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曙光在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曙光论文,在前论文,大开发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题之一:政策之光
自1999年以来,中国已经制定和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开发西部的政策,但是这些零散的政策尚不足以勾画出中央政府西部开发战略的完整框架,有关领导多次表态:统一的西部开发政策正在制定之中。
目前,这些政策已经制定完毕,经国务院批准,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措施将很快颁布。据悉,这个名为《关于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细则文件共分20条,核心内容有四大方面:加大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扩大开放主要是扩大吸引外资的领域,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东部企业到西部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发展科技教育和吸引、培养人才。此外文件还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价格、土地、外资、外贸等方方面面的政策。
一、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说:开发银行成立以来,已在铁路、民航、水电、石油化工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对西部注入了1400多亿元的资金,在“十五”期间还将增加1400多亿的投资。在西部开发中,作为国家的政策性投资银行,开发银行早就作好了打大仗的准备。
开发银行将通过介入承销企业债务、设立投资基金、专项技术援助贷款等方式来拓宽传统的投资模式,同时会考虑通过自费补贴方式为成长性好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资金支持,以帮助这些企业成长壮大。
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尽可能多安排西部地区的项目。对国家新安排的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投资要由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其它专项建设资金、银行贷款和利用外资解决,不留资金缺口。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优势资源开发与利用,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及军转民技术产业项目,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逐步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在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重点用于西部贫困地区。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银行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建设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能源项目建设,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国家开发银行新增贷款逐年提高用于西部地区的比重。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权或收益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农村电网发行贷款和优势产业贷款中金额较大的重点项目,由农业银行总行专项安排和各商业银行总行直贷解决。
二、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说:西部开发的实质应是“开发市场”,而不是开发资源,更不是开发“政府保护”。西部地区不能老盯着大项目、国家的投资,遍地开花的小生意、小项目以及小企业是不可小看的。因为它可以形成一大批的经济人,千百万人都参与其中,就必然会形成市场活力,然后慢慢把它做大,这是西部应有的选择。而切实改善当地商务环境的政策软环境和人文因素则最具吸引力。
大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深化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积极引导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原则上允许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对在西部地区新办高新技术企业,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后,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草的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出台促进西部开发的价格政策。1、整顿价格秩序,规范价格行为,清理国家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收费,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取缔非法收费,降低进入西部市场成本,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2、下放5项价格管理权限:将西部地区部分铁路运价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对铁路支线运输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对西部省区间、省区内航空支线实行浮动票价政策,允许航空公司在最高不超过国家规定公布票价10%的范围内,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确定具体票价;将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陕西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奥拓轿车和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生产的云雀轿车定价权下放,由企业自主定价;将西部地区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新药和列入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的民族药(藏、蒙、维药)价格,委托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审批,报国家计委备案;下放重庆大足石刻、四川九寨沟风景区等西部10个国家级旅游参观点门票定价权限。3、采取支持性价格政策筹集建设资金,继续允许西部地区修建二级收费公路,鼓励外资和社会资金投入西部公路建设;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扩大以收费权为核心的经营权质押政策的实施范围,鼓励外资和社会资金投向西部;积极疏导西部电网电价矛盾,鼓励对西部的电力投资,鼓励电力生产企业直接与用户签订购电合同,降低用户电费负担;对新建的水利工程供水项目,实行补偿成本、合理回报的水价政策;推行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
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对西部地区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谁退耕、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和林草所有权的政策。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使用国有荒山荒地,进行恢复林草植被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可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减免出让金,实行土地使用权50年不变,期满后可申请续期,可以继承和有偿转让。加大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勘查、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
三、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的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孙振宇说:199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达3606亿美元,居世界第9位,截至1999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00亿美元。而西部12省1999年进出口总额仅77.2亿美元,占全国4%,出口依存度多数省份在5%左右,大大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至1999年底,西部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8亿美元,仅占全国5.5%。
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压力,差距就是动力。以大开放促大开发是中国西部开发的主要思路之一。
