸战略究竟如何仍在探索之中。
三、混合型贸易战略
鉴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至少是不成功)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出口替代型战略的成功,于是国内外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提出混合型战略,即把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二者结合起来。至于如何将二者结合,国内学者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综合运用。许新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一文中提出综合运用两种战略的优势,实行双层次的重点有序的综合发展战略。(注:参见《财贸经济》1987年第11期。)第二,平衡交叉运用。任纪军在《中国贸易发展战略》一文中提出应平衡交叉运用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注:参见《财贸经济》1991年第2期。)第三,交替使用。薛家冀在《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提出进口替代以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出口导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交替使用两种战略。(注:参见《江苏经济探索》1992年第2期。)
混合型贸易战略实质上仍然是进口替代战略,只不过加进了一些鼓励出口的措施。印度和巴西这两个发展中大国是实行混合型贸易战略的典型代表。也有的学者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行的贸易战略列入混合型贸易战略。印度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实施的进口替代战略是失败的,从70年代初转而采取混合型贸易战略,其结果并不佳。主要原因是开放太少,一直通过许可证、配额和关税对本国实行高度保护,实际上仍然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主要政策措施。巴西在60年代中期以后,抛弃了进口替代战略,转而采取混合型战略,直至今日。30年实践证明,巴西的混合型战略在前期取得了“经济奇迹”,而在后期也使“经济停滞”。
四、中国特色的贸易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们重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宝贵经验,吸收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与混合战略方面的成功经验,力戒其失败的教训;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国情力求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贸易战略。在这方面,曾经提出过以下几种重要的战略。
1.“大经贸”战略。“大经贸”战略是原外经贸部部长吴仪在1994年5月提出的。这个战略顺应了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国际投资相互融合发展的国际大趋势,要求中国的外贸、外资、外汇、外债、外援等领域以及国内各产业部门相互融通、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施这样的战略,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垄断、封锁和条块分割,创立全国统一、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体制。这种战略的形成,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又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要求。
2.市场多元化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同这四大伙伴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4以上。而同亚非拉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较少。1989年外经贸部负责人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市场多元化不仅包括进出口市场多元化,还包括吸收外资多元化、对外经济合作多元化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这个战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中国的外向型企业面对全球,除继续巩固和加强同美、日、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外,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同亚非拉、东欧和独联体等国家的贸易方面,使中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多元化。这个战略取得明显成效。20世纪90年代,同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限于这些国家外汇短缺、结算困难,今后贯彻市场多元化战略还要解决许多具体问题。
3.科技兴贸战略(以质取胜战略)。中国的外贸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长期存在粗放式的数量增长型特点。为了实现由粗放向集约转化,针对中国外贸出口商品档次低、质量差、科技含量少、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外经贸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质取胜”战略。要贯彻这个战略,不仅要提高出口货物商品的质量,还要提高援外项目的质量、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外派劳务人员的质量和机电产品售后服务质量。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总结“以质取胜”战略实行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兴贸战略”,这个战略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要求贯彻科工贸一体化,科技带动外贸,使外贸真正转移到集约化的道路上,以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4.国际大循环战略。这种战略又称大进大出战略,是王建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注:王建:《论国际大循环》,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这个战略要求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换回的外汇支援基础产业建设,使之尽快度过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有人对这种战略提出过质疑。在乡镇企业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让农民去搞外向型加工,外商是否会投资?世界市场突变如何应付?农业被忽视了怎么办?中国是大国,靠外向型经济能行吗?(注:刘东进:《国际循环必须与国内循环密切结合》,《中国外贸发展与改革》第4集。)
5.外贸自乘发展战略。庄凌在《对外贸易自乘发展战略初探》一文和《外贸自乘效益论》专著中提出对外贸易自乘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是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并与本国科技的自主开发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势基础,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开发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引进”的良性循环。(注:参见《国际贸易》1994年第8期。)
6.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琦伟提出了这种战略。他认为,国际竞争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而国际竞争依托的是比较利益原则,是竞争力的高低。因此,国际竞争力是衡量外贸的根本标准。(注:陈琦伟:《国际竞争》,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
上述的各种外贸战略都有时代的烙印。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外贸发展战略。外贸发展战略都是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这就是说,某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当采取不同的外贸发展战略,而不同的国家在同一时期采取的外贸战略也应当有所区别,大国的贸易战略不同于小国的贸易战略。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基本上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是当时国际环境中的最佳选择。时代前进了,条件变了,改革开放之后,科技水平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了,国际环境更好了。因此将中国的外贸战略更多地置于出口替代(出口导向)方面也是恰当的。进入21世纪,新的科技革命正迎面而来,科技成为各国外贸成功的关键。今后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靠先进科技的支撑。所以,“科技兴贸”战略正符合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