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药业公司营销渠道研究

金星药业公司营销渠道研究

张剑[1]2003年在《金星药业公司营销渠道研究》文中提出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上缺乏科学的营销管理,使金星药业公司的经营遇到了困难。由于营销渠道在金星药业的营销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制定并实施正确的营销渠道策略,成为公司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本人在金星药业公司工作了六个月,一直从事营销渠道管理工作。本人结合金星药业营销实际,从调查研究入手,查阅大量文献和数据,走访有关人员,获得了比较充足的资料。本文根据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物流管理等理论,介绍了医药及生物制剂行业的发展状况,并对竞争品种做了比较详细的对比。在对市场营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金星药业做出SWOT分析。在公司营销战略的指导下,推演出金星药业的营销渠道战略为:根据不同地区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采取分销制、办事处、办事处+分销商等不同的营销渠道模式;加强与渠道成员的合作,致力于和分销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分销商、零售终端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在分析了处方药特殊的顾客购买行为之后,本文对金星药业进行了市场细分和定位。在营销渠道战略的指导下,本文从服务、渠道改进、关系营销、渠道一体化、形象营销等角度提出了金星药业的营销<WP=5>渠道策略。针对金星药业营销渠道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选择渠道成员、激励和培训渠道成员、加强窜货管理等营销渠道实施和控制方案,最后,对金星公司建立国际营销渠道以及供应链管理方面做了进一步思考。本文对处于营销渠道发展阶段的国内中小型制药企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张莉[2]2013年在《我国制药企业的营销渠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营销渠道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制药企业的兴衰。好的企业营销渠道可以使资源整合、融资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与风险的控制力,并且可以使得产品在客户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赢利。同样,如果营销渠道无法跟上市场发展的趋势,就会使企业在经营中不断丧失企业的竞争力与它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近几年我国医药流通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以往的营销渠道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传统的由生产企业出发、经过商业单位配送到各级医院与药店的模式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这叁个基本环节的数量和结构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企业的商业配送渠道方面的变化使得企业整个的营销模式也随之改变。然而,很多企业无法适应这种改变相继倒闭或者转让股份,也有一些企业脱颖而出,改变营销策略、适应市场大环境的改变,使其立于制药企业竞争中的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营销渠道的选择与管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西安杨森制药公司为例,采用案例分析的主要方法,从营销渠道的基础理论出发,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法、实地调查法以及对比分析等方法,论述我国医药行业及制药企业营销渠道现状,总结出了包括我国制药企业营销渠道结构不合理、渠道终端混乱、渠道冲突严重、招投标制度不完善等四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西安杨森制药在营销渠道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杨森采用了灵活的渠道结构、全面的医药商务平台和SCM信息管理系统、同时注重对医药代表及其他员工的培训,这些方法优化了企业渠道、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总结和分析,我们从很多方面获得了对我国其他制药企业营销渠道选择和发展的启示。

殷舒[3]2014年在《浙江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浙江的出口企业面临更复杂的挑战。一方面是外国企业进驻国内,不仅仅与国内企业争夺国内市场,还争夺廉价的人力等资源。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出口利润逐渐被压缩。因此,向外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浙江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寻求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准备走出去的时候,中小企业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开拓海外市场需要足够的魄力和实力。因此,需要抱团形成合力开拓海外市场。本文在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我省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其特点和遇到的问题。然后,以浙江中小企业为对象,具体研究了浙江省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本文研究发现,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面临着成本增加、国际竞争、贸易摩擦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在开拓国际市场时,中小企业企业必须将费用用于构建海外营销渠道。本文建议中小企业借助大型优质企业的东风,并发展自己的利基市场,因为大企业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其次,中小企业抱团联合是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的有效方法。最后,本文通过对浙江中小企业走出去战略的SWOT分析,对中小企业走出去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刘婧维[4]2014年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迅速的渗透了人们的工作与日常生活,由于互联网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便使得很多在线下难以完成的事情在线上操作变得十分简单,很多网民也养成了网购的习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规模达5亿。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到1.85万亿元,其中B2C交易达6500亿元。面对这一新的市场环境,中华老字号企业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变,尝试利用互联网发展壮大自己,以求得更好的、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增强自身竞争力。部分中华老字号企业试水网络营销,经过不断的努力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老字号企业依旧墨守成规,将可能因为难以抗衡、应对的年轻企业,而更加举步维艰。如果老字号企业洗心革面,抛弃旧的经营理念勇于接受挑战,则有可能成功回归人们的视线里,求得更好的发展。虽然单靠网络营销这一渠道并不能解决老字号企业现存的所有问题,也不能完全帮助所有老字号企业迅速摆脱困境,但网络营销是老字号发展的新机遇,可以促进老字号企业的经营变革、重获市场竞争力。本文正是基于对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网络营销进行相关研究,结合中华老字号企业的自身特殊情况与现状、已及现代网络营销在当今市场经济所处的位置及重要性,分析实证案例,提出适合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网络营销建议,使得两者的结合促进老字号企业重生、发展。