扩大外商投资领域。鼓励外商投资于西部地区的农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市政、环保、矿产、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以及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扩大西部地区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将外商投资于银行、商业零售企业、外贸企业的试点扩大到直辖市、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城市。允许西部地区外资银行在条件成熟时逐步经营人民币业务,允许外商在西部地区依照有关规定,投资电信、保险、旅游业,兴办中外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工程设计公司、铁路和公路货运企业、市政公用企业和其它已承诺开放领域的企业。欢迎外商投资“西气东输”项目,允许外商在“西气东输”项目上控股。
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扩大西部地区以B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开展以T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允许外商投资项目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支持西部国家鼓励和允许产业的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鼓励在华外商合资企业到西部地区再投资,其再投资项目外资比例超过25%的,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对外商投资西部地区设施和优势产业项目,适当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积极争取多边、双边赠款优先安排西部地区项目。
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生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自主权,鼓励发展优势产品出口、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到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对从西部地区重要旅游城市入境的海外旅游者,根据条件实行落地签证和其它便利入境签证政策。实行优惠的边境贸易政策,在出口退税、进出口商品经营范围、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管理、人员往来等方面,适当放宽限制,促进周边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健康发展。
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在防止重复建设和禁止转移技术落后及污染环境项目的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部、中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以投资设厂、参股入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加强东部和西部的对口支援,进一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力度。鼓励东部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并给予外资企业相同的政策待遇。
建立西部地区外经贸发展促进基金。中央已批准建立西部地区外经贸发展促进基金,专项用于支持西部地区外经贸人才培养、培训,提供外经贸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研究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西部对外经济贸易的进出口机制,形成各种所有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大经贸格局,为西部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继续争取国际多双边援助项目,重点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的卫生、饮用水、教育落后的现状。
四、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
特区改革风云人物,原深圳市委书记,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厉有为说:当年邓小平对深圳特区的建设曾说过“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现在中国的情况比当年不可同日而语,除了数千亿的资金往西部投以外,还要给比当年办沿海特区的优惠政策还要优惠的政策。其中的科技教育发展优惠政策尤其要重视。西部地区目前人才流失的现状令人担忧,要解决“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就必须实行人才待遇倾斜政策。
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今后,到西部地区工作、投资、创业的各类人才及其家属,根据本人意愿,可以不迁户口,也可以把户口迁至西部其它工作所在地;户口迁至西部的,本人回内地工作或生活后,户口可以迁回原迁出处。西部地区可依托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及重要研究课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国内外专门人才投身于西部开发。东部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加强对西部地区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
加大各类科技计划经费向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逐步提高科技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数额。围绕对关键性技术的攻关,加快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支持军转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积极推进教育收费改革。1、允许西部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学生及家长的实际承受能力,适时合理调整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提高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重;2、对西部地区社会力量办学的收费标准,允许按照实际成本并考虑发展需要来核定,在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学生住宿费标准,鼓励社会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建设学生宿舍;3、要求东中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认真研究制定招收西部地区学生的学费减免政策和补贴政策。
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强资金投入,努力加快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对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建设予以支持,扩大东、中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
国家安排的补助地方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建设投资和文物经费,向西部地区倾斜。推进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面。促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支持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西部地区卫生、计划生育建设的支持力度。
主题之二:省市之光
一、上海架设东西联动桥梁
自从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中国人关注的目光越来越聚焦于西部这块神奇的土地。不仅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为之振奋,东部发达地区也竞相参与。200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和市长徐匡迪率领上海市代表团一行开始了豫陕之行,进行西部考察;7月,黄菊书记又率领上海市代表团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学习考察;时隔仅一个多月,上海市代表团再次踏上西行之路,于8月考察了新疆、甘肃和青海三省区。
三次西进,上海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位置。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向西部袒露了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心曲:“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更好地服务全国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上海表示,要积极探索东西部地区联动发展的新路,做好上海与西部各地合作交流的大文章,形成综合优势和整体合力,唱好开发西部这台“大戏”。
上海提出了“把握机遇、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积极服务、共同发展”的指导方针,力争做到智力支持、提供服务、参与建设、经济合作“四个先行”;在服务参与的主体、组织、方式、内容上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形成多元主体,强化组织协调,进行多方合作,提供多样服务,抓住加入WTO的机遇,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同时把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工作纳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为此,上海市制定了服务西部的涉及能源交通、人才交流、生态建设、商贸合作、旅游文化、特色农业等方面的若干条实施意见,并且将每项任务落实到各机关部门。可以说,上海市参与西部大开发建设的脚步已经迈开了!
