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一脉相承*——读《从列宁到邓小平的伟大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源头活水论文,列宁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值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不久,彭大成同志出版了他的又一部力作——《从列宁到邓小平的伟大探索》(40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通读全书,我深深感到该书对我们进一步领会十五大精神,继续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具有非常有益的参考价值。下面从两个方面简要地谈谈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和体会。
第一,该书勾画了从列宁到邓小平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红线,使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的来龙去脉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
党的十四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九个方面。在该书中作者根据这九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对下列问题逐一展开了系统阐述:(1)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2)从商品经济思想到市场经济理论;(3)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4)对外开放与“一国两制”;(5)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反对官僚主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穷本溯源的研究,为我们找到了邓小平思想的理论源头。例如,作者通过对从列宁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问题的探索历程的详细阐述,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所设计的改革思路及领导我们党所实施的改革方针政策与列宁当年在苏维埃俄国所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在许多方面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改革的背景都是由于原来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致使国民经济走向危机的深渊;改革的步骤都是以农村为突破口,通过实行新的经济政策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俄国实行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我国则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都是要下放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理论基础都是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经济杠杆,把改革和建设同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的经济利益密切挂钩,从而建立起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层次、多结构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模式,等等。又如,关于对外开放问题,邓小平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是与列宁在20年代提出的“允资”(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用资”(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学资”(学习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胜资”(与资本主义开展经济竞赛,赶上、超过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思想是非常吻合的。通过作者的上述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并不是象某些顽固抱着“左”倾思想的人所指责的是“离经叛道”,而是同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毛泽东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也不是一些人用实用主义眼光所狭隘理解的那种粗浅的“白猫黑猫论”,而是有着十分渊博深厚的科学理论根底,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源头与理论依据,不是来自西方各种资产阶级学说,而是来自马克思特别是列宁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固然要学习、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但决不是简单地全面照搬资本主义;中国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决不是照抄或固守某种僵化的模式;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深刻根源首先存在于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之中,来自于生气蓬勃的伟大社会主义实践,同时也存在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发展的思想主流之中。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科学体系。”
第二,该书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科学真理。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列宁到邓小平的伟大探索》一书,向我们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动图景。列宁在其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创性实践中,提出了一整套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原来所设想的新构思。列宁是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家和改革家,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样,邓小平敢于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在新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不断开拓,勇于创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又一次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在书中对从列宁的商品经济思想到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系统探讨,就会有更深切的体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设想,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根据对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而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作出的设想。显然,这种设想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列宁密切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十月革命后急于消灭商品和货币的深刻教训,创造性地提出:“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把发展商品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环节和唯一纽带,并提出要按“商业原则办事”,由国家掌握市场,“掌握商业,引导商业”。斯大林尽管在晚年看到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然性、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的调节作用,但由于他在执政时期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计划经济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毛泽东吸收了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与经济规律探索的积极成果,首先为商品生产正了名。他认为,商品生产看它与什么经济联系,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联系多,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联系,就不是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毛泽东突破斯大林的地方还在于,他不仅承认消费资料是商品,而且认为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但在今天看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论述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他把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等看作是“资产阶级法权”并加以批判,显然是不正确的。我党经济战线上的杰出领导人陈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斯大林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深固、党内“左”倾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敢于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作为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环节和理论起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我们党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而制定的各项改革措施,一方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早在1979年1月,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弗·吉布尼等外宾时,就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问题。1985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他在1987年2 月进一步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他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作了十分明确的阐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崭新论述,是他在吸收、借鉴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世界经济发展客观事实作出的深刻研究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的论述为指针,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并且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方针。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具有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巨大勇气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同样可以说,邓小平是继列宁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家和改革家。
《从列宁到邓小平的伟大探索》一书,以宏大深邃的理论思维,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纵横结合的论述方法,既展示了人类70多年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反思了中国4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道路,又总结了中国1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预测了中国未来100 年的发展远景。该书被列入湖南省1997年度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并获得湖南省首届优秀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因此,我认为这部内容扎实、层次较高的学术著作,值得广大理论工作者阅读。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论文; 列宁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一脉相承论文; 斯大林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