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务局医院 检验科 湖北黄石 435001
【摘 要】目的:分析免疫指标检测分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3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免疫指标检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IgG、IgA、IgM和补体C3、C4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升高(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均稍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gG、IgA、IgM和补体C3、C4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存在多种免疫功能紊乱,行免疫指标检测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患者疾病情况,但实际中还需要结合患者临床中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确诊。
【关键词】免疫指标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补体C3;诊断价值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属于炎性骨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可伴有体重减轻、低热及疲乏等症状,多数患者存在关节受累、以手足水肿、腕管和跗管综合征及多肌痛为突出表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事实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早期表现不明显,在发病2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保护患者骨关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1]。但就目前来说,传统的X线检查因受到该病特异性差的因素影响,临床诊断还存在局限性。免疫指标检测是近年来提出的一项心的检测方法,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免疫指标检测分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3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观察组130例患者中男70例,女60例,年龄在64-75岁,平均(69.5±5.5)岁,病程在3个月-2年,平均(138.57±0.)年。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62-73岁,平均(68.8±5.7)岁,病程在4个月-2年,平均(1.68±0.43)年。排除有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意识障碍及不签署同意书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上不具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免疫指标检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的水平。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2ml,置于真空采血管中,用离心机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5min,分离血清备用。采用德国德灵公司生产BNP特种蛋白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检测[2]。检测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给予患者10mg甲氨蝶呤片(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3205)口服,按照1次/周;同时20mg来氟米特片(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20)口服治疗,按照1次/d,连续治疗半年[3]。
1.3 统计学
将两组患者研究所得数据全部收集,纳入统一表格,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中作数据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n%)经卡方检验,计量资料(x±s)经t检验,P<0.05时,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IgG、IgA、IgM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补体C3、C4水平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关节软骨表面的血管新生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进展。该病的发病率较高,患者主要表现为小关节滑膜所致的关节痛,死者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宽等情况,晚期患者临床表现更盛。多数患者患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和特异性,常因关节滑膜、腱鞘、筋膜组织或韧带组织起病,患者可出现关节肿胀或轻度疼痛,病变表现为无痛性软组织肿块,弥漫型患者病变表现活跃或不活跃。常规的x线检查可见关节周围骨组织侵袭,部分患者还存在骨破坏的情况[4]。但X线片针对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患者或表现多样化,行X线片检查容易产生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有研究指出,患者体液免疫室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因此检测血清中部分免疫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疾病情况。IgG、IgA、IgM抗体的功能作用主要在机体免疫中起保护作用,能有效地预防相应的感染性疾病[5]。IgG、IgA、IgM水平升高代表患者可能存在结缔组织疾病、肝脏病、传染病或类肉瘤病等疾病。而补体C3、C4的临床意义相似,增高常见于某些急性炎症或者传染病早期。当其值下降时,可能代表患者患有如风湿热急性期、心肌炎、心肌梗死、关节炎等疾病[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升高;而观察组患者补体C3、C4水平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gG、IgA、IgM和补体C3、C4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存在多种免疫功能紊乱,行免疫指标检测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患者疾病情况,但实际中还需要结合患者临床中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确诊。
参考文献:
[1]周世锋.类风湿关节炎常用免疫诊断指标的优选[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43-1644.
[2]谢伟,林翠辉.免疫指标检测分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医院,2011,11(5):65-66.
[3]马海芳,张文兰,胡同平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指标的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11):1116-1117.
[4]张文兰,胡同平,王永福等.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液免疫指标的分析与比较[C].//第5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暨国际检验与临床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42(14):163-163.
[5]黄李平,吕军影,何源浩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变化关系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2(3):3-4.
[6]梁黎,董关萍.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多项免疫指标检测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29(3):127-128.
论文作者:李天惠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患者论文; 免疫论文; 补体论文; 指标论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论文; 统计学论文; 水平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