支持国家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优先使用“西气”、“西电”,加快上海能源结构的调整
着重搞好能源结构调整有关政策的协调,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西部省市自治区及“西气东输”上游项目的衔接,抓紧燃气电厂等重大用气项目和城市主干管网项目的论证、立项,确保这些项目与上游供气项目同步立项、同步建设、同步投产。
组织上海企业与上游地区签订供、用气合同,提高优质能源使用比例,逐步用天然气替代人工煤气,在工业、发电、交通、商业等领域积极扩大天然气应用,力争到2005年“西气”用量达到30亿立方米。
此外,计划完成50万伏双回路环网工程,加强市外来电通道建设,迎接三峡等市外来电。
利用上海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做好实事工程,推动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发展
通过对口合作、支教讲学、建立网点、援建设施、联合办学办医等方式,在西部地区实施“百、千、万”工程:
组织百批讲师团、医疗队、博士团、志愿者等西进,援建百个“希望工程”;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培养千名教育师资、千名医疗骨干;
动员社会力量,培训和输送万名各类人才、资助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利用远程教学、医疗网络,逐步实现与西部中心城市及有关地区联网,开展远程培训、咨询服务。
上海地方高校招生实施向西部倾斜的政策,继续办好新疆班、西藏班。上海高校与西部高校实施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在西部就地施教,医疗卫生系统积极与西部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合作。
扩大“温饱工程”、“支教工程”和“造血工程”建设,帮助对口地区搞好扶贫开发,做好三峡外迁移民的安置工作
“十五”期间,计划在云南建成500个“温饱试点村”和一批实事工程。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和三峡库区援建一批科教文卫、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性项目。
每年组织企业(包括民营等多种有制企业)与对口地区进行交流和洽谈合作,对对口地区实施的合作项目给予政策倾斜。
实施“66100工程”,在对口的云南省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校际之间,对口地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任教、任职,开展捐资料、设备、课本、衣物等活动。
继续引导有效益、有规模的合作项目进入三峡库区,做好5500名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在沪的安置工作。
建立专项基金,制定激励政策,引导上海的企业和人才到西部地区发展创业
设立服务和参与西部大开发专项资金,对在西部地区的重点科技合作项目研发转化、重大建设项目设计与施工招标投标、重点投资合作项目等给予一定的扶持,对做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鼓励上海的企业和人才到西部去,在到西部的上海国有企业经营者中进行期股、期权或年薪制试点,并在晋级、奖金、地区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
凡到西部的上海企业,优先享受本市的有关政策(如高科技成果转化18条政策、小企业政策等)。
制定“柔性流动”制度,鼓励上海的人才采用多种方式赴西部工作。
对到西部创业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参照上海市派往对口地区干部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通过科研合作、技术服务、援建设施、培训交流等方式,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院所,为西部培训500名科技管理人才、5000名实用专业人才,并组织5万名科技志愿者西行。
在西部设立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办事处,帮助西部培训一批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
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西部相关部门合作,在生物、信息、环保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同时与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合作组建技术推广及技术中介机
构,并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分中心。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办企业等形式,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西进。
让西部企业“借地发展”,让西部商品“借地集散”,为西部地区优势企业来沪发展创造条件
对西部企业实行“市民”待遇,欢迎西部优势企业参与上海国有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借“壳”上市,参与上海的产权和技术交易。
给予政策优惠,降低外贸子公司进沪的标准,鼓励西部企业来沪设立商贸服务公司,进入出口加工区。
营造成本低、信息灵、机会多、服务优的环境,构筑进出口商品的集散网络和物流体系,同时提供便利条件,吸引西部地区和企业来沪参展参会,协助西部地区和企业在沪举办新闻发布、情况介绍、商品展示等各类活动。
促进海铁、公铁、江海联运,畅通西部商品进入上海和海外市场的通道。
疏通融资渠道,强化金融创新,加强与西部地区的金融合作,提供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鼓励地方金融企业到西部增设分支机构,与西部金融机构共同开发新的金融业务和产品,加快网上银行建设。
支持证券机构到西部设立营业网点,开拓网上证券交易,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为西部企业重组和上市提供服务。
通过银企合作、组合信贷、组织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向西部引资,拓展海内外融资的渠道。
形成服务支撑体系,抓好跟踪落实,提高上海与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水平
加强市政府驻外办事处的建设,及时发布信息,做好重大合作项目的协调落实等工作。计划设立西部开发信息网站,建立西部地区(尤其是对口地区)资讯信息库、项目信息库;建立上海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法律支援网络,鼓励律师
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与西部发展业务合作关系,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咨询、评估、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到西部设立网点。
由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建立相应的交流反馈制度,对在西部的合作项目进行跟踪落实,协调服务。
鼓励旅游、文化等企业输出技术管理,到西部地区合作建立服务网点,共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旅游文化支柱产业的步伐
在西部开辟数十条(趟)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专列,在西部中心城市开设一批连锁饭店和旅行社(点),在主要风景区开设一批假日饭馆,联合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输出文物开采、复制及文艺产品的制作技术,与西部合作开发、制作一批旅游文化产品。
邀请西部地区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做好西部地区卫视落地工作。
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推进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合力和综合优势,把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工作引向深入
为更好地做好上述工作,上海市成立了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工作协调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和区、县政府的负责同志为成员,并要求各区、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协作工作机构,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
加强互访交流,组织各类代表团出访西部省市自治区,引导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各社会团体的作用,开展建言献策、结对帮困、捐资助学、考察讲学等专题活动和交流合作。
上海市的举动无疑是振奋人心的。上海与西部省市、区虽相隔千里,却有割不断的深厚情谊。上海市代表团西部考察时,无论是在大漠深处还是雪域高原,所到之处都能看到上海人的身影,听到那亲切熟悉的乡音。而无论哪个年代,上海也不会忘记西部地区为上海提供的大量能源、原材料和其它方面的支持。如今,西部大开发既为西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东部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实现东西部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东西联动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西部开发看新疆
