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危机和米德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根廷论文,难题论文,米德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阿根廷长达4年之久的经济萧条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骚乱和总统走马灯式的更迭。从表面上看,阿根廷危机的原由是长达4年的经济萧条。但其根本原因与亚洲金融危机一样,都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必然结果。不同的只是:亚洲各国是钉住汇率制度并开放资本市场,其逻辑的必然结果是货币冲击危机;阿根廷是货币局制度并开放资本市场,其逻辑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动荡。本文从开放经济条件下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导致的米德难题出发,分析阿根廷危机和亚洲危机的必然性。
一、米德难题
一国政府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有4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前3个是内部平衡目标,后一个是外部平衡目标。根据丁伯根法则,每一个政策目标要求一种相应的政策工具。如果一国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就需要两种政策工具,即汇率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20世纪50年代,詹姆斯·米德在其《国际经济政策理论》一书中,就开始经济条件下如何同时实现经济体系的内外平衡问题做了分析。根据米德的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如果想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均衡,必须运用收入和国际收支两个不同性质的政策工具。收入政策指财政和货币政策,国际收支政策包括汇率政策、贸易保护政策和外汇控制政策等。其中任何单一的政策工具都不可能达成经济的内外同时均衡。要达成内外均衡必须要有政策组合。
根据米德的理论,要想保持固定汇率制度,就必须实施资本管制和外汇管制,也就是控制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据此推论,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资本的自由流动会最终冲垮固定汇率制度。因此,在固定汇款率制度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之间存在一个“二元冲突”,即用一种政策来实现两种平衡的“米德难题”。
二、米德难题和金融危机的关系
根据上述理论,一个国家如果选择了固定汇率制度并开放了资本市场,危机的发生从逻辑上说只是或迟或早的事情。最佳的例证即是亚洲金融危机。
我们知道,亚洲金融危机前,各国实行的是钉住汇率制度并开放了资本市场。实施固定汇率制度并开放资本市场最直接的结果,第一是使国内私人企业有了从国际资本市场举债或融资的渠道和机会;第二是使国际资本有了利用两国利差进入该国套利的渠道和机会。这种安排所造成的资本供给方和资本需求方的汇合,是20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表现为资本的超量汇集和突然逆转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亚洲金融危机的例证看一下这种配合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亚洲各国相继解除资本管制后,国际商业和投资银行进入了该地区,利用当时国际借贷市场和各国国内借贷市场的利差进行融资套利交易。例如在泰国,针对泰铢的融资套利交易就有三种(IMF,1998)。第一种是在银行间市场借入美元和日元,将所借货币兑换成当地货币,并将这笔当地货币在短期银行间市场上转贷,贷款到期后,再将本金和利息转换成美元和日元。第二种是在美元和日元短期债券市场借款,再将实得款项转换成当地货币存入银行,并持有定期存款。第三种是利用货币市场,在发达国家发行货币市场债券,并将所得款项投资于用当地货币表示的货币市场工具。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算,融资套利交易的三种方法一直在亚洲市场有利可图。截至1997年中期,利用银行间市场获取的融资套利交易的收益,在20个季度中有18个季度高于发达国家市场的投资收益。
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固然有利于经济特别是有利于出口外向型经济的一面,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最大的不利之外即在于:所有的矛盾都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累积,不像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矛盾时时通过汇率的波动而消化。尤其在出现内部和外部不平衡的时候,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并开放资本市场将出现用一种政策达成两个目标的冲突。
在泰国,开放的资本市场和国内外利率差在导致资本进入的同时,也使经常帐户赤字不断增大。这时,适逢发达国家调整利率,受国外利率上调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开始收缩在亚洲的交易。泰国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体系开始吃紧。根据银行体系脆弱会对汇率产生影响的传统看法,国际商业和投资银行看低泰铢,开始进行抛空融资套利交易。
这时,摆在泰国政府面前的就是如何解决内外平衡的问题。要想解决经常帐户赤字,一种方法是运用支出转换政策即通过汇率贬值来扩大出口,但这种方法被固定汇率卡住而不能使用;另一种方法则是运用金融政策即通过提高利率以吸引资本的流入,但使用这种方法势必影响国内的生产和银行体系,因此也不能使用。实际上,在“二元冲突”已经出现的条件下,政府根本没有政策工具可供选用,惟一选择就是利用储备进行干预。但这种选择实际上是为对手方提供无风险获利机会,自己将自己逼入绝境。
正是因为固定汇率制度和开放的资本市场不能并存,所以,自米德提出“米德难题”并经芒德尔-弗莱明模型证明之后,研究危机的时点,即什么时候投机资本会攻击固定汇率,就成为新的问题。这也是危机冲击模型出现的理论背景。
