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农村发展乡镇民政经济的模式选择与手段论文_余红钊

偏远农村发展乡镇民政经济的模式选择与手段论文_余红钊

余红钊

云南省鹤庆县民政局 云南省鹤庆县 6715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规模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偏远地区的乡镇民政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偏远农村地区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充分挖掘自身存在的潜力,采取一定的手段和发展模式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强本地的经济建设。本文对偏远农村发展乡镇民政经济的模式选择与手段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促进我国偏远农村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偏远;农村;乡镇民政;经济

近年来,我国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偏远农村地区的乡镇民政经济建设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来说,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并有进一步拉大之势,偏远农村地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一、偏远农村地区乡镇民政经济发展现状

1.土地和粮食现状

相对来说,偏远农村地区土地面积较小,而且土地利用价值不高,导致粮食产量严重不足[1]。受当地自然条件影响,偏远农村地区土地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土地面积又小,土壤相对较为贫瘠,有些土地只能种植粗粮作物,而不能进行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难以实现土地的利益价值。偏远农村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不能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多以手工作业,效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因此,偏远农村地区的粮食产量相对较低,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此外,偏远农村地区农民的思想较为封建落后,不肯接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技术做保障,使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2.农村劳动力现状

目前来说,在我国广大偏远农村地区,劳动力外流现象越来越严重。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涌入城市打工,使农村地区真正从事农业种植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儿童和孤寡老人越来越多[2]。由于儿童和老人的逐渐增多,给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普及带来了一定难度,非常不利于新兴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而言,由于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所做的工作有限,因而收入不高,生活质量难以保障。此外,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仅使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逐渐增多,也不利于城市内治安,很多农村人不能得到城市人的认可,致使部分人心理出现扭曲,不利于社会秩序的正常维护。

3.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偏远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农民没有较好的经济收入来源,当地也没有招商引资的项目。由于农村地区土地资源有限,机械化程度不高,因此粮食产量有限,仅靠粮食作物难以保障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偏远农村地区受当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养殖业也以散户为主,难以形成规模,不利于偏远农村地区乡镇民政经济的发展。

二、偏远农村地区发展乡镇民政经济的手段

1.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偏远农村地区要想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应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偏远农村地区应摆脱现状,大力推行改革,根据市场的需要,合理发展当地经济[3]。优化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应切实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广抗旱、耐寒等优良性能的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于土地较为贫瘠的农村地区,也可大力推广名优花卉种植,形成当地的特色,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二,偏远农村地区应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畜牧业,使牛羊等畜禽产品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三,偏远农村地区应根据当地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并进行农家特色餐厅的建设,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农村地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当地经济结构进行优化配置,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树立农村地区品牌文化

偏远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优势,积极树立当地的品牌文化。品牌效应能够有效增强偏远农村地区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占有一席之地,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偏远农村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自然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从而形成当地的特色和品牌,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例如,有些农村地区不适合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但是该地气候非常适合核桃、大枣等果树的种植,可以在该地区积极进行果树的推广种植,并进一步形成当地的特色,树立当地的品牌,从而形成良好的信誉,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偏远农村地区的产业化发展。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组织,专业人员可以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培训,并根据当地的特点,为农民出谋划策,并针对农民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的进行技术指导。针对边远山区不利于经济作物种植的情况,可以大力推广金银花、中药材、有机茶等作物的种植,并建立一定的农民合作组织,加强农民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加强农村地区的基地建设

有些农村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发展该地区成为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原料基地,从而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的基地建设应不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营制度为前提,适当的进行规模化经营,推动当地土地的正常流转,从而促进当地的基地建设。农村地区还应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进行公路的维修和养护,建立便利的交通条件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管饮工程也应落实到位,加强对水库、堤坝的维修政治,这样才能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偏远农村地区还应积极的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的产业,从而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你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农村地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拓展商业渠道,采取一定的招商措施,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此外,偏远农村地区应大力发展当地的民营经济,以民营企业带动当地的发展。当地政府应积极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激发广大农民干事兴业的热情,从而促进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改善当地的经济结构,促进当地乡镇民政经济的发展。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应切实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偏远农村地区不至于遭到环境污染。

6.大力发展旅游业

偏远农村地区应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环境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偏远农村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工业化水平不高,但是当地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空气污染较少,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因此,偏远农村地区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从而受到更多的人关注,经济也会逐渐发展。此外,偏远农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应利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饮食、娱乐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化结构,从而促进偏远农村地区当地经济的发展。

结语

本文主要对偏远农村发展乡镇民政经济的模式选择与手段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发展,然而偏远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较为缓慢,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偏远农村地区的乡镇民政经济发展,积极的进行宏观调控。偏远农村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手段,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城市和农村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涛.浅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5-5.

[2]安伟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8):42-44.

[3]季红.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4-349.

论文作者:余红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6

标签:;  ;  ;  ;  ;  ;  ;  ;  

偏远农村发展乡镇民政经济的模式选择与手段论文_余红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