当中国战略家提出开发西部的时候,西北边陲的新疆大地,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
令人惊奇的,不光是六分之一国土的雄浑博大,更在于一片经济高地正隐隐隆升。
今日天山南北,拓展着富民强区的宏图伟业,奏响了西部开发最强音。
选准突破口
像当年国家率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一样,新疆决策者2000年4月提出,把天山北坡经济带作为新疆开发的突破口,以区域突进之举,收全面振兴之效。自治区计委负责人解释说,新疆幅员辽阔,各地条件不同,开发建设不能齐头并进,不能遍地开花,应该突出重点,择优扶强。天山北坡一带自然条件优越,交通比较方便,北疆铁路和高速公路横贯其间,设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理想之地。通过加快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使之成为经济发达的综合示范区,进而带动两翼地区快速发展,实现全疆共同富裕。
“以线带面,墨渍扩散”,这是新疆启动西部开发战略的慎重选择。
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优势产业及其使命,或许在内地人的心目中还很陌生。事实上,如果把长江沿岸经济带比作中国腹地一条巨龙的话,那么天山北坡经济带则是新疆腹地一条巨龙。
在东起乌鲁木齐、西至克拉玛依300多公里的区带上,米泉、昌吉与石河子等8座城市依次排开,其间耸立着我国西北屈指可数的3座大型石油化工总厂,分布着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建材、纺织、造纸和食品加工等上千家重点企业,汇聚着华凌、天彩和德隆等一批颇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集团。阡陌纵横的戈壁绿洲,昼夜轰鸣的石油钻塔,风笛嘹亮的国际列车,显示着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生机与活力。
有关资料显示,天山北坡经济带集中了新疆83%的重工业和62%的轻工业,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疆的40%以上。而它的面积不过8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不过330万,分别只是全疆的5%和20%。
走进天山北坡经济带,记者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开发建设景象。沿途各地正在确定大思路,采用新机制,立足高起点,让西部开发的重大机遇落地生金。
拥有150多万人口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以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商贸城为目标,今年投入10亿元巨额资金,修筑环形路,拓宽主街道,改造旧城区,打响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市政建设大会战。半年前还是狭窄拥挤的人民路,现在已变得宽阔整洁。全长近30公里的环形公路,开工不到4个月,就有四分之一的路段基本建成。小西门街区那一座座陈旧杂乱的房屋,在挖掘机铁臂的撞击下轰然倒地,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营业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红山脚下的华凌建材市场,正在进行大规模扩建,今后3年之内,其营业面积将由现在的20万平方米扩展到120万平方米,就业岗位将由现在的1万多个增加到7.5万个。市委书记杨刚满怀信心地说,乌鲁木齐正在从科技、金融、信息和仓储等方面,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使之成为万商云集、万行兴市的大舞台。
邻近乌鲁木齐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更是雄心勃勃,提出要把农业大州变为经济强州。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昌吉州规划了制酱番茄、酿酒葡萄、优质棉花、优质牛肉和农作物制种等七大商品生产基地,并在今后的5年中分步实施。回族州长李福元说,届时,这些优势产业将初具规模,基地种植面积将由现在的110万亩扩大到315万亩,肉牛出栏头数将由现在的20万增加到100万。秋天的昌吉绿洲,硕果满枝,流光溢彩。把田野作为“第一车间”的屯河集团、华西集团和新天国际等自治区一些著名的企业,加工生产装置昼夜运转。记者得知,2000年又有总计20多万吨的番茄酱、西瓜种子和高档葡萄酒,从昌吉州销往全国各地或欧美市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驻地石河子市,是兵团的科研院所荟萃之区,聚集着4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市长丁兴瑞说,石河子正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使之成为天山北坡一带技术创新的策源地。2000年,石河子靠精品名牌打天下,一开局就气势不凡:“银力”牌棉花获得国际市场普遍认可,“天业”牌灌溉节水器材顾客不断,美利奴细毛羊颇为抢手……50年前拉动了新疆“军垦第一犁”的石河子,世纪之交走上西部开发快车道。
世界银行一位高级官员在新疆考察时说:“天山北坡经济带,将是中国西部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之一。”
走出先手棋
善弈者谋势。
在西部大开发的大棋盘上,新疆人立足当前,放眼未来,走出了几步事关全局的先手棋。
人们注意到,西气东输源头建设、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等标志性的开发项目,犹如几枚得力的棋子,已经摆布于新疆大地。
新疆矿产资源富集程度很高,而资源优势最为突出者,莫过于石油和天然气。仅塔里木盆地就有8.4万亿立方米的远景储量,占到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总量的四分之一强。
2000年春天,基于新疆天然气勘探的明朗态势,国务院决定兴建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通过4000多公里的输气管道,把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送往长江三角洲,从而构筑一条跨越9个省区的经济增长带,在中国地图上画出浓重的一笔。
实现塔里木天然气东输,要有足够的探明储量。专家测算,当探明储量达到7200亿立方米时,才能确保每年输气120亿立方米,并稳定供气30年。
塔里木油田公司总经理廖永远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地质勘探,盆地北部展现一个面积广大、前景很好的天然气富集区,已经探明了3609亿立方米地质储量,同时还发现一批尚待详查的大型气藏。在2005年向上海输气之前,油田公司将主攻盆地北部,继续扩大含气面积和储量规模,使探明储量增加到7600亿立方米,建成西气东输的主力气田。
深秋的塔里木探区,狂风时起,沙尘弥漫,但身着红色信号服的万余石油大军坚守阵地,掀起了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新高潮。为了尽快落实西气东输所需的资源储量,指挥机关调集精兵强将,甚至不惜动用直升飞机,向塔里木发起新一轮攻势。昔日飞鸟不度的大漠深处,如今钻塔耸立,车辆穿梭,炮声此起彼伏。在盆地北部的轮台、库车至拜城一线,强大的天然气流正从地层深处喷射而出,测试流量时点燃的熊熊火炬,映红了戈壁沙漠的夜空。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明年此时,一条长距离大口径的输气管道,将从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起步,向上海市西郊的白鹤镇延伸,成为横贯中国的能源传输大动脉。可以说,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的对接指日可待。
在加快建设天然气外输基地的同时,新疆启动了塔里木河流域治理与生态保护工程,并实施跨流域调水和大面积节水项目,拉开了重整山河的序幕。发源于天山和昆仑山的塔里木河,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边流过,全长2197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伴河而生的天然胡杨林,在茫茫沙海中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紧紧锁住随风流动的黄沙,既保护着南疆780万人赖以生存的绿洲,也调节着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气候与环境。
半个世纪以来,这条“生命之河”危机加剧。上游地区大量开荒造田,用水没有节制,导致下游河道长期断流,湖泊干涸,土地沙化。全流域每年径流量312.5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水量,而注入下游的每年却不到两亿立方米。曾经林草繁茂、牛羊成群的下游绿洲,早已不复存在,到处是白茫茫的碱滩和黄灿灿的沙
丘,世居此地的农牧民被迫逃离家园。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令国内外的环保专家焦虑不安。集中治理河道干流、拯救下游绿色走廊的咨询报告,一份接一份地送到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案头。“生命之河到底能流多远”、“别让胡杨再流泪”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
2000年4月,当干旱再度袭击沙漠胡杨林的时候,新疆博斯腾湖边上的大型抽水机日夜不停,向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紧急输水,两个多月输水1.3亿立方米。作为抢救绿色走廊的应急措施,输水的作用显而易见。水头所到之处,地下水位回升,即将枯死的胡杨树长出了新芽,红柳、梭梭和芦苇露出了翠色,早年移居他处的维吾尔族牧民,如今回到了故乡。