三、米德难题和阿根廷危机
阿根廷也是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并开放了资本市场,但阿根廷的固定汇率是货币局制度。货币局制度规定,要发行本币,必须先具有按固定汇率计算的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即如果中央银行将本币与外币的汇价固定于1:1的水平上,则每发行一元本币,一定要有一元外币的储备。这个规定意味着,除非出现了国际收支的赢余使外汇储备上升,否则货币局不能发行新的货币。这一原则是汇率稳定的根本保证。在此原则下,中央银行与每家商业银行都建立储备窗口,并保证银行存于央行的钱可按固定汇率兑换为外币。这种制度的特点是:政府制定固定汇率,并担保维持这一价格,市场上的汇率则允许自由浮动,由供求力量决定趋向。市场汇率向官方固定汇率的趋同,由套利机制维持。这种制度的调节运行机制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为投机者提供了毫无风险的投机机会。官方制定的固定汇率存在高估和低估,特别是两国经济水平出现差异的条件下,两种货币的价格就无法反映其国际竞争力与经常项目收支,从而创造出几乎没有风险的投机机会。第二方面的作用与第一方面相辅相成,在提供了投机机会的同时,也借这种投机联系了官价与市价,从而调节了汇价的波动。上述调节机制运行的同时,又自动为汇率设置了一道屏障:货币收缩。比如,当本币偏软,银行争夺美元时,本币供应便会减少,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汇率趋于稳定。
实际上,阿根廷汇率制度的运作机制与国际金本位下的黄金点运作机制基本类似,其最大的优点一是能防止政府滥发钞票,二是能抵抗住货币冲击。阿根廷实行的虽然也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但却是一种极端的固定汇率制度,它极端到完全放弃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理论上,从米德提出国际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的“二元冲突”之后,人们发现,“二元冲突”在不同的国家表现的程度不太一样。在货币政策自主性强的国家表现激烈一些,在货币政策自主性较弱的国家表现较为缓和。1998年,奥伯斯菲尔德就提出,加入货币政策后,“二元冲突”就会演化为国际资金流动、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之间的“三元冲突”。所以,当一国开放了资本市场后,就面临着如何安排汇率制度、管理资本市场和实现国内宏观经济目标的“三难选择”。基于“米德冲突”发展出来的投机冲击模型的研究表明,决定攻击时刻的主要因素是国内信贷的增长率,即货币政策自主性的高低。货币政策自主性越大,攻击的时刻来得越早,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越小,攻击的时刻来得越晚。如果一国干脆放弃了货币政策自主权,即实行货币局制度,就可以无限期推迟攻击的时刻。经验上,货币局制度自1849年在毛里求斯出现以来,已有70多个国家实践过,无论这种制度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好是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实行过这种制度的国家遭货币投机家狙击汇率成功。20世纪90年代以来,阿根廷、爱沙尼亚和立陶宛都相继建立了货币局制度并经历了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和1998年的东欧金融风暴,汇率始终铁板一块。从对策论的角度就很容易明白,这种制度是中央银行坐庄,以外汇储备为筹码,规则是保卫固定汇率,奖品是套利利润,通过市场参与者的自利行为,就可以固定汇率。
但是,正如很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货币局制度也不例外。经济平和时期维持汇率稳定的机制,一旦发生外来冲击,虽然不会造成汇率弃守,却会成为经济动荡的致命弱点。其中最为致命的就是“米德难题”。米德已经证明,在固定汇率制度和开放经济条件下,作为调节外部收支平衡的汇率与协调内部经济的利率犹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货币局制度就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选择了货币局制度,实际上对内放弃了管理经济的利率,对外放弃了调节收支的汇率。一旦发生外来冲击,不管经济如何变动,利率都只能攀升以维护汇率,从而造成国内经济的全面滑坡。1998年,当巴西货币贬值时,阿根廷的货币就高估了,调整价格的退路又被货币局制度挡住了。结果,虽然阿根廷的汇率制度没有被冲垮,但阿根廷的经济处境却是最糟糕的:高利率伴随着高失业率。从那时起到现在,4年来阿根廷经济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恢复经济所需要的降低利率和扩大出口措施,都被货币局制度挡住或阻碍。政府改善经济的选择始终处于两难之中。
到目前为止,在货币局制度下,当货币被高估时如何对汇率进行调整,理论界迄今尚未找到办法。因此,阿根廷在经历过数次的骚乱之后,要坚持货币局制度,除非是实行资本管制,否则,要想开放经济,惟一的选择就是放弃实行了十几年的货币局制度。
应该看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处于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的中间制度作了否定。金融危机中,除了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守住了汇率制度外,其他的固定汇率制度都被冲垮了。自那以后的情况是,如果是开放经济,则可供选择的汇率制度似乎只有浮动汇率和货币局制度两种。但阿根廷危机又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局制度作了否定。至此,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制度之争似乎已经结束,若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度,除非管制资本账户;若要参与开放经济,只能选择浮动汇率。
标签:汇率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固定汇率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外汇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