王志平[5]2013年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民族传统文化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群落的精神个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就是强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唤醒区域民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江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594项,其中国家级44项、省级370项、市级380项、县级800项(截止到2011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成为江西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产业发展,将有力促进江西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成果有:1、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归纳了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概念界定、价值评估、保护利用、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完整地分析梳理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状况,总结了资源状况呈现出存量丰度高、品类齐全、文化地域集中性及差异性较强和地域依赖型强、产业化项目少等特点;系统分析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2、通过构建基于D-AHP方法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对江西4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定量评估,确定在评估指标体系内部中历史久远度、独特性、文化认同、教育科考、品牌效用、经济效益、实用度7个指标权重较大,重要性程度较高;在40项国家级项目中依据最后量化得分结果分列出:产业开发类(耋70分)、衰退类(50-70分)和濒危类(耋50分)叁类。3、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对国内外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日本歌舞伎、我国东北二人转在立法、建制、资金扶持、促进创新、市场运作方面的做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并总结出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四条经验启示:强化区域传统文化自觉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环境;注重资源整合;探索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依据资源价值定量评估的实证分析结果,在理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长期存在的混淆不清与矛盾认识的基础上,遵循保护利用并重、资源整合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尝试构建针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类、衰退类、产业开发类项目进行保护利用的产业带动模式、层次联动模式和分类建档模式。4、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文化产业提供素材、创造新业态、塑造特色品牌;文化产业可发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纳、传播、营销作用两大方面,分析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两者存在互为需要、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逻辑关联,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进入文化产业进行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然后,借助SWOT矩阵分析方法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运用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方法构建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增长上限基模、舍本逐末基模、恶性竞争与富者愈富基模以及饮鸩止渴基模,分析指出每个基模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5、通过构建基于DEA的CCR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典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项目——景德镇工艺陶瓷为例,对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的产业绩效和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动态实证分析,并从实证结果进一步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特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创作研发过程中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具有独创性甚至唯一性,赋予产品的艺术创意价值和人文价值较高。二是个体(家庭)作坊(工作室)由于投入资源利用率较高,生产绩效和经济效益较好,且实体数量庞大,可以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行业集群。叁是需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推广运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有序组织和规范个体作坊式市场发展,促其不断成长壮大。6、在前面章节的研究基础上,基于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运作叁方面,提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的10条政策建议: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快立法建制,完善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加大扶持和基地建设,提高文化环境承载力;加强传承人保护,培育产业人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保护利用意识;开展交流合作与宣传,提升群众基础;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产业投资增长机制;推进品牌建设,促进非遗产业发展;加快创意研发,实现非遗产品增值;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孙立虎[6]2006年在《华北制药集团公司变革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制药企业,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公司的前身华北制药厂是中国 "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由前苏联援建的 156项重点工程中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前民主德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组成,1953 年 6月开始筹建,总投资 7588 万元,1958 年 6 月全部投产。华北制药厂的建成,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结束了我国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显着改善。 建成四十多年来,华药稳健经营,逐步壮大,经营范围得到拓宽,销售额持续增长,业绩保持优良,主要经济指标始终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到 2001 年底,华药总资产 155 亿元,生产占地 130 万平方米,职工 18500 人,累计实现利税 91 亿元,上交国家利税 69.5 亿元,累计出口创汇 6.3 亿美元。然而,进入 2003 年以后,华北制药集团的经营业绩开始逐渐下滑,部分生产车间开始进行轮岗生产,即便是如此,存货还是大量增加;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内部管理上也开始出现问题,仅 2002 年,在全国市场因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打官司造成的赔付就高达 4000 多万;销售队伍管理不严,制度执行不利,造成大量应收帐款无法收回。众所周知,制药业既是传统行业又是朝阳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提高,但由于国内目前有 4000 多家药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每年都有很多制药企业被淘汰出局。在我国加入 WTO 之后,无国界的市场即将形成,而我们所处的市场是世界上最佳的市场之一。在这样的环境里,作为国内制药业龙头老大的华北制药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为企业二次腾飞做好准备,树国药品牌,振兴民族工业。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上市公司华北制药近几年来的财务报表为分析依据,对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企业自身的优劣势做出分析,探究企业目前业绩下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使华北制药能够摆脱目前的经营困境,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乔荣慧[7]2013年在《菏泽农信社客户服务补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客户让渡价值战略的普及,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目标客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为应对银行业激烈竞争,降低由于客户投诉所带来的自身信誉和经济损失,金融机构积极树立自身在目标客户群中的完美形象,但在此过程中却采取诸如回避、掩饰客户投诉的消极处理方式。部分机构在对企业进行发展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意识到客户投诉对于企业的成长是不可避免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客户投诉不仅能够反映银行在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对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及顾客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客观对待客户投诉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服务补救措施才是企业应对客户投诉的关键。当前,菏泽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于括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目标客户群文化基础薄弱及农信社自身的不成熟决定农信社发展不可避免的面临诸多客户投诉,因此,构建有效的客户补偿策略对于农信社的发展的至关重要。文章以农村信用社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菏泽农信社客户服务补救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充分借鉴诸多国内外关于服务补救方面的理论文献,对当前农信社的服务现状特征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观察法等方法对当前农信社在规范化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系统指出当前农信社服务补救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通过分析农村信用社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缺陷,指出规范化的文明优质服务是实现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并分别从客户、员工及企业的角度提出农信社进行服务补救的对策,以期实现农信社的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社会认可度的提高,增强全体职工的服务意识,提高客户对农信社的服务满意度,进而促进农信社持续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结合近期农村信用社服务实际现状所指定的确保服务补救工作有序进行的两项保障性措施,包括优化员工服务,以及规范分支网点建设,并在使员工真正树立“客户就是朋友,一切为了客户,为了一切客户”的经营理念基础上,寻求一条能够真正符合农信社实际情况的有效服务补救途径。