重建塔里木河的庞大计划,目前已开始实施。在河道上游的山区,新疆规划了乌鲁瓦提、大石峡、布伦口和下坂地等控制性的水利枢纽,前者已于今年秋天大功告成,它们将取代一批蒸发强烈、渗漏严重的平原水库,减少河水的损耗。在河道中游的灌区,逐步清理138个非法引水口,兴建堤防工程和节水工程,杜绝水资源的浪费,从而将大量河水导入下游地区,恢复沿岸400多公里的胡杨林带,使沦为荒漠的罗布泊重现生机。
水利专家对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充满了信心。虽然重新谱写的塔里木河文明史刚刚开篇,但恢复大河面貌的日子并不遥远。
开发西部,其枢在水。对于气候干旱的新疆来说,只要抓住淡水资源并合理开发利用,也就抓住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钥匙,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今后5年,新疆重点开发三大河流,向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等中心城市大量引水,同时加快开发地下水资源,推广喷灌和滴灌等先进技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00万亩,建立一个节水型的社会。
与西气东输和流域治理的宏大态势相适应,新疆加速开拓现代化的“丝绸之路”。今年,这个内陆省区又开辟了两条空中航线,开工修建一条长距离高等级公路,并积极争取将南疆铁路向边境口岸延伸,打开新的国际通道。新世纪前5年,自治区计划投资500亿元,建设“三纵三横”的公路网络,修筑连接全疆的铁路支线,改造4座民航机场,继续缩短新疆与世界的距离,重振丝绸之路的雄风。
创造新亮点
绿洲在延伸,希望在叠加。
曾在经济领域创造了许多全国之最的新疆人,满怀豪情地抢占西部开发制高点。
沿着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这条主线,新疆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响亮地打出“特色”牌。
特色农业,正在广袤的绿洲上悄然兴起。从南疆帕米尔高原到北疆阿勒泰草原,凝聚着地方特色的农牧产品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继棉花成为新疆农村最大支柱产业后,香梨、葡萄、番茄、红花、枸杞和细羊毛等等,纷纷走上了产业成长之路。久负盛名的库尔勒香梨,过去“一汽车装不下,一火车装不满”,生产规模很小,2000年梨乡提出要将这项产业做大做强,新世纪前5年,使梨园面积由现在的30万亩扩大到100万亩,香梨产量由2000年的20万吨增加到60万吨。走俏市场的西域红花,过去“有钱买不着”,自治区规划在10年之内,将红花种植面积由现在的40万亩扩大到300万亩,占领全国九成以上的红花市场。风味独特的哈密大枣、叶城石榴和莎车巴旦木等干鲜果品,也都形成了基地化生产,汇入国内经济循环的大潮。
特色工业,正为“三山两盆”描绘着壮丽风景。天山、昆仑山和阿尔泰山的沟壑里,发现一批世界驰名的铜矿、金矿和其它矿床,牵动了国家矿业开发的重心加快西移。塔里木、准噶尔与吐哈盆地的戈壁沙漠中,冒出了60多处生机盎然的“油洲”,勾画着我国第二座大庆油田的清晰轮廓。与石油开发同时崛起的,是一个以油气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分布于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独山子、库尔勒、泽普和哈密等地的一批重大石化项目,已经搭起了国家级石油化工基地的框架。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地方名牌产品脱颖而出,蕃茄酱、红花油、低聚糖、麻黄素、羊绒衫和毛革服装等等,相继受到国人的垂青。
特色旅游业,折射出新疆经济最为耀眼的亮点。喀纳斯湖生态旅游区、博斯腾湖风光旅游区、吐鲁番古迹旅游区、喀什民俗旅游区和伊犁草原旅游区的成功开发,聚集了人气,吸纳了财富。今年前三季度,新疆接待海外游客19.3万多人,创汇7442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664万人,收入人民币52.3亿元。深居欧亚大陆腹地的新疆,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同全中国、全世界发生如此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踏着西部开发的鼓点,中国18个省市的领导人率团进疆,外国15个经贸代表团接踵而来。国内外的大量资金和技术,正注入新疆的特色产业。
2000年6月,中国与日本合作开发新疆有色金属矿藏协议书签订。9月,中国与加拿大合资建设新疆良种肉牛基地的协议书签订。欧洲维福集团公司投资开发的新疆且末铜矿,已经响起了开山的炮声。
清代诗人裴景福游历新疆时,曾为天山写下这样的诗句:“会当绝顶观初日,五岳中原小眼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新疆以其大视野、大开发,定当走出腹地,后来居上。
三、西安:制造“洼地效应”
在地上挖出一个坑,就会吸纳周围的流水,而人为地降低城市地价,必将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入。
2000年8月16日,西安市政府出台了一项重要政策,将西安市基准地价下调四成。可以说市政府这一决策的用意,在于制造“洼地效应”,它预示着各方面的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将加速向西安流动。
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政府,善于权衡利弊得失,算的是“洼地效应”造成的地方收入减少和市场开发带来城市繁荣的长远大帐。
2000年8月16日,西安市政府宣布,西安市基准地价下调4成。大幅度降低地价,据笔者所知,在全国各大城市中,这是第一个!
这个决定让人想起了上个世纪美国的西部开发,他们启用的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政策,那就是把西部肥沃而平坦的土地便宜到几乎不要钱的程度,以每亩1美元的价格“送”给了开荒者。从而激起了一场圈地运动,形成了一股移民狂飚。可以夸张地说,美国西部的繁荣就是这个政策造成的。
开发西部当然要靠政治热情和献身精神,但还必须有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不能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那样的尝试我们早就做过了,留下的是不堪回首的叹息。
2000年2月2日,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东方时空》中说了一段痛快淋漓的话:“北京人不吃不喝攒上一二十年还买不起一套房子。大家都说,商品房太贵,可政府部门就是不拿出政策来,你有什么办法?”
商品房的确太贵,现时还难与工薪阶层结缘。就是崔永元的那句话:如果能一次拿出30万元,那你还是工薪吗?
是谁把房价抬得这么高?当我们解剖了房价构成的秘密之后就会发现:一是房地产商的暴利(占房价的15~20%,而国际通常是5%)。这已经不是秘密。这种暴利已经使房地产行业成了中国收入最高的行业。房地产行业造就的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比哪个行业都多。二是政府过高的地价和税收。虽说房价过高也使政府感到不安,但减少税费,用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叫“任重而道远”。
地价下调是西安市政府从改善投资环境出发,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作出的一种主动性抉择。因为这个政策的兑现,政府是要作出牺牲、付出代价的。实施这个政策,政府将要减少数以亿计的收入,对于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西安市政府,这绝非小数字。当然,这也是一个极受欢迎的选择。我们设想,如果西安的商品房价格随着地价的下跌也大幅下跌,如果再下调或减免部分名目繁多的税费,并迫使房地产商让利,降到每平方米1000元以下。老百姓会彻夜排队买房(老百姓很乐意排这样的队!),一夜之间所有空置房被抢购一空,会给政府增加多少收入?又会救活多少房地产商?那时候,你会发现,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绝不会只有1999年的23.3%。
而这还不是政府最看重的,它只是这项政策的副产品。政府精心构思的是:
“洼地效应”
您注意到没有,房产的购买力总是在朝房价低廉的地方流。比如,香港人涌入深圳去买房,在香港上班,在深圳居住。北京人一看,立刻大彻大悟,跑到天津去买房。西安人跑到咸阳去买房。买套房外加一部车,还比在原地买房便宜。最让人惊讶的是,由于海南岛的房子便宜,岛内的房子55%被岛外的人买走,还有许多是被哈尔滨、沈阳、大连的人买去。你完全可以想像,低房价有多大的吸引力!
这就是“洼地效应”。
华山上没有水,于是山上的道士们就在山顶的石头上凿出个大石槽。他们也懂“洼地效应”。
地价下调前,西安的某些地价甚至高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地价。贫瘠的土地,滞后的市场,保守的观念,不如人意的投资环境,这些如不尽快改变,黄土高坡上人们吟叹的仍将可能是西部的贫困与苍凉。
如此的环境条件,我们怎么吸引东部资金,更不用说国外的资金了。我们强烈地感到,西部对于资金的渴求,更甚于沙漠对水的渴求。如果我们找不到资金的支持,开发西部将寸步难行,说什么都是白说。
现在,当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一个洼地来,水就会向这里流。在这里,笔者借用一位前不久来中国西部考察的美国企业家罗伯斯特在《商业周刊》杂志上的话:
“……一般来说,西安是一个比较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其高科技的地方,税收低,土地便宜,电力与道路还过得去,研究机构较多。”
从这段评述中,你可以看到投资商
对“土地便宜”这个要素是何等重视。
2000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西部论坛”上,所有的西部省份都强烈地感到,西部最缺的是两样东西:一是资金,二是观念。
西安制造的“洼地效应”,则是以转变观念来吸引资金的妙笔。可以预见,“洼地效应”和与之并进的观念转变,会使西部成为一个新的投资乐园。
一、康佳如意梦
1995年,当“如意”电视陷入困境之
时,古都咸阳出现了“康佳”人的身影。
于是,“陕康模式”诞生了。
5年过去了,康佳的“如意”梦做得有滋有味,让业内同行羡慕不已。可是,走进“陕康”,无论是过去的“如意”人,还是现在的“康佳”人,都会告诉你,康佳在“如意”的创业之路虽然是成功的,但每一步都不轻松!
“如意”电视遇到不如意的市场
80年代,“如意”电视就像陕西其他许多品牌一样,也有过一段很风光的日子。
1984年9月,原秦川拖拉机厂、铜川七六二厂、咸阳彩色电视机厂三厂合并,组建以生产“如意”牌彩电、广播发射机为主导产品的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后更名为陕西如意电器公司。
1985年,“如意”电视第一次参加质量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均名列前茅;1987年,14寸电视在全国首届彩电质量评比中获一等奖;1988年,18寸电视在第三届全国彩电质量评比中再获一等奖。一时间,“如意”电视成了“香饽饽”,红遍了大半个中国。
一位销售人员提起当年“如意”电视的红火感慨不已:那时“如意”人牛得不得了,一张购机卡不出厂门就能卖1000元。生意好的时候,每天一大早,从各地赶来提货的大小车辆,从厂门口排到公路上,足有一公里长。厂长在大会上自豪地说:“如意”厂就是三五年不生产,也可养活全厂近万名职工和家属。
然而,谁也没料到,进入90年代,“如意”电视遇到不如意的市场,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滑坡,连年亏损。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人说是国内多家电视机厂纷纷上马,竞争加剧;也有人说“如意”厂为扩大规模,建起了西北地区最大的一条彩电生产线,但却为此欠下了银行3亿多元贷款,一件好事变成了坏事。还是一位“如意”干部的分析更能让人接受。他说,当初“如意”电视走俏,一方面有我们在规模、技术、质量上的优势,另一方面,还是外部环境好,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为保护民族电子工业,限制了外国电视机进口;二是国内当时仅有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四家电视机厂称雄天下,其他厂家没有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电视机市场需求量倍增,导致产品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如意”所拥有的技术优势逐渐丧失,再加上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和市场经济意识,“如意”电视遭到市场淘汰就成了必然。
正当“如意”人在为自己的生存寻找出路时,深圳康佳集团走进西部,来到咸阳。
“康佳”来了,“如意”没了,工人急了
1995年初,康佳集团派员工到“如意”考察。经过接触,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这种优势之间的互补性,都让对方看到了实现合作的广阔前景。
“如意”的三大资源优势是沿海地区企业所缺少的:技术人员素质高、劳动力成本低,场地充裕,设备也不落后,利于改造建设;当地有众多电子配套、协作企
业,可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
“康佳”的优势同样是内地企业所不具备的:它是国内三大彩电生产制造商之一,品牌知名度高;作为沿海企业,资金雄厚,管理先进,技术开发能力强,销售网络健全。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何乐而不为!
1995年8月,陕西康佳电子有限公司正式诞生。
按照公司章程,陕西康佳电子有限公司(简称“陕康公司”)全面引进康佳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由康佳一方派任,董事长由如意一方兼任。在用工上,实行全员合同制、干部聘用制以及以事定岗、以岗定薪、竞争上岗等劳动人事制度。
同时,康佳集团投资1800万元,并以资金、技术、品牌、管理、销售按60%资本入股,陕西如意电器总公司以人员、场地、设备按40%资本入股,双方每年按比例进行分红。
1995年10月28日,陕康公司正式投产。年底,共生产出7个型号近9.22万台彩电,产值2.6亿元,实现利润408万元,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产出,当年收获”的预定目标。
陕康初战告捷,然而,很多“如意”人却高兴不起来,他们无法理解,一个那么好的牌子、那么火的市场,为什么转眼间就不行了呢?为什么要卖给别人,而且还搭上公司最好的管理干部、熟练工人和三条彩电生产线,这不是釜底抽薪吗?很多人认为,公司领导把厂子带到绝路,不好好反思,反将厂子一卖了之,这是在拿全厂一万多名职工的生路当儿戏。
1996年秋,一些“如意”厂老职工眼巴巴地等着陕康的分红下来,他们已有几个月没领到工资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经陕康董事会研究,红利暂不分,而是作为双方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眼看工资没指望了,六七百名老职工涌到陕康,一年来积在心中的不满和愤怒一下子爆发出来。他们堵住厂门口,指责公司领导的“卖厂行为”,提出“要工作,要生存”的口号,要求董事长、总经理出来对话。
提起往事,原如意公司总经理任建新的心情仍很沉重,他说,工人堵在厂门口,无法正常生产,警察出面也无济于事。我去规劝工人离开,也遭到谩骂。一个老同志从怀里掏出尼龙绳扔到我面前说,你卖了厂子,还有脸来见我们?不如去上吊!
这次事件在咸阳引起很大震动,最后还是分了红,工人拿到了工资。可是,工人心中的不满显然并没有就此平息下来。
那段时间任建新的日子很不好过。走到哪里,总能听到有人指桑骂槐。老任说:“我简直成了大家的敌人。”有一次,在公司院子里,老任见一老太太在两棵很细的树上绑绳子晾晒被褥,就上前劝阻,谁知老太太的话噎得他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那么大的厂你都敢卖给别人,我毁两棵树算个屁呀!”
其实,对于一些老职工心中的不满,公司内外大多数人是能理解的。毕竟这些老职工在厂子干了那么多年,感情上难以割舍,而且还有观念上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会想通的。
让领导们没想到的是,那些有幸进入陕康的“如意”职工同样不满意,差点又酿成一次事件,看来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王小芹是累死的吗?
陕康公司成立后,只占用原“如意”很小一部分厂房,1000多名“如意”职工经考核进入“陕康”,刚到陕康那阵儿,这些“如意”工人都为自己的幸运而高兴。从过去的工友面前走过,他们一个个头扬得高高的,笑容像中了彩票似的。
可几个月下来,没有了笑容。走出车间,一个个疲惫不堪。见了熟人也懒得说一句话。回到家里,饭也不想吃,埋头就睡。终于有一天,一位老母亲从儿子那里听到这么一句话“妈,我有些招架不住了!”