孙绍君[8]2013年在《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近百年的宏观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案例分析,结合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观念、审美活动以及艺术设计发展状况等因素,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嬗变规律进行梳理,与此同时,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特点和商业艺术设计的成果与问题加以论述,希望能够对丰富我国近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内容有所助益。绪论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百年历史发展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范式进行了介绍,并对相关概念做了进一步的解析和说明。第一章回溯了中国古代原始品牌意识的萌生以及古代至近代中国商业标记的诞生和发展,述清了中国近现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源流关系。第二章概述了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在中国萌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采用了纵向的历史阶段划分和横向的设计形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民国时期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述评,突出其在中国近现代艺术设计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第叁章主要从建国后在政治语境下对商业美术进行的改造入手,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国内的艺术设计转型对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影响,并着重以当时的标志设计为例进行了说明。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当代国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状况,并着重对此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暴露的问题进行了肯定与反思。同时也尝试从品牌理念的更新以及国内专业品牌形象设计机构的发展等角度入手,挖掘品牌形象构建和视觉形象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从中寻找适合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路径。第五章则跳出历史发展的思路,在视觉文化发展的语境下对品牌构建和视觉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感悟中国百年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所带来的启示。结论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基于目前国内缺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进行整体、系统研究的现状,本文将研究的侧重点设置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梳理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脉络,尝试分析和把握其中的发展规律,为我国当下与未来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可藉此从一个侧面认识和了解我国商业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其次,以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的变迁为背景,从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对我国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切入,对自民国至今我国各历史阶段中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得失与意义加以思考。最后,站在视觉文化发展的高点,以整体性、多维度的视角来俯瞰视觉形象设计与品牌价值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视觉形象设计在现代品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总结出近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嬗变对于促进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屈雅利[9]2016年在《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文中提出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以后,沉寂多年的商业广告闻风而动,重新登上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舞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广告经营总额从1979年约0.1亿元上升到2015年5973.4亿元,中国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广告大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社会发展状态,民众的社会情感、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商业广告的恢复和发展也正伴随着这样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当代商业广告敏锐地记录或者作为镜像折射着当代社会民众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变化,迎合或者引导着社会民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保存着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文化在广告中留下的印记,成为了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审美文化变迁的一个极其生动的社会文本。本论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商业广告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为线(1979-2015),依据当代商业广告的发展实践,以当代商业广告作品、知名广告人的创作思路、企业和广告公司的广告实践、对当代商业广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广告事件等大量广告审美实践为研究文本,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力图全方位地剖析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在社会转型的巨变时期所遭遇的文化冲击与文化融合,揭示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现代性、实用理性、后现代等文化的审美冲突与交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当代商业广告发展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探讨了建立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独特品格的文化策略和可能路径。