王小芹(化名)进入陕康后干的是装配工。据周围人讲,她上班常常连续干十几个小时,几乎没休过一个星期天。几个月后,昏倒在车间,住进医院不长时间后,就去世了。
她是累死的吗?
医院诊断是肝癌,但熟悉她的人都说,她身体一向好,也没得过肝炎,怎么一下子就成了肝癌?不是累死的是什么?
王小芹的死经过公司妥善处理,虽然没引起轩然大波,但大家还是有一个同感:在陕康工作很累!
陕康的管理追求紧张的节奏和严明的纪律,要求工人“工作百分之百投入、制度百分之百遵守、指令百分之百执行”,做到“工作零失误、产品零缺陷、用工零冗员”。对此,“如意”的工人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适应,一位女工这样说:“过去看《外来妹》,那些姐妹那么辛苦,总以为是编故事,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成了这样。”这位女工有一个同伴,因事想请几个小时的假,没得到批准,就擅自离岗了。第二天来上班,被告知已经失去了这份工作。虽然苦苦相求,但毫无结果。
一些农村来的协议工干了一段时间后相继离开,他们说:“在家里也没干过这么累的活。”
真的很累吗?一位工人干了几年后这样说:“要说累只是最初半年有这种感觉,主要还是不适应那种节奏。现在习惯了,虽然还是有些累,但心理的压力已经小了很多。况且,我们付出的也在经济上得到了回报。”
的确,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承认,他们在陕康的收入比过去在“如意”高出许多。一个熟练工人平时的月工资是800元左右,到了生产旺季,也就是每年最后一个季度,工人连续加班,工资能达到1000元以上。
最让陕康双方领导感到欣慰的是,
到陕康工作的“如意”工人经过几年锤炼,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的管理模式,成了名副其实的“康佳”人。这正是陕康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陕康模式”你说我说
陕康公司投产5年,生产效率超常高速发展,生产能力由原来的年产彩电不足27万台提高到120万台以上,生产人员却从1500人降到1000人。现在,陕康固定资产已由创业之初的1900万元增至7000万元。康佳公司在西北地区顺利实现了资金、品牌、管理优势带来的低成本扩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陕康公司的成功运作,盘活了“如意”数千万元的存量资产,为1000余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如意”累计分红达1000多万元,为陕康生产遥控器等配套产品的加工费高达3000多万元。同时,陕康的发展也使陕西境内如西安无线电二厂、远东公司、咸阳彩色显像管总厂、宝鸡印制板厂、宝鸡烽火扬声器厂等10多个相关产品生产厂家的产值连年攀升,由1996年的4.6亿元达到1999年的11.7亿元,显示出陕康公司对陕西电子工业的强劲辐射和推动作用。
显然,“陕康模式”是成功的。难怪陕西省省长程安东每逢向外地客商介绍陕西的投资前景,总会不无自豪地说:“去咸阳看看陕西康佳吧!”
有专家指出,“陕康模式”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它的合作方式上。陕康作为新成立的有限公司,既是深圳康佳的控股子公司,又是陕西如意电器总公司的参股子公司。深圳康佳、陕西如意作为陕康的股东,双方按比例推选董事组成董事会,依法享有投资收益、参与重大决策等权益。这种合资方式避免了整体兼并可能带来的巨额债务和沉重的社会负担,“新厂不理旧债”,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有利于新企业轻装上阵,从而带活老厂。
许多人无法理解,同样的厂房、生产线、工人,同样的中层管理人员,甚至并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优秀的技术人员,“如意”电视眼看着就做不下去,但在和康佳合资后竟出现完全不同的结局,难道真是“外来和尚好念经”?一位陕康的中层管理人员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表面上看,‘如意’电视退出市场是由于如意公司缺乏资金和营销网络;但在深层次上,其实是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陕康公司按现代公司运作,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不是各行政厅局,深圳康佳输入的机制并不见得先进多少,关键是它能执行下去,做到令行禁止。”
“陕康模式”是东部企业与西部企业成功合作的范例。康佳集团董事长陈伟荣认为,这是一种“由东部的优势企业与西部的相关产业组成的名牌产品生产扩展模式。”在陈伟荣看来,东部企业经过20多年内外市场的拼搏,创下了许多知名品牌,这些都可以通过合作形式为西部企业所用,这样做对双方都有利。
其实,“陕康模式”只是康佳集团在全国实施低成本扩张计划的一部分。自90年代初,康佳集团就相继在东北、西北、华东、西南等地投入1.6亿元的增量资本,直接盘活了闲置的国有资产7亿多元,除陕西康佳外,还有牡丹江康佳、安徽康佳,1999年5月,康佳集团投入2700万元,与重庆无线电三厂合作组建重庆康佳,进一步加快了在中西部地区扩张的步伐。
陈伟荣对此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在中西部扩张,就没有康佳的今天。”
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牡丹江康佳公司时,对康佳的低成本扩张方式给予高度评价,并亲笔题词:“沿海内地,优势互补,开拓创新,携手发展。”
对“陕康模式”来说,这16个字不也是最好的注解吗?
二、草原兴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现在已被诸多实践证明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企业发展与成功的事实所展现出的不仅是企业本身从“第一生产力”中尝到的“甜头”,更是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企业发展总结出表率般的经验。在这方面,草原兴发不仅感受深刻,而且成效卓著。
被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誉为龙型经济的龙头企业的草原兴发集团,一开始就沿着农牧业产业化的道路稳步前进。十余年来,草原兴发人逐渐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使企业从十年前的一个养鸡场迅速发展成以草原肉食品生产为主导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于1997年6月成为内蒙古草原上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短短十余年,草原兴发就实现了从游牧经济到计划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跨越,从而创造出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其中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以总裁张振武为代表的草原兴发人紧紧抓住和巧妙运用“科技兴企”这一法宝,则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技兴企方面,创新则是草原兴发人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创新上确立企业的技术定位
草原兴发总裁张振武曾谦虚地说自己不是“理论家”,但他的“理论”却为许多理论家所称道。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张振武不是“科学家”,但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见解和实践则对企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在运用“第一生产力”发展企业方面,张振武见解独到,锐意创新。
在张振武看来,草原兴发集团所采取的生产组织形式,使集团涉及的行业深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在畜禽饲养、疫病防治、动物营养、食品开发等领域需要有很强的应用性和适用性,这就使得集团的经营和管理必须考虑到“技术”这一因素。而草原兴发集团从事的是农牧业的产业化,是农业经济、农村经济,这一特性使它表现不出一个技术企业的定位。
从畜禽饲养技术发展的现状看,草原兴发集团所经营的肉羊品种是经历上百年自然选育而形成的苏尼特羊和乌珠穆沁羊。这两个品种的优越性在于品种的稳定和它们与当地特有的水草条件、草场饲草种类的适应性,而这种水草条件和饲草种类中的特质性因素也是自然形成的,这其中从表面上显现不出“技术”的因素来。肉鸡品种也在一定程度上类似,即已形成的优势有很强的稳定性。
但这是常规思维。如果在这种思维下,草原兴发集团就不会是集信息、生产、技术、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
在草原兴发集团,技术攻关、科学研究是其最重要的一项经营活动。草原兴发集团公司设有技术开发中心从事食品、动物营养、畜禽疫病防治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中心由草原兴发集团副总裁、草原兴发公司总经理方武直接负责,下设食品开发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禽病防治研究所。
草原兴发集团的食品研究所利用草原兴发公司丰富的肉鸡资源和内蒙古草原丰富的牛羊肉资源,在内蒙古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的环境下,开发出具有保健、方便功能的食品,并着力于利用肉鸡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补铁、补钙、补锌等强化食品。动物营养研究则追踪国际和国内同行业先进科学技术,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研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猪禽预混料、生物有机复合肥,适应国际饲料、生物肥发展的趋势。禽病防治研究方面,他们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低成本、高价值的疫苗、菌株、制剂等产品,为草原兴发集团肉鸡、肉羊饲养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草原兴发集团的食品研究所拥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办公大楼和中试生产车间,其设备全部是国际一流的。动物营养研究所有批次饲养1万只鸡和500头猪的两个试验场,另有批次饲养2万只鸡的新试验场正在建设中,并与饲料生产厂紧密结合,饲料配方实现计算机化,建立了国内外饲料原料数据库,实施了微机联网,禽病研究所同时也是草原兴发公司禽病防治中心,拥有一个年饲养规模在5万只鸡以上的试验场。
与草原兴发集团生产经营实践相结合,为草原兴发公司生产服务同时又承担草原兴发公司生产任务的技术开发中心,从设立的思路上体现了草原兴发集团“超常规”思维的特点。草原兴发集团把技术开发、技术研究工作与集团的生产紧密结合,形成了全面创新的机制。
从引进上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草原兴发集团以自己的3个研究所为技术引进的前哨阵地与国内院所挂钩,提高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食品研究所紧密挂靠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肉研中心、内蒙古农牧学院食品工程系;动物营养研究所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得到技术支持,与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共同开发反刍动物预混料,并聘请卢德勋博士为草原兴发集团饲料生产技术总监。同时,还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聘请专家指导工作;禽病研究所与哈尔滨兽研所、中国农业大学兽医系、中国禽病防治专家顾问团、哲里木畜牧学院建立起了密切联系。在项目开发上,他们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发动物药品;与农业部青岛动物检疫所联合开发生物药品和疫苗,共同研究禽病防治新方法、新技术;与甘肃农业大学联合开发生物技术及基因工程等高科技产业项目;并与哲里木畜牧学院建立了“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基地。草原兴发集团还参加了内蒙古农牧学院科教兴区董事会,每年出资15万元给食品工程系以资助中青年教师进行科技开发与科学研究。这些合作项目为草原兴发集团生产项目开发、技术攻关、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提供了高水平的指导和服务,保证了草原兴发集团的生产科研技术开发的顺利运行。
开掘草原绿色宝库,以特色食品奉献国人,草原兴发人责无旁贷。公司先后斥巨资引进了年生产能力3万吨的德国熟食生产线、日本小野新含气调理系统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设备,建成了草原肉食品总厂、绿鸟食品总厂等8家国内一流的食品生产企业,建有食品生产线40余条,特色产品已形成“羔羊肉”、“绿鸟鸡”、“四野菜”等10大系列共1000余个品种。目前,草原兴发已有“草原兴发羔羊涮肉”、“草原兴发肉鸡”、“四野小菜”等13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1998年12月,草原兴发肉鸡类产品以其出色的品质顺利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标志着“草原兴发肉鸡”在1996年被日本厚生省确认为“出口日本免检产品”之后,品质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从人才上保证企业的技术优势
十年弹指一挥间,草原兴发已发展成拥有总资产12亿元,下属草原事业部、绿鸟事业部、四野事业部、健康事业部,拥有30余家生产工厂、6000余名员工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在6000余名员工中,大中专毕业生就有848人,加之公司系统而完备的培训制度和不断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学和辅导,使草原兴发的科技人才队伍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他们以卓越的技术劳动成果,铸造了企业强有力的技术优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的保证。草原兴发集团始终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先后聘请2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为顾问,并与中国家禽协会和有关科研院所结成稳定的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定期到草原兴发集团讲学和现场指导,将草原兴发集团作为专家的科研基地。与此同时,草原兴发集团努力培养和壮大自己的技术人才队伍,建立了畜禽疾病防治研究所、饲料研究所,并于1997年底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乡镇企业第一家技术创新中心,努力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张振武知道,提高企业科技水平至关重要,但要把“第一生产力”转化为效益,普及也是必不可少的。于是,科学普及工作顺理成章地成为草原兴发的一项重要工作。
草原兴发集团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利用自己开发或掌握的先进技术,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为养鸡专业户设立服务指导站,举办养鸡培训班,提供技术资料,实行现场指导,通过多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养鸡专业户提高技术水平,保证其得到理想的经济效益。
目前,草原兴发集团已初步建立了一支层次较高的技术队伍,建立健全了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形成覆盖面很广的科技网络,为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档次的升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当前,新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中国“入世”在即,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审时度势,张振武及草原兴发及时提出了“二次创业”,欲将第一次的成功战略成功地延续下去,使之发扬光大。在这方面,张振武更是把人才视为重中之重。目前,他正在实施一项培养和造就二次创业战略管理人才的大工程,为草原兴发集团选拔战略管理高手。
标签:西部大开发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新疆天山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 西气东输论文;