论文依据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实践发展的历史顺序,采用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分为六个层面来展开论文的主体。第一个层面分析当代商业广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顺应和消解。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方式,商业广告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蓬勃发展,对政治化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当代商业广告巧妙地使用广告策略,通过顺应主流价值倾向,突破了政治禁忌,拓展广告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对红色隐喻、革命历史伤痕等审美符号的使用,当代商业广告不断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商业化的审美改造,并通过戏谑化的符号形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进行了商业化消解,最终形成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融合态势。第二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物质化改造。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通过历史典故的情感改造、乡土情怀的怀旧想象、对家庭元素的强调等符号形式,充当了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文化源,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精神气质和美学形象。与此同时,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零碎化、片断化和商业化利用,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淡化了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魅力。第叁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的审美想象。当代商业广告通过构造商品神话、编织理性化的消费理由、构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塑造新的消费主体等范式,为当代人塑造了一个物质丰裕的现代化商品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不断占有商品,精心呵护身体,跟随明星和时尚,满足欲望,幸福快乐,男性因为成功而自由消费,女性因为消费而自信快乐。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以消费为中心的审美想象,满足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追求物质生活提升的愿望,完善了人的生存尊严,但是同时,这样的广告呈现也将当代人纳入了消费主义的漩涡,使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侵染了浓重的消费主义色彩。第四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平民化消费的审美包装和塑造。面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广大普通平民消费者,当代商业广告顺应了实用理性精神对中国老百姓的深刻影响,对普通平民消费塑造采取了“镜像化”的审美呈现方式。商业广告的切入视角和美学包装,采取了人道主义、平民化的倾向,认同和宣扬了民间俗世,塑造了实惠朴素的消费生活态度。通过这样的广告审美呈现,商业广告对当代人生活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广告消费文化渗入到了包括普通消费者在内的所有社会群体之中,加速了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第五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后现代美学风格。起源于西方的后现代广告以另类、反叛、颠覆的广告形式将消费意识推向了民众的深层心理层面,价值认同与心理震撼成为广告审美传达的主要内容,商品信息反而日趋淡化。当代中国的后现代广告通过塑造面目模糊的广告青年形象,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推向了个人感性化的情绪表达,温和地消解了权威和理性的秩序,丰富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整体格局。第六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与出路。一方面商业广告审美实现二重性悖论的存在,容易使当代人对商业广告产生疏离态度与集体回避行为,当代商业广告的发展面临着如何持续发挥广告文化审美影响力的窘境。另一方面,当代广告审美文化核心力的缺乏也使当代商业广告不断遭遇文化冲突的冲击。因此,吸收当代泰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优秀商业广告的审美特质,提升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品格,营造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感觉资源的独特性,就成为中国当代商业广告摆脱审美文化困境的必要路径。论文结论部分探讨了当今新媒体环境下商业广告的隐匿性存在方式对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影响,探寻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刘秀锦[10]2015年在《啤酒如何掘金婚宴“甜蜜金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消费水平、文明程度发生根本性、历史性巨变,释放的巨大消费能量催化出了婚庆产业的“甜蜜金矿”,婚庆市场环境下的啤酒消费空间巨大。啤酒厂商如何才能在这座“甜蜜金矿”中开采出真金?  啤酒消费成重要的婚庆细分市

参考文献:

[1]. 金星药业公司营销渠道研究[D]. 张剑. 电子科技大学. 2003

[2]. 我国制药企业的营销渠道研究[D]. 张莉. 延安大学. 2013

[3]. 浙江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战略研究[D]. 殷舒. 浙江工业大学. 2014

[4]. 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D]. 刘婧维. 海南大学. 2014

[5].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 王志平. 南昌大学. 2013

[6]. 华北制药集团公司变革策略研究[D]. 孙立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7]. 菏泽农信社客户服务补救策略研究[D]. 乔荣慧. 山东大学. 2013

[8]. 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 孙绍君. 苏州大学. 2013

[9].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D]. 屈雅利. 西北大学. 2016

[10]. 啤酒如何掘金婚宴“甜蜜金矿”[N]. 刘秀锦. 华夏酒报. 2015

标签:;  ;  ;  ;  ;  ;  ;  ;  ;  ;  ;  ;  

金星药业公司